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只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但是却承载了*跌宕起伏的记忆。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时尚上的变迁,时尚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清末,传统服饰的时尚陪葬了王朝的崩塌;民国,十里洋场上的时髦摇曳在霓虹灯下,却也只是孤岛里海市蜃楼般的繁华梦;新中国的号角,让朴素的时尚观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后,时尚欲望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而迅速膨胀,终于,世界大同,国际化的时尚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源自这短暂历史中的惊鸿一瞥,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无须再精雕细琢,便可以触动每一颗热爱海派时尚繁华梦的心。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细腻唯美的笔调,围绕江南服饰,对江南与服饰相关联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风物景致娓娓道来,走进江南的蚕桑、丝绸、织锦、缂丝、刺绣、蓝印花布与旗袍的国度,讲述和江南服饰有关的历史人物、风物,西施、勾践、白居易、李清照、沈万三、沈婉、柳如是、苏州昆曲……在江南的诗性意境、历史风物、风物景致中自由地行走,体味每一个和江南衣裳有关的细节与韵致。《江南衣裳》还有呈现江南衣裳的大量精美图片,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还可获得视觉上的美的体验。 江南,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烟雨迷蒙。江南衣裳,轻柔飘逸,有丝绸的缠绵华贵,有蓝印花布的朴素自由。
《红楼梦》是一个梦,这梦是人生的,也是服饰的;这梦属于曹雪芹、贾宝玉、林黛玉们,也属于那许许多多的红楼迷们。书中服饰的描写,也正反映了曹雪芹曾是繁华生活的经历者,他的尊贵与生俱来,因此服饰的描写并不是他用以显耀自己身份或学识的手段,而是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流露…… 《红楼梦》是一部浪漫的写实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包罗万象,不同行业的人们从这部名著中都会搜寻到与己相关的蛛丝马迹。老中医读《红楼梦》,喜欢盯着那恰如其分的药方;园林建筑师读《红楼梦》,其眼光所在自是错落有致、气象万千的大观园;美食家读《红楼梦》,吸引他们的必是那一道道精致的菜谱;服饰研究、欣赏者读《红楼梦》,则会充分享受《红楼梦》所展现的各式各色、雍容华贵的服饰韵味。 《红楼梦》是以贾府为中心来写贾
在涉及“服饰与中国文化”这一命题时,首先应明确两点:一个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所瞩目;另一个,中国是衣冠在国,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时,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重放光彩。 中国服饰风格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它的俊逸飘洒正如写意的中国画;它随时代而变异风格又恰恰记录了中国文化走过的迅疾或迟缓的脚步。 东方神韵,是中国文化的化身,而完整的有形的神韵离不开中国服饰的特点。服饰与中国文化——诉说不尽也探索不尽的命题。让我们拉开中国文化舞台的大幕,看一看服饰在扮演什么角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新颖的观点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现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于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古往今来话中国系列:中国的服饰文化》试图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客观地介绍这一文化现象。
固然,我们会为祖先的成就而感到骄傲,但这又有何补益呢?文明原为人类共有的财富,近世以来,却仿佛变成西方的专利。消除落后、愚昧、野蛮成了列强策动战争的口实;清政府的一连串失败,将国人天朝上邦的美梦一再粉碎。美梦导致悲剧,悲剧演化成潜在的噩梦。 今天组编这套丛书,绝不是为了再说说老故事,也不是为了重拾逝去的美梦。事实上,中国再不能沉湎于美梦中,但也不应沦丧在噩梦里。中国的古文明自有其存在的地位,在世界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亟需对此有科学的认识。我们希望,通过专家学者有意义的探索,以生动活泼的文笔和印刷精美的图片,与读者一起开拓一个反省历史的新视野。 但愿一切美梦与噩梦都归于过去,我们更懂得正视现在与未来。
《思者文库》的每一部书稿付梓在即,我们当然都有很多话想说。诸如关于“文库”构想的萌芽到成形、“文库”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宗旨、“文库”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资源”的+保证,甚至,如何在不少有合作意向的出版社中寻求到一家心仪的出版社等等,所有这些过程都可以构成一个个丰富的话题,都是我们这个集体一次次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心力的投入。就连如何给“文库”命名,也都是一次“全体人民”的总动员,而终定名为“思者文库”,恐怕应该是所有这些问题的好诠释了。
