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一部为国人量身打造的传统节日知识读本。春节历史悠久,节俗丰富,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本书中,作者以一年的轮回为切入点,深度剖析了作为中国节俗中重要节点的春节所蕴含的时间观念;讲述了春节在其三千多年历史中的演变历程;进而以微观的视角,完整再现了一个传统国人从腊月初八到正月十五的完整的过年历程;并在后综合展示了春节在海外的节日现状。全书精选50幅高清古画,在时间的终极仪式中体会春节蕴含的感情与愿望、伦理和信仰,带你在传统节日里体悟中式生活的时间之美。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智慧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我们祖先认识自然规律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发展农业文明的窗口。 江南和二十四节气,这两个主题碰撞在一起会是什么样的呢?如何有机地把这两个主题糅合在一起? 作者从一个普通江南人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再由小及大,透过绚丽多彩的节气画面去感受其背后所散发出的自然与文化之魅力。详细讲述了地处江南之地的桐乡在每一个节气时的风貌,通过大量唯美、写实的照片和朴实、准确的文字,展示了二十四节气中江南的生活日常,读之如徜徉在江南水乡之中。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Array
新世纪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以及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问题,也成为政府、学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的一项重大文化课题。2007年12月,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自2008年元旦开始施行。这次国家法定假日调整,将几个重要传统节日纳入国家假日体系,不仅对于传承和弘扬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整个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明确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无疑,这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古代随季节变化,订制的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流传着日南至、日北至的说法。后来,人们通过长年累月地研究日月运转、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渐渐把一年等分为二十四份。用生动形象的名字命名,成为二十四节气。 作者从二十四节气的由来、有关的农事气象、生活提示、习俗大观、农历节日、诗词歌赋、时令谚语等方面对二十四节气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介绍和详尽的解说评述,颇具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古往今来,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人民所钟爱的传统历法,它不仅指示农时,指导农事,也服务日常生活,传授天文气象、传统文化知识,讲解民间风俗禁忌,指点人情世俗,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许彦来编著的这本《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集》兼具传统文化和时代特色,删除了以往节气书中带有迷信色彩的、过时的思想内容,以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根本,突出知识性和趣味性;语言通俗易懂,内容丰富科学,能更好地服务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 《二十四节气知识大全集》分五个篇章,篇章详细讲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以及与二十四节气关系紧密的历法、季节、物候与节令,带领读者深入解读二十四气节的丰富内涵。后四个篇章分别讲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节气,内容涉及气象和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俗、民间宜忌、
中国的节日与民俗,是一本中文阅读书籍,是为受过初步汉语训练(相当于经过三到四个学期的汉语课程学习),并希望迅速提高中文阅读能力的学生而编写的。具有440个汉字基础的读者即可流畅地阅读本书。 本书提供了众多有趣的介绍中国丰富文化的文章,使读者在更深更广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熟练地掌握汉语。本书中的文章主题和内容十分广泛。从中国古代的传说和习俗,到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变化。 重复是学习语言有效的工具之一。我们努力使一些习惯用语和句子结构在书中恰到好处地重复。虽然有些重复的地方显得多余,但这些被重复的习惯用语,却是中国人经常用的。所以,读者可以从中体会它们的重要性,并明白它们的多种用法。我们努力使读者熟练掌握汉语,同时也努力使文章有实质性的内容,让读者对汉语产生更多的兴趣。
中华民族凭借着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威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传统的节日庆典和民俗礼仪就是它的代表之一。本书就中国的传统的节日庆典和民俗礼仪作了详细描述,引导广大读者,尤其是未经世事的青少年朋友们走进民间节日的长廊,感染民族的文化气息,继承并发扬祖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本书汲取民间艺术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分别从节日和民俗两大方面详细描述了中国节日的概况、起源、活动以及各式各样的民俗内容。并插入了大量精关的彩色图片,形象地将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阐释出来。
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长达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受封建社会的影响很深。封建时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常常钳制和禁锢文化学术的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许多封建糟粕。当然,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积极和消极的成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时期仍然散发出迷人的光辉,值得我们学习和继承。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红白喜事》对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生活、文化艺术、节日风俗等内容进行介绍,让读者能够全面领略它的魅力。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浦东新区社区学院组织编写了《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文化涵养系列:中华传统节日》由十五大系列类别组成,涵盖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涵养、休闲技艺、家庭理财、生活保健等方面,是实施浦东社区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重要举措。《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文化涵养系列:中华传统节日》既是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网络课程制作的基础。浦东新区社区学院在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挖掘街镇社区学校特色课程,服务为先、强化指导,精心组织、严格把关,不断呈现和拓展社区教育丛书资源类别的多样化,有助于推进市民学习需求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多元化,有助于社区教育资源效益的放大和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谨向为《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的编写、出版付出辛勤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很初是我国人们用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时期。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很初是祛病防疫的节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这投汨罗江自尽殉国,这也成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后来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有吃粽子,
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特色: 与西方的节日相比,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两大特色:一是它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农耕生活;二是它本身就是中华大文化的具体“展现”。也就是说,中国人过节本身就是“人文化成”的过程。不明白这两大特色,就难懂中国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与意义。 个特点:中国传统节日中所有的活动,包括祭祀、庆贺、社交、游乐,以及宗教等民俗活动,都与人们的农耕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都直接源自于农耕生活,为着农耕生活;更不用说那些专为农耕生活而特定的二十四节气这些农事节日了。说中国古代节日起始于农耕生活,是因为这些节日,都不同于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宰牲节、开斋节之类的纯宗教信仰的节日。前者是为“现实与人生”过节;后者则是为着超自然、超人类,而主宰着自然与人类的“真主与上帝”过节。这两者的差异是
春节是中国民间隆重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但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且吴越之地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