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祭祀在中国古代是一项常行的礼仪活动。它既是学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实施教化的重要举措。一次完整的祭孔活动主要由以下要素组成:祭祀场地、祭祀时间、享祭者、献祭者、祭祀品物、祭祀乐舞及祭祀仪式等。在两千多年的祭孔历史上,这些要素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董喜宁编著的《孔庙祭祀研究》从孔庙、享祭者、献祭者、祭品与祭器、祭祀乐舞、祭祀名类与释奠程序等方面对孔庙祭祀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从礼的角度对祭孔活动这一有机整体进行礼制、礼仪、礼物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本书资料详赡,观点允当、文字流畅典雅,是一部优秀的学术研究著作,具有规范和改进当代孔庙祭祀仪式的重要参考价值。
为什么世界上所有现存文明都严禁?为什么神话在古代广泛流传而在今天却从语言中被过滤?婚姻是历史上曾有过的真实还是神话中的玄想?人类心灵深处是否真的存在一个无法抹去的“情结”?……作者坦言:“我写这本书,老实说主要出于对血缘婚姻和禁忌的好奇。”
在《民国杭州研究丛书》推进的过程中,杭州文史研究会始终坚持严要求、高标准的宗旨,从具体每一邵书的研究思路到写作提纲再到成稿,都组织民国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严格评审,各位作者根据评审意见数易其稿,不断完善。所有这些,都为了力求达到一个总的目标;要使这套民国杭州研究系列专著在学术上能够经得起检验,在一定时期内体现民国杭州研究的水平。至于是否达到了这个目标,有待于各界人士的评论指正。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套民国杭州研究丛书的推出,必将对以后的民国杭州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今日杭州是历史杭州的传承和发展。民国时期是距离现在近的一个历史阶段,对这个历史时期的纵深研究,不但大大丰富了杭州的历史文化,而且其所揭示的历史轨迹能够为当前杭州经济、社会、文化和城市建设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提
《民俗信仰与双向认知——兼论古代文学典籍的定向解读》在对六个 概念(精英思维,民间信仰、民俗信仰[俗信]、信仰民俗、价值认知、认知 价值)进行理论形态论说定位的基础上,通过仙人闲人与贤人忙人、玉女西 极东旒游、民俗信仰与文学表述来讨论民俗信仰的双向解读;用政治经验 的文化传承、传统风习与文化认同、原初文化的传承心理来解析文化传承 的双重制约;用民俗内蕴的渗透、社会气象的渗透、人物品格的渗透来讨 论精神内蕴的互相渗透;用原朴美学的泛化、上古民歌的雅化、精英哲学 的俗化来描述审美价值的交互推进;用文化层次的对应展演、文本层次的 对应解读、观念层次的对应演绎来展示观照层次的对应;用原初文化观念 的互动、原初宗族观念的互动、原初信仰观念的互动展演原初观念的互动 。《民俗信仰与双向认知——兼论古代
《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共分为五章,主要内容包括: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的关系;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内在机制;当代民间信仰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研究等。
《闽台民间信仰源流》为研究闽台民间信仰源流 的专著。首先,把闽台民间信仰的历史放在具体的自 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考察,认为闽台民间信仰的产生 和发展,在深受中华文化传统的影响的同时,与闽台 地区的自然、社会、历史等密切相关。其次,把十分 复杂的闽台民间诸神归结为自然崇拜、祖先与行业祖 师崇拜、医药神与瘟神崇拜、海神与功臣圣贤崇拜、 道教与佛教俗神崇拜等几个类型,简要介绍了在闽台 民间影响较大的近三十位神灵从人到神的演化过程。 再次,详细介绍了闽台民间信仰的各种活动,分析其 文化内涵,揭示其奥秘。《闽台民间信仰源流》在此 基础上,对闽台民间信仰的特征和社会历史作用提出 了一些理论思考。本书由林国平著。
《福建民间信仰论集》内容简介:包括21世纪闽台民间信仰的研究;关于福建民间信仰问题的思考;从动物神崇拜到人格神崇拜;福建佛教与妈祖信仰的关系;华人的妈祖信仰与环南海经济圈等。
中国古代的政治史,实际上是一部谣言史,形形色色的谣言,被野心家炮制,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他们搜罗穷尽,极尽附会,只为那天命所归的政治合法性。栾保群先生将这些权力斗争中的谣言与谶语从史书中搜刮出来,按照时间、事件,写成一部别具一格的历史普及读物,正史野史信手拈来,以风趣幽默的语言掀开极具迷惑性的预言面纱,揭露古代谣谶编造者的真正用意,并窥得谣谶在民间的流传与演变。
这是一本了解中国民间禁忌知识的百科全书。该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民间禁忌风俗,包括禁忌的起源、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各行各业的禁忌、人生一世的禁忌、万事万物的禁忌以及禳解禁忌、免遭不祥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整观、深入、精细;夹叙夹议,内在逻辑性较强;学术水准有定评,技术质量信得过;内容丰富、文字通俗;赏心悦目、检索方便;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值得广大读者惠存;适合城乡书屋、家庭书架珍藏。 一本书在手,民间禁忌知识不求人。
居住用的房屋,作为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空间环境,值得大家注视和议论,因为安居乐业和健康吉祥都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本书提出了房屋中涉及安居乐业和健康吉祥方面十个实质性课题,凭借作者在长期实践中发现 “房屋病”的宝贵经验,进行深入的阐述,向人们揭示了被忽视多少世纪的建筑的科学属性,以维护人们在房屋中应该获得的权益,实现人居健康吉祥的夙愿。 本书深入浅出地议论了建筑中“以人为本”的一系列课题,对学习和研究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与环境等专业,从事房地产、建筑规划设计和装修等行业,以及关心和研究建筑人文、健康养生和房屋人权等领域的每一个人员及其家庭,均有参考价值。本书附有作者创作设计、享有国家专利权的“ 房屋定向仪”一套,供读者判测房屋吉凶方位时使用参考。
