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只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但是却承载了*跌宕起伏的记忆。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时尚上的变迁,时尚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清末,传统服饰的时尚陪葬了王朝的崩塌;民国,十里洋场上的时髦摇曳在霓虹灯下,却也只是孤岛里海市蜃楼般的繁华梦;新中国的号角,让朴素的时尚观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后,时尚欲望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而迅速膨胀,终于,世界大同,国际化的时尚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源自这短暂历史中的惊鸿一瞥,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无须再精雕细琢,便可以触动每一颗热爱海派时尚繁华梦的心。
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本书介绍30余种现代服饰的由来、款式、选择和搭配,旨在帮助消费者穿出健康和美丽,也可供从事服饰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人员参考。书中序篇包括服饰起源、我国服饰发展简史等基础知识,上篇包括衬衫、T恤衫、中山装、西装、夹克衫、婚礼服、牛仔装、旗袍、裙子、工艺装饰服装、大衣、风衣、雨衣、寿衣,中篇包括乌纱帽、帽子、围巾、丝巾、领带与领结、胸罩、腰带、手帕、手套、袜子、鞋,下篇包括发饰、首饰、花边、纽扣、拉链、尼龙搭扣。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细腻唯美的笔调,围绕江南服饰,对江南与服饰相关联的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风物景致娓娓道来,走进江南的蚕桑、丝绸、织锦、缂丝、刺绣、蓝印花布与旗袍的国度,讲述和江南服饰有关的历史人物、风物,西施、勾践、白居易、李清照、沈万三、沈婉、柳如是、苏州昆曲……在江南的诗性意境、历史风物、风物景致中自由地行走,体味每一个和江南衣裳有关的细节与韵致。《江南衣裳》还有呈现江南衣裳的大量精美图片,读者在品味文字的同时,还可获得视觉上的美的体验。 江南,小桥流水、草长莺飞、烟雨迷蒙。江南衣裳,轻柔飘逸,有丝绸的缠绵华贵,有蓝印花布的朴素自由。
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演进,传统服饰正逐渐被批量的、工业化生产出的服装所替代,并逐渐边缘化,淡出了日常的生活。一些传统民族服饰所具有的“穿在身上的史诗”的神圣意味、传宗接代的血缘传递内涵和区分我群与他群的标志感,也都趋于弱化。但就是在这种几乎不可逆转的趋势中,我们依然能在田野乡间、边陲远寨中发现传统服饰文化还在坚韧地、智慧地传承着,在与现代生活的磨合中寻找着、探索着传承发展的路径。本书的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个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民族服饰文化传承发展的多维图景。
在涉及“服饰与中国文化”这一命题时,首先应明确两点:一个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世界所瞩目;另一个,中国是衣冠在国,它在历史上曾经辉煌时,在不久的未来将会重放光彩。 中国服饰风格统一在中国文化精神之中。它的俊逸飘洒正如写意的中国画;它随时代而变异风格又恰恰记录了中国文化走过的迅疾或迟缓的脚步。 东方神韵,是中国文化的化身,而完整的有形的神韵离不开中国服饰的特点。服饰与中国文化——诉说不尽也探索不尽的命题。让我们拉开中国文化舞台的大幕,看一看服饰在扮演什么角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新颖的观点论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历史、现状,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
为了让读者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感悟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组织十余位专家学者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出了这一套融故事体的文本阅读、丰富精彩的图片鉴赏、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于一体的。《话说中国:服饰》将中国历史从单纯的帝王将相、改朝换代的框架中释放出来,结合*的研究成果,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重新演绎中华五千年辉煌历史文化。同时,《话说中国:服饰》还在各卷本中穿插了若干知识链接和小栏目,以增强读本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给读者尽可能丰富的知识看点。 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我们在编辑体例上采用了图文互注的形式。在查阅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精选了若干多幅精美的图片,包括遗址复原图、文物照片、名人画像、山川风光、社会情景图以及各种图表等,或是文本内
作为文明的衍生物,服饰就有相应的表现。农业文明的以手工为主的服饰虽然在形制上没有工业文明服饰的多姿多彩、花里胡哨,但它所蕴集的“千层底”般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情、爱情、友情,对今天看来恶劣生存环境的正视、思考、适应,对浩博的大自然、不可知命运、飘渺的神灵的敬畏,对新生生命的百般呵护,对长者的祝福与祈祷,对美好、祥和生知的期盼等等,都是现代金碧辉粕的商城中玻璃橱窗里,那些面无血色、冷冰冰的,主要以价格的高低来衡量其好坏的华美服装所没有的。
