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
本书以标本和文献相结合且重标本的研究方法,以*国少数民族典型服饰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私人收藏和南方少数民族实地样本为考察线索,通过对60?多件民国以前和原生态的实物标本进行深入、科学、系统地数据采集及其结构图测绘,文献考据和一定量的复原工作,完整、客观、详细地记录了相关服饰结构的数据信息和形制面貌,基本形成了以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为主体的结构图谱,在文献上具有 *国少数民族服饰结构图谱系 的记录、传承、利用和研究价值。 本书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结构的数据信息和形制面貌的综合分析与汉族古典服饰结构的比较研究,探寻和阐释中华服饰文脉的合理内核与结构形制差异的环境、地域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而提出从 布幅决定结构 这种 节俭 的普世价值,到 敬畏物质 的道儒体验,再到 天人合一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是内蒙古民俗文化学者郭雨桥先生倾十七年之功,跨涉十余万公里调查、走访写就的一部关于蒙古各部族服饰及相关民俗的图典。通过翔实的图片材料和系统的历史考据,准确全面地描述了每个部族服饰的种类、款式,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每个部族的历史发展、地理分布和服饰特点,梳理并展示了蒙古各部族服饰的传承、沿革和发展,可谓蒙古部族服饰文化的集大成之作,具有很强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全书共四卷,卷概述了整个蒙古部族乃至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传统及其文化内涵。从第二卷起分部族进行描述和介绍,每个部族为一章。第三卷共十四章,涉及克什克腾、喀尔喀、喀喇沁、科尔沁、巴林、阿鲁科尔沁、翁牛特、敖汉、奈曼、扎鲁特、扎赉特、蒙古贞、郭尔罗斯、杜尔伯特等十四个部族。每章先简介该部族的由来历史
耳饰是中国古代首饰中的一个门类,其主要包括:玦、耳珰、瑱(充耳)、耳环、耳坠、丁香、耳钳七大门类。耳饰作为首饰之一员,其位于人的头面两侧,这使得佩戴者会特别赋予耳饰设计以巧思和华贵的材质,使其极具审美价值,并直观地展示出佩戴者的身份和情趣。其体量小巧,但并不影响工匠们鬼斧神工之技艺的发挥。因此,耳饰的设计与制作,也代表了同时代最为精湛的金、玉、宝石加工及镶嵌工艺。同时,研究耳饰最迷人之处还在于探讨其与人之间,乃至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本书便是通过实物考证、文献整理、美学赏析和文化阐释等方法,对中国自新石器时代到当代这段历史时期中耳饰的缘起、定名、门类、材料、款式、制作工艺、佩戴方式、装饰纹样,每一时代的流行风尚,及其承载的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进行一个全面地梳理,整理其脉络,阐释其
宋路霞、徐景灿、王逸、米凯利、宋路平编著的《中国望族旗袍宝鉴(精)》是继20151月出版的《上海名媛旗袍宝鉴》之后,第二部精心展示百年中国上层社会旗袍风采的著作。本书其中展示了目前所能够收集到的富有声望的家族的女士们穿过的共90件老旗袍。中国望族的海派旗袍代表了上世纪海派旗袍的优选水平,收集和集中展示这些旗袍,不仅是我们民族服饰文化的一项艺术工程,而且是一项稍纵即逝、很容易被错过、被遗忘的抢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