庙会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在一定时间和领域,以一定仪式纪念某种神祇的聚会。它起源于远古,包含着原始信仰崇拜的重要内容,被称为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宗教文化渗透于民间庙会,表现出更为丰富多彩的内容。重要的是,庙会因时举行,是农耕文明的晴雨表,是一定地域民间文化包括各种民间艺术的集散地,狂欢节,不同人群在此获得不同的需要。今天,时代发生了重要变化,现代文明与原始文化共处民间庙会,人们依然对它充满浓郁的情感。民间庙会作为文化遗产,被赋予新的内容,形成文化产业开发的有利平台,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如司马迁所说, 昔三代之居皆在洛河之间 ,这里的庙会具有更为独特的内容和价值。海内外华人来此寻根问祖,庙会形成一道格外亮丽的文化风景。
民间信仰习俗是传统文化的某些特定分支延续至今的产物,是我们研究各民族历史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加强对民间信仰习俗的了解,有利于促进文化认同、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本书是作者对新时期中国民间信仰习俗的性质、特征、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成果。本书以上海、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河南、辽宁、山东、陕西、甘肃、云南、吉林、内蒙古、黑龙江、台湾等地的民间信仰的历史和现状为线索,阐述了其成因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作用和发展前景。作者从保护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出发,倡导正确看待并全面认识民间信仰习俗,认为应该在把握其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弄清哪些是需要我们保护的,哪些是应该摈弃的,进而发挥民间信仰的积极作用。
中国现代学术的总成绩,是清中叶乾嘉之后中国学术的又一个高峰。中国现代学人的学问结构,在西学的训练方面,无论汉宋儒还是清儒,都不能与之同年而语;而他们的国学根底,又为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既贯通古今又会通中西,是20世纪人文大师的特点。 刘梦溪编著的《现代学人的信仰(精)》以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吴宓、钱锺书、马一浮、章太炎、熊十力、冯友兰、蔡元培、傅斯年等现代学术人物的思想传论为中心,讲述他们的思想和故事、精神与信仰。文字典雅,笔墨含情。一卷在手,可窥得现代学术的无量藏。 中国现代学人的学术与创获、独标与秀出、谈吐与风致、精神与信仰,确有传之后世而不磨的典范意义。
本书以中国福文化为基础,通过各个方面来阐释其外在表现和内在意义,例如与“福”字相关的来源、含义等,配上实物形式的剪纸、字画、篆刻等图片和照片,在对此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挖掘相关的典故、传说,以及民间的一些词句用法。还可以加入一些实际生活中与福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使本书更加贴近生活。
本书2011年6月,由福建莆田市人民政府主办、莆田学院等承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保护世界遗产,弘扬妈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妈祖故里莆田湄洲岛成功举行。彭文宇主编的这本书乃是本次学术盛会的论文选集。主要内容包括:闽台妈祖信仰与政治认同;广东妈祖信仰及其流变初探;元明时代的天妃画像综考;妈祖文化调适传播刍议等。
这是一本了解中国民间禁忌知识的百科全书。该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中国民间禁忌风俗,包括禁忌的起源、日常生活中的禁忌、各行各业的禁忌、人生一世的禁忌、万事万物的禁忌以及禳解禁忌、免遭不祥等方面的知识。 本书整观、深入、精细;夹叙夹议,内在逻辑性较强;学术水准有定评,技术质量信得过;内容丰富、文字通俗;赏心悦目、检索方便;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值得广大读者惠存;适合城乡书屋、家庭书架珍藏。 一本书在手,民间禁忌知识不求人。
本书是作者积十余年之功,对其家乡莆田孙村所作的研究内容包括通婚圈、俗“例”之变、灵力兴衰“共时态社区”中人鬼神之间的权力关系以及依托于乡土社会文化网络的“同乡同业”经济等。作者探寻微观历史中的细脉与秘径,从日常生活变迁和延续的角度来考察问题,以小见大,贴地入微。 本书内容生动,并且带有较重要的理论含义,包括对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革命等二元对立框架的反思,以及对“权力的文化网络”、乡村“空心化”等被较普遍使用的概念的重新论证。
如何构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中华文明,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历史责任。而其基石就是绵延几千年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所融合的民俗。本书记叙了华夏五千年的禁忌,让你更好的理解中国文明的发展。
《中国人取名的学问》分为取名理论、取名技法以及取名文化三大版块,全面展示了中国人取名的学问,并尝试构建“中华取名学”学科的基本框架。 《中国人取名的学问》系统研究阐述了中国人取名的各种理论和实践,取名习俗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将其上升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有一定的开创性。 取名理论部分介绍了中国人姓名类型、特征、名字的功能、作用和意义,以及取名的建制等基本概念。同时详细阐述了中国取名的演变历史,首次揭秘我国取名现状的面面观。取名技法部分,次提出中国民间和专业两大类取名技法概念,基本上囊括了我国古今各类的取名方法,填补了目前我国尚无取名完整分类方法的空白。特别是将民间法分为十类一百种,详细介绍了目前比较流行的8种专业取名法。同时归纳了取名或改名时必须注意的六大方面的忌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