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民间冠婚葬祭的习俗,这些习俗可谓是从生活的智慧中诞生,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其中有人情、有礼仪,当然,也含有迷信的因素。但作为一种仪式综合考虑,可以说,冠婚葬祭的风俗是民族文化之一,与古代传统、文化和制度有很大关系,特别是与这些风俗相关的传说都是歌颂勤劳大众、惩罚恶人的故事,充分反映了民众的心愿,使人们在增加习俗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的境况;同时又充分地将人们的精神和信仰体现了出来,是中华文明、华夏子孙的智慧证明,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新年风俗志》是中国新年风俗研究的开山之作。自面世之初即受到东西方学界盛赞,周作人、顾颉刚、艾伯华(德国)先后作序推荐。该书 在最广阔的意义上将全中国新年风俗与新年习惯采集了起来,从而树立了此后关于中国民俗学研究工作的一个榜样 。 本书于1932年首次出版,时名《中国新年风俗志》,内容涵盖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11省共22个地区的新年风俗。1935年更名为《新年风俗志》,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增加云南、贵州2省5个地区。1967年该书再次修订出版,作者增补北京、黑龙江、内蒙古等8省14个地区的相关内容所录新年风俗合计464种。 近百年来,该书多次再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成为中国人了解自己,西方了解中国的重要作品。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 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这本书以中国十四个传统节日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元日、人日、元宵、花朝、社日、上巳、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日、除夕)挑选出*代表性的近七十首以节日入题的诗词来写。写的既是节日,也是诗词。写的既是知悟,也是人生。
“清明时节雨纷纷”,千百年来,中国人都在这 祭拜自己的祖先,悼念先辈,感恩先辈的勤劳和无私奉献,让子孙后代可以健康成长。绘本中运用天青色的水墨笔触,可以让小读者感受到属于这个日子特有的忧伤情绪。后文中,小主人公笑笑看到了人们在纪念那些为了修桥而牺牲的英雄,引出了有关“纪念”的主旨,那些为了中国人民能有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也是值得纪念的。正是有无数先辈们的奋斗、奉献、牺牲,才有了我们 的幸福生活,所有为了中国的美好未来奋斗过的人,都值得我们纪念。
Array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微读节气》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先生近两年来、在微博中随节气变化而发表的生活随笔。随笔谈天说地,既是对东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的新解读,又是在现代生活中返朴归真的新经历。 为了完整地把古人随季而变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读者,朱伟先生不但系统地阐释了一年中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的内涵和风俗习惯,而且还把我们中华老祖宗们留下的随春夏秋冬、农耕节令有感而发的诗词歌赋进行了重新的梳理。每两个节气历时一个农历月,每个农历月更是千姿百态,既有吃喝玩乐的各种活法,又有很多中国人的文史知识。这些内容,以每段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体来描述,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和共鸣,上千次的转发和评论的背后,渐渐兴起了随着朱伟过节气的新时尚。 《微读节气》一书配以“网络最美节气图片”摄影师青简的作品,用现代的镜
1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传统节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继承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本书介绍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诸多中国传统节日,向读者介绍了众多中国传统及习俗。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西樵人的仪式人生 婚嫁篇》用口述史方式描述天下之西樵这一文化名镇的婚嫁习俗。作为西樵人仪式人生中的一个篇章,西樵镇的婚嫁习俗保留有传统特色以及地域特色。书稿分为概述、口述史、附录三大部分,其中口述史为全书的主体部分 以当今西樵婚嫁习俗的口述史为主体,讲述的也是主流的婚俗仪式,对于其它特殊的婚俗只在概述中略有提及。书稿还配有50多幅与西樵镇婚嫁习俗相关内容的插图照片,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以平实的文字语言来表现西樵镇婚嫁习俗的真实面貌。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主题词:壮族 山歌 作品集 中国 壮语
本书是“国学百科”丛书中的一种,介绍古人在生、长、婚、丧等人生重要节点的仪礼和习俗,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丧礼四部分。其中诞生礼包括求子习俗、生子习俗、佑子习俗、取名习俗等内容,成年礼包括男子冠礼、女子笄礼、现代民间的成年礼俗和校园新兴的成人礼等内容,婚礼包括恋爱习俗、说媒习俗、婚礼过程、成亲仪式、婚姻观念等内容,丧礼包括丧葬文化、丧礼过程等内容。全书语言通俗易懂,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以图补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内容融入时代精神,引导读者科学、辩证地认识传统礼俗,对当代读者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基于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推广的目的,我们选取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冬至节、祭灶节、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木偶戏、舞龙舞狮、秧歌、庙会、武术、杂技等二十个优秀传统文化现象,一一介绍,力求表现各种文化现象的精髓,展现这些经过成百上千年选择与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的内容与形式。这二十个文化现象,有关民俗文化的占较大比重,而中国古代的民俗活动往往掺杂了许多迷信的成分,但要原汁原味地表现这些文化,不可避免地要提到,所以我们在了解这些文化的同时也要树立我们自己的正确的价值观,为提升我们民族文化的整体水平和民族整体的文化素养作出贡献。
本书是“人生礼俗丛书”之一。首次全方位图解中国婚礼习俗。有伏羲、女娲始祖神,高禖、牛郎织女、月下老人等婚姻神,从提亲、问名、卜婚、订婚、发妆、迎娶等传统“六礼”,到近当代五光十色的中西合壁式婚礼,使人在愉快的阅读中,步入中国婚礼既浩繁庞杂又博大精深的殿堂。
为什么会出现“两头春”和“无春年”?你知道偷莱节吗?二月二为什么又叫“龙抬头日”?“春雨似油,春雪似毒”这句谚语代表了什么意思呢?伏天为何要“吃面”?哪个节日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你知道什么是“公秋”和“坶秋”吗?秋季食疗的“八人禁忌”是什么?为什么说“男不圆月,女小祭灶”?南方和北方在立冬食补上应有哪些差异?“人寒三候”显示了怎样的物候现象?……《一本书读懂二十四节气知识》对二十四节气知识进行了深入的解读,是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的经典读物。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中国节》一书整理了20个*有代表性意义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其中包括人们熟知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本书精选了540幅清末民初以前的珍贵历史图片,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文物图像、画像、壁画、刻像、年画、民间剪纸、装饰图片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中国民间节日盛典和精彩瞬间,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民间节日有了一个较为整体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