《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是一套学科发展史和学术研究史丛书。其内容包括对20世纪考古与文物工作概况的综合阐述;对一些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古代区域文化研究情况的叙述;对文物考古的专题研究;对重要的文物考古发现、发掘及研究的个例纪实。 本书以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为线索,系统地提示了我国历代服饰的发展特点和艺术风格,并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探讨和展望。书中配有彩图6幅,插图58幅。
《中华生活经典:绣谱》侧重讨论刺绣于 艺 的一面,于 技 则所涉不多,理论性较强,而对具体操作则未加多言。作者于 例言 中自云: 绣事惟选样为尤要。原拟博采图式附于篇末,第思四方风气不同,好尚亦别。金针度与,岂能执形迹以求哉?故复删除,俾归简易。 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一点,书中也未有刺绣针法的介绍。为使今天的读者对中国传统刺绣有更加全面的认识,点评部分除对丁佩的刺绣理论进行评析外,还参考了民国沈寿《雪宦绣谱》、朱启钤《丝绣丛刊》、徐蔚南《顾绣考》、华瑾、许频韵《刺绣术》以及朱凤《苏绣》、李娥英《苏绣技法》、孙佩兰《中国刺绣史》等后代刺绣专著,对中国刺绣的历史沿革、步骤方法、针法特点及实物精品等进行了介绍。对以上诸书作者及为中国传统刺绣研究做出贡献的前辈,在此一并致谢。
世界上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民间传统艺术。女子对美丽容貌的追求亘古不变,当复古成为时尚,追根溯源,从传统中发现流行。《红妆翠眉:中国女子的古典化妆、美容》致力于用自然、单纯、传统的方式,介绍中华女子的传统化妆、美容方法,包括面妆、眉妆、眼妆、点唇、染指甲,以及熏香、节日嫁娶中的化妆风俗、化妆用具、美容养护方法与食疗保健,并结合其历史、具体操作、绘画雕塑中的具体实例分析,呈现一种经久不息的、永恒的艺术时尚。
中国民间文化是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志,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今天,我们将把民俗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展示给包括农民兄弟在内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中华大地、对祖国同胞、对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 古代中国文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有“衣冠王国”之誉。汉族是世界上人数多的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汉族民间服饰经过不断发展和改进,实用功能和装饰作用结合得日益完善,创造了带有东方色彩的服饰风尚并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本书是《中国民俗文化丛书》之一,向您介绍了民间服饰款式溯源、近代民间服饰风格、民间服饰文化内涵、民间服饰制作工艺等等。
人类不同于动物的文化现象是奇妙的,它在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衣、食、住、行既是人类社会的决定性物质基础,又是文化现象。人类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机时代到电气时代以及到今天的信息时代,而与此相伴随的社会文化也推动着历史的车轮走过了这个漫长的岁月。今天,人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向着更为光明的前途迈进。温故而知新,人类对自己过去文化的研究,是为了继承、开发与利用。当前,我们在研究与继承、发展文化事业方面虽然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距离“民族复兴”的目标相距还远。通过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和总结,让世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不断加深认识,从而使其发扬光大,仍然任重而道远。 这里,我们奉上的这四本小书,远谈不上对衣、
本书从服装学角度重新划分服饰整体结构,在提出 “曲面物质”、“钮系件”等新的服饰构成概念基础上按时间顺序分区域对古代西北地区“中原”区域、“北方”和“西域”区域的主要服饰钮系件腰带、带钩、带扣、纽襻和钮扣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基本厘清了西北地区古代服饰钮系件的发展脉络以及各地域钮系件的典型形制特征和演进规律。
《衣冠霞帔-中华服饰文化撷萃》,本书稿是“中华传统文化书系”的一种。将中国服饰文化作为独特的文化形态,从服饰史话、服饰礼仪、服饰艺术、服饰美学等方面,用文图并茂的形式展示给现代读者,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便于现代读者在短时间里了解中国服饰文化遗产独特的内涵,是一本介绍传统历史文化知识的通俗性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