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部茶学专著。在《茶经》中,陆羽继承和总结唐代及唐以前茶文化,创造性地提出了 煎茶法 。他制定系统的茶事规范,制作以 二十四器 为代表的茶具、茶器,并通过实地寻访茶叶产地,为我们绘制出了相对完整的唐代茶叶产区图。陆羽因其著《茶经》、开茶学的历史功绩,以及以 精行俭德 为核心的茶道精神,成为对传统文化中诗意栖居的精彩解读。陆羽也因之被称为 茶圣 。自陆羽之后,制茶、煮茶、饮茶方式虽有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茶经》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方式,基本涵盖了以后茶学著作的诸多领域,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 一直被模仿,但从未被超越 。 本书采用权威底本,注释、译文力求准确晓畅,每章的点评文字既介绍本章内容,也梳理了与之相关的茶文化历史。双色印刷,随文插入的茶具、茶器,以及反映煮茶、品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历代爱茶的文人墨客,就种茶、采茶、制茶、选茶、煮茶、品茶及茶器、茶道等各个方面撰写了多部茶学著作。作为中国历代典籍精华的荟萃,《四库全书》收录了八部茶学著作: 《茶经》是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北宋蔡襄的《茶录》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有影响的论茶专著,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茶,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篇论器,论述了各种茶器的形态和使用。宋代黄儒的《品茶要录》则论述了茶叶制造过程中应当避免的技术问题和选择地理条件的重要性。宋熊蕃的《宣和北苑贡茶录》详尽记述了建茶沿革和贡茶的种类,且有图可辨,可以清楚地了解当
本书围绕宋茶文化展开,以大量历史典籍文献为基础,从茶叶的种植、贡茶制度、点茶技艺、宋代茶具、品茶趣味、点茶情境、茶礼、茶与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展现了茶是如何融入宋代生活,宋人又是如何将茶文化推向极致。走进全民喝茶的宋代,在茶碗中感受宋的风与雅,触碰中国文化的品与格。
《茶经》为中国茶道的奠基人陆羽所著。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闻名于世,被誉为 茶仙 。《茶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十个部分。对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作了综合性梳理。是世界现存极早、完整、全面介绍茶的专著,被誉为 茶叶百科全书 。 《随园食单》是清代才子袁枚所著,以文言随笔的形式,细腻地描摹了乾隆年间江浙地区汉族的饮食状况与烹饪技术,用大量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中国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汉族饮食名著。
一杯清茶,曾被誉为使人青春永驻、返老还童的 至宝,也曾被贬为使人上瘾而丧失英雄气概的毒药; 曾产生中国久远而优雅的茶文化,也曾引起残酷而惨 烈的暴力竞争;曾开通了东西方的贸易之路,也曾导 致*早的走私与掠夺 《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新知文库》是一位茶叶 行家罗伊 莫克塞姆的历史写作,他讲述了有关茶树 的神奇传说,以及茶叶品类、茶叶种植、制茶工艺、 茶叶贸易等知识,特别是英国人如何把茶叶作为一项 产业经营的头脑和手段。书中涉及了不少有关中国的 内容,也穿插了不少有趣的事情。例如多年来西方人 一直认为有两种茶树一种生产绿茶,一种生产红茶, 而实际上任何茶树都可以生产这两种茶叶。尽管如此 ,西方人的这种观点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有很多 种不同的茶树,其中有些生产的茶叶*适合做红茶, 而有些则*适合做绿
本教材立足茶文化的基础 茶艺,及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向前延伸到茶叶知识,向后拓展到中外茶文化,设绪论和茶叶入门、茶艺基础、茶道略说、茶文化简史四章。绪论阐释茶艺、茶道、茶文化的概念及其关系,茶叶入门介绍六大茶类和再加工茶类的代表性茶叶、茶叶评鉴与贮藏、茶叶成分与功能,茶艺基础介绍茶艺基本程式、基础茶艺形式、少数民族茶艺,茶道略说介绍茶道与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以及日本、韩国茶道,茶文化简史介绍中国茶文化酝酿、形成、发展、曲折以及对外传播。
本研究的目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从文化习俗的角度探索和记录闽台茶叶生产的源起、发展、概貌以及形成的文化基础和种种民俗形态。茶类既多又为众人所好,闽省又是中国茶文化发祥地之一,福建延伸出去的台湾,在几千年事茶饮茶的过程,又是茶俗传承比较完整的区域,案头却缺乏比较全面介绍闽台茶叶及其习俗和文化的书籍文献,更不要说以民俗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去研究区域性的茶习俗和茶文化,需要靠田野调查资料来补充。因此,本研究的意义有以下几点:1、以田野调查资料为主,呈现详实的调查资料及图片佐证。通过田野调查得到手资料,并尽量搜集闽台两地已有茶叶民俗研究资料,力求在借鉴的基础上有所丰富及创新。2、梳理闽台各地各类型茶叶生产习俗和茶文化资源,对闽台茶叶习俗进行分类并创先编著区域性的茶叶习俗专著。3、以建
