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
本书依据大量文献史料和田野调查资料,从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而对察哈尔蒙古族服饰文化进行综合研究。在物质文化方面,重点关注服饰工艺、样式等内容;在非物质文化方面,重点对察哈尔蒙古族天生礼仪中的衣着服饰内涵、节日期间的服饰展演活动展开研究。在研究中深切感受到,察哈尔蒙古族服饰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和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因子。这种融合与吸收也正说明了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牢不可破的共同体,各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构成如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是内蒙古民俗文化学者郭雨桥先生倾十七年之功,跨涉十余万公里调查、走访写就的一部关于蒙古各部族服饰及相关民俗的图典。通过翔实的图片材料和系统的历史考据,准确全面地描述了每个部族服饰的种类、款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每个部族的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和服饰特点,梳理并展示了蒙古各部族服饰的传承、沿革和发展,可谓蒙古部族服饰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全书共四卷,卷概述了整个蒙古部族乃至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传统及其文化内涵。从第二卷起分部族进行描述和介绍,每个部族为一章。第三卷共十四章,涉及克什克腾、喀尔喀、喀喇沁、科尔沁、巴林、阿鲁科尔沁、翁牛特、敖汉、奈曼、扎鲁特、扎赉特、蒙古贞、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十四个部族。每章先简介该部族的由来历史
孙机先生治学,向来以严谨、精深著称。先生每考证一物,均旁征博引,细致解析,据此勾勒出整个时代的背景。本书收录先生有关古代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各个时代冕冠、服饰的梳理,透彻分析了古代服饰史上的若干重大变革,尽展华夏服饰之盛况。考究的措辞,雅致的文笔,再配以精美的手绘线图,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精巧华美的历史画卷。 有对周代组玉佩的深入解读,其起源悠古,胤裔绵延,在服制与礼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华夏深衣之推演, 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 ,亦有 华带飞髾而杂襳罗 之楚风流布;汉式褒衣博带,历南北朝服制之变而辟为双轨,北魏改革后的冠冕衣裳,与北齐、北周改革后的胡服系统并行不悖;及至唐代,以浓墨重彩描绘女子之艳丽服装与精致妆容, 眉黛夺将萱草色,裙红妬杀石榴花 , 偏戴花冠
唐代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朝代,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的城市,它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和中东的重要市场及繁荣的文化相连。 在本书中,作者陈步云揭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唐代时尚体系,他以考古资料 绘画、雕塑和丝绸制品,以及年鉴、诗歌、税务文件、经济论文和法律文书的记录为依据,审视唐朝的时尚风格。《唐风拂槛》为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SSRC)和富布赖特奖学金研究资助项目成果,李鸿宾、李志生、瓦莱丽 斯蒂尔、乔吉奥 列略等相关领域知名学者,《哈佛亚洲研究》《中国史学刊》等权威学术期刊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