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其中蕴含着古人挖掘其中饱含的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赋予其生命美学的新阐释。书中精选百余幅当代中国抽象绘画家徐冬冬历时八年创作的《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系列组画,并收录与王蒙、丁一汇、陈来、薛其坤等名家的对谈,从艺术、文学、哲学、科学等不同角度,展现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所代表的中国智慧对当代世界的普遍价值与意义。 四季的流转,既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走进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便是在华美厚重的文化时空中进行一场内心的修行。对自然、天地、岁月、人生的思悟。 作者追寻着四季更迭的脚步,对每一个节气和物候进行解读,不仅从知识层面予以解释,更结合自身的人生经历与生命体验,
Array
中国传统节日包罗万象,是一场集各种人文艺术于一体的盛宴。作者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岁月欢: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四时欢》内容丰富翔实,集文化科普、游记与摄影作品为一体,让读者感受到岁月的欢愉与人间的温情,也带领读者通过此书一探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什么是节日?节日是怎么来的?我们怎样过节?为什么要那样过节?本书将文字与视频结合在一起,多角度展现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再现节日氛围,提炼、传播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 部分以二维码方式呈现由广东电视台节目制作、荣获2020年广电总局优秀纪录片奖的《中国节日》的视频:2018年到2020年,广东广播电视台历时两年多,以影视人类学的视角拍摄了制作十二集大型人文纪录片《中国节日》,分别记录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三月三、七夕节、中秋节、火把节、那达慕、重阳节、丰收节、藏历年等十二个节日,以中国传统节日的历史发展过程为脉络,以中国节日传统节日时间节点为框架,以中国人对节日文化的情感为基调,融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等为一体,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这 祭拜自己的祖先,悼念先辈,感恩先辈的勤劳和无私奉献,让子孙后代可以健康成长。绘本中运用天青色的水墨笔触,可以让小读者感受到属于这个日子特有的忧伤情绪。后文中,小主人公笑笑看到了人们在纪念那些为了修桥而牺牲的英雄,引出了有关“纪念”的主旨,那些为了中国人民能有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也是值得纪念的。正是有无数先辈们的奋斗、奉献、牺牲,才有了我们 的幸福生活,所有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奋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纪念。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中的特定节令,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年的传承中,凝结了整个汉民族的智慧、情感、人伦以及对天地人的透彻感悟。 本书精心挑选了中国文坛24位优秀散文家,以一个人书写一个节气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书写以二十四节气为核心的自然物候、历史文化、故乡亲情、生命体验。
本书是贵州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结题成果。作为贵州省教育厅的招标项目,初设计的题目为“贵州世居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拟申请十余万研究经费,对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研究。在课题招标答辩会上,专家们认为课题设计甚好,但每个课题只有12000元的研究经费,建议课题组根据研究经费情况从某一民俗事象人手展开研究。根据专家的建议和课题经费情况,课题组决定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民俗中的岁时节日民俗人手展开研究。 课题组主持人杨昌儒教授与陈玉平副教授共同拟定研究提纲,并经商议,决定以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即杨昌儒、陈玉平、李德建等撰写总论部分、胡晓东撰写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玉平、龚德全撰写布依族岁时节日部分、潘永乐撰写侗族岁时节日部分、陈世鹏撰写彝族岁时节日部分、杨政银、许义
何大齐的北京风俗画系列在《北京晚报》连载多年,有良好的口碑。此套作品脱胎于《北京晚报》的 老北京风情 专栏,2020年获得全国报纸副刊专栏奖,成书在此基础上补充了作者不少未曾刊发过的文章与图画,以老北京(北方地区)的春节习俗串起与过年有关的传统民俗和种种生活记忆,譬如做花灯、吃糖瓜、抖空竹、放花炮、撒灯花、摇元宵,等等,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开始,到二月二龙抬头结束,还原了一个又一个被现代生活节奏所忽略和抛弃的生活细节与情意,有浓浓的年味,亦有沉沉的古意和乡愁。文字以人称写就,绘图富于生活和烟火气息。 《北京的春节》(增订本)在原版基础上添加了10篇文章和11幅图画,增加了贴窗花、戴红绒花、祭祖、包饺子、压岁钱、空竹、茶汤、厂甸书摊、烧火判儿、雍和宫打鬼等更为详实的春节习俗,文字也重新进行了
七月七,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天变得格外多愁善感。“名誉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古以来,诗人们吟唱不绝的七夕诗篇,更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艳的诗意,令人每当仰望星空,遥想岁月之时,不禁满怀怅惘。 然而,动人故事的背后,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远古先人观象授时,女织男耕的传统。当织女星升上天顶,与牛郎星河汉相隔之时,真实凉风乍起,由夏入秋之节,此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着纺线织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严冬。乞巧、观星等节俗无不与古人对初秋自然节律的洞悉与顺应息息相关。而宋代以后新兴的“水上浮”、“谷板”、“种生”、“摩睺罗
本书是反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理念的一本实用教材,也是以婚庆服务工作过程导向开发教材的一次有益尝试。本书以“礼”为核心,根据婚庆行业服务工作中所涉及的礼仪活动确定了婚庆服务人员的服务形象礼仪、各类婚庆服务人员行业服务礼仪、中西方传统婚俗礼仪、婚庆服务对象(新人)礼仪、婚宴礼仪等五大学习领域,分为“婚庆服务礼仪基本知识概述,婚庆服务人员仪表、仪态礼仪,婚庆服务人员交际礼仪规范,婚庆服务人员的语言礼仪规范,各类婚庆服务人员的服务礼仪,中国传统婚俗礼仪与西方婚俗礼仪,婚礼新人礼仪以及婚宴礼仪”等八个学习项目。每一项目包括学习目标、本章概括、核心技能、理论知识和能力检测等。既有理论性又有实操性,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做结合,切实提高学生婚庆服务实践操作能力。 本书适合作为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