首先,真心地祝贺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秦桂芳教授出版了这本体现中韩文化交流的《韩国文化概论》一书。 三千多年之前,中韩两国就在历史、地理、政治、文化等方面维持着紧密的联系。特别是l992年中韩两国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的关系比历史上任何年代都更加密切。 据2010年统计,现在中国是韩国*的贸易国家,韩国也是中国的三大贸易国家之一。在教育方面,在韩外国留学生一共有7.5万名,其中中国留学生为5.3万名,占在韩国外国留学生总数的70%。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是7.7万名,其中韩国留学生是2.5万名,占中国外国留学生的31%。 还记得秦教授说过的话。在她就任水原科学大学访问教授的2009年6月到2010年6月一年期间,她发现从整体上关于韩国文化的书籍太少,而且已有的书又太老了,内容和各种统计都是过去的,所以她想出一本能真
张灏编著的《汉服审美》以汉服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之本的服饰原型所具有的多重审美趣味、审美内涵以及审美的境界。著作从汉服的色彩、形制、纹样三个层面入手,先总体上观照了整个汉服体系的审美特征,而后以汉礼服为重点,突出其“汉官威仪”的主要审美意蕴,再以其他多种服饰形式为辅,阐述汉服多元化的审美取向,并终以哲学和文化学的视野,剖析汉服审美背后的精神内核,以期通过服饰审美的外在表象,获得对传统文化根基的深层思考。《汉服审美》为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成果(12BG063)。
何谓“旗装戏”?其艺术特色如何?它的代表剧目都有哪些,它缘何紧跟时局起起落落?它又成就了哪些名角儿和艺术大师?在《梨花一枝春带雨:说不尽的旗装戏》里,笔者李德生以详堪的史料、生动的叙述,对上述问题一作答,同时穿插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梨园掌故。无沦你是否身处梨园,都可以被深深吸引,沉浸枉旧日的时光里,从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梨花一枝春带雨:说不尽的旗装戏》部分内容已列入国家*人文社科基地重大研究项目。
中华服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汇聚了多民族的创造智慧,在世界服饰史上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书是一本论述中华服饰文化的专著,广泛汇集了古今中外对服饰文化的研究成果,不仅介绍了服装的起源和历代服饰的发展状况,而且分门别类详细论述了服饰礼仪、服饰艺术和服饰美学等有关知识,史料翔实可信,语言通俗易懂,集欣赏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同时配以多幅精美图片,使之立体地再现了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而又灿烂多彩的历史,展示了服饰艺术的独特魅力。
本书坚持的三种学术取向: 其一,立足传统。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师生的创作中体现出良好的传统功底,无论是中国画还是油画、装饰绘画,都十分注重对传统艺术语言的钻研与运用,同时更加注重对民族传统审美意象的凝练和深化表现,在设计探索中十分有效地找到了从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传统工艺等民族传统艺术遗产中汲取营养的方法。 其二,面向现实。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专业教学非常重视社会实践和实习采风这一环节,他们的作品无论以什么样的风格面貌出现,无不以少数民族现实生活为创作构思的源泉,无不是在社会人生和大地山河里寻找构思的鲜活素材,无不是以自己在民族地区生活的实际体验作为自己艺术探索的起点。这一点,一直是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传统,因此,他们的创作多能够超越简单的形式感转译,准确地表
回族服饰是回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回族服饰文化是一个历史悠久、绚烂多彩、积淀丰厚的宝库。回族服饰的发展变化及多种形态,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地域以及周边兄弟民族习惯等影响,但在根本上或者说整体上,是受到伊斯兰文化对回回民族形成的深厚影响。人类服装史权威、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布兰奇·佩尼曾深有感慨的表示:“对服装历史的研究,可以说,等于从事一项探险活动,它涉及的领域很广,而且饶着有兴趣。”(《世界服装史》序)由于回族服饰是半随着发展的节奏,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回族历史发展的主脉。为了印证回族服饰的演变和发展,受到回族社会、回族经济及回族文化的深厚影响,本书作者曾到西北许多回族聚居村镇采访,广泛收集回族服饰样品与资料,经过精心整理和归类,不仅探讨了国内回族服饰的历史传承,而且还对
《思者文库》的每一部书稿付梓在即,我们当然都有很多话想说。诸如关于“文库”构想的萌芽到成形、“文库”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宗旨、“文库”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思想资源”的+保证,甚至,如何在不少有合作意向的出版社中寻求到一家心仪的出版社等等,所有这些过程都可以构成一个个丰富的话题,都是我们这个集体一次次思想的交锋、智慧的碰撞、心力的投入。就连如何给“文库”命名,也都是一次“全体人民”的总动员,而终定名为“思者文库”,恐怕应该是所有这些问题的好诠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