中国历代帝王、后妃都钟爱饮茶,历代都有大量贡茶献入宫廷。作者采据宫廷档案与文献,梳理出了截至清代两千余年间宫廷饮茶故事、御用 贡茶制度,汇成《心清一碗茶(皇帝品茶)》,内容引人入胜。《心清一碗茶(皇帝品茶)》由向斯所著。
中国是茶文化的故乡,作为一种的文化传承的茶,超越一般的饮品的实用功能与需要,经过长久的发展、传播与升华,演绎成包含器物、程式、礼仪等多层次的带有情感属性的茶艺甚至茶道。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史学志,即是以时间为纲,详述茶道的起源、行程、流变,对其中包含的饮用方式(从煎煮到冲泡),器物变化(从陶壶到紫砂再到盖碗),功能承载(从食用到审美再到精神信仰)等多方面勾勒了茶作为中国古典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所体现的 演绎文明 。下编美学志,则落脚作者自身的茶文化实践与推广,将其近年来对茶艺传播的一些方式加以介绍。
丝与茶,就是世界认识中国的标志了。 我们中国人自己,如果要谈中国是什么,往往讲不清楚,又是地大物博,又是历史悠久,又是儒道佛,云山雾罩,一套又一套。殊不知老外对这些根本搞不明白。他们对中国之认识,大抵即从那光洁滑韧的丝绸和甘酽清冽的茶里来。抚摸着丝、品着茶,自然对中国就有了一份敬意:能生产这样好东西的国度呀,那该是什么好地方! 茶与丝之外,还足以代表中国的,当是饮食文化和玉文化吧。饮食文化,蒸煮炒炸,许多技艺是迄今世上其他民族仍未掌握的,相关之文化也是其他民族辨识我们重要的指标。饮食中的酒文化,也与其他民族不同,独树一帜。其中的蒸馏白酒,我以为即由中国道士炼丹时创造,与欧洲及阿拉伯之蒸馏法不同。它和酒曲之发明、运用,乃我国对世界酒文化之两大贡献。至于玉,更是中国审美文化
《闲趣坊:文人饮食谈(新版)》精选49位中国现当代作家、学人谈论饮食文化的散文、随笔56题。内分五辑:辑一“饮食漫话”泛谈中国饮食文化与历史;辑二“乡土风味”分述全国各地菜系的特色与风格;辑三“野味名品”杂谈具体名物与经典小吃;辑四“对酒当歌”集中阐释中国酒文化;辑五“寻常茶话”为烹泉品茗之际的清聊隽语。 俗语谓:“民以食为天。”饮食一道在作家、学人笔下,更由形而下的“吃饱肚子,免于饥饿”,结合人生经验和社会感悟,升华而为雅趣或悟道的艺术境界,入于文化层面。这些看似不衫不履、脱略行迹的闲趣文章,或深刻厚重,或轻灵风趣,可谓美食与美文并举,饮食和文化兼重,读来回味隽永,又获益多端。
2014年6月,《生活月刊》 茶之路 系列别册荣获SOPA(亚洲出版业协会)颁发的卓越生活时尚报道奖,被评 笔触传神富感染力;全篇充满浓烈文化气息,兼具专业知识性。整体筹划及制作宏大而细腻 。《茶之路》为此系列别册的结集,并在原册基础上作了重要补充和修订,鲜明区别于普通的茶类图书,既有美学价值,又有档案价值,是一本实地探访茶山茶人,追寻和探求茶的源头与真味,反思人与自然、生命与生态关系的踏实诚朴之作。 2013年春茶开采, 茶之路 站抵达四川,随后历时一年的时间,采访小组到达浙江、江苏、广东、云南、安徽、福建、台湾 共计踏访四十多座茶山,涉及绿茶、黄茶、白茶、红茶、花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等主要茶类品种,对于每种茶生长在怎样的水土,经历了怎样的各自区别的种植过程和制作工艺,以及茶人展现的制作工
《中华酒典》是“中华典藏精品”系列之一。我国是酒文化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酒的发展历史,酒文化与华夏文明共同前进,共同发展。从古至今,美酒与英雄相得益彰,酒给了英雄豪杰不凡的壮举,英雄赐予了酒浓厚的文化底蕴。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酒文化,才会有了那么多美妙神奇的故事流传至令。酒可以在书画中飘香,也可以在音乐中流淌,更可在诗史中宣泄。酒无处不在,洒生命无限。陈君慧主编的《中华酒典》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洒文化专著,系统地介绍了酒的起源发展、酒具、酒与健康、酒之礼俗与酒令、酒之诗词歌赋等诸多文化内容。
河红茶是中国早生产和出口的工夫红茶,因产于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河口镇,故名河红。《世事沧桑话河红》一书,从一个较大的时空维度切入,把河红茶纳入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史、中国红茶生产发展史中,以大概小;又努力用史料的碎片,恢复历史的真实;探讨茶史研究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科问题。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与历史老人对话,客观地评判和解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启迪读者认知过去,展望未来。实为茶史、红茶爱好者不可多得的一本小书。
《江苏茶文化遗产调查研究》注重茶文化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倡导对“地域文化”的关注,将地域范围设定在拥有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茶文化遗产资源的江苏省,旨在展现江苏茶文化遗产全貌的同时,推动区域茶文化的研究进程,并为遗产资源的价值评估、适度开发和活态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遗产保护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构建一个完整的茶文化遗产研究体系,为其他省区的茶文化遗产研究工作提供实例参照,为中国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