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除了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也能反映一定时期的精神文化。服饰文化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延续和演变,直接反映了国家、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宗教信仰、道德风尚及生活习俗,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举世闻名的“衣冠王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服饰史料。《中国古代服饰辞典》作者按照朝代对古代服饰进行梳理,并按照朝代收录词条,配以适当的图片,每个朝代前对该朝代的服饰特色进行总结。书稿总体上看形式新颖,内容丰富,恰当的图片使得书稿形象活泼,也方便了读者理解词典内容。
本书精选沈从文文物研究文章33篇,分门别类地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丝绸锦缎、织染刺绣、图案花边、服饰配饰,极致展现沈从文笔下的古衣之美! 全书包含217张全彩文物高清图,带我们鉴赏江陵楚墓、长沙汉墓、安阳殷墟等地的出土文物,认识蜀锦、清花锦、织金锦、云锦,了解织染和刺绣工艺,欣赏《红楼梦》中的衣物,看遍从战国到清朝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 沈从文非常注重文物结合文献的研究方法,严谨考据、温情叙述。翻开本书,看懂古代人如何穿衣打扮!
应景服饰文化以农耕生活为基础,四季景物变化为环境参照,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簪戴鲜花、装饰节物进行情景设定,描画出自然万物的轮回往复,构建出生动和谐、时节有序、内外融合的社会物质与人文生活景象,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浪漫情怀和文化想象力,彰显了中国古人器以载道的造物思想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中国古人精湛的手工技艺和纯熟的制物技巧,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乐观向上、主动进取的民族精神。
汉服,顾名思义,是汉民族的民族服饰。追溯汉服的历史,可以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止于剃发易服。在中华文化绵延发展的 脚步中,汉族服饰文化作为文明与礼仪的代表部分蓬勃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驳杂而又绚丽多彩文化体系,它所代表的汉文化礼仪以及汉文化审美,深深的影响着整个华夏民族,以及周边的民族与地区。本汉服按照服饰发展以及服制传承的角度,可分为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五大系列。各个系列中,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在着装上都会有所差异,因为本书并非完全的考古人服饰之法的研究型书籍,因此就不做完全的举例描述。本书中主要介绍不同服制与相关朝代中,汉服正式场合的典型礼服和较为典型的常服,为大家就现代语境下,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朝代服饰应该如何穿搭,提供指导,让喜欢汉服的朋友,
服饰史,即文化史。《诗经》中的美人姿色、女服用色和用料反映了先秦女子服饰的清纯、质朴,楚汉女子服饰中宽衣大袖和繁复华美的绣纹体现了时代特有的浪漫,六朝女子服饰中的裲裆衫、五兵佩透出飒爽戎装风采,隋唐女子 高腰掩乳 、身披帔帛、脚踩重台履从画中走下来,宋朝女子服饰在简约淡泊中透出内敛的奢华富贵,辽金元代女子服饰佛妆和高丽风体现的文化交流,明清之际女子头戴皮毛 卧兔儿 、领口处钮扣透出的低调奢华 这些个案研究,从独特的视角和繁复的细节出发,探索服饰和物质文化的关联。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而揖让进退之间、衣冠带履之上最能见出礼仪,所以又称衣冠上国。因有服章、礼仪, 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中国又称华夏。凡此种种,都说明衣冠带履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早在先秦时期,衣冠就已成为区分族群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在早期与域外诸族的接触过程中,这一基本特征得到强化并已对外施加影响。虽然影响并不是单向的,但在古代,中国服饰的对外影响是主要的。这种影响又主要发生在隋唐及元明时期。仅就东亚而言,日本的和服虽然与中国古代服饰相去甚远,但其发展的初始阶段,曾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强烈影响;韩国的韩服与中国元明服饰具有较高的相似度,也表现出元明时期两国关系的深刻印记。那么,中国古代服饰的对外影响,在东亚各国服饰的历史与现实中有没有具体的体现呢?本书立足中国古代服饰,基于文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踏上复兴之路。在其中,汉服运动既是当之无愧的先驱者,又是*韧性的实践者,而且以其*宣示性的行动符码,创造了*可读性的历史记录。本书作者杨娜是汉服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汉服归来》就是她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汉服运动的观察、记录与思考。透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十几年来围绕汉服展开的思考、行动与纷争,看到在这背后隐藏的激情、理念、利益以及由此而来的冲突,看到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推陈出新的巨大潜力。期待这本书不仅是以往汉服历史的见证,还将推动汉服运动更上层楼。
旗袍,有着高挺有型的立领和斜开的门襟,讲究的盘扣将立领和门襟的两侧完美闭合,形成一种独特的精气神。旗袍,有着圆润柔和的轮廓和线条,将人体曲线的曼妙敲到好处地展现出来,既有浪漫的情致,又不失优雅端庄的气韵。行走间,轻盈摇曳的下摆,忽隐忽现的风情,赋予了旗袍一种难以抗拒的魔力。 旗袍独特的轮廓里,蕴藏着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传统服饰两股灵魂,传统中不失现代感的样式,浪漫中又平添端庄大气的风韵,是中国手工艺人智慧里别致的灵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中极为惊艳的一抹亮色,更是中西服饰文化完美融合的产物。
近百年的中国历史只是中华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叶扁舟,但是却承载了*跌宕起伏的记忆。社会的变革带来了时尚上的变迁,时尚的变迁也反映了社会的现实。清末,传统服饰的时尚陪葬了王朝的崩塌;民国,十里洋场上的时髦摇曳在霓虹灯下,却也只是孤岛里海市蜃楼般的繁华梦;新中国的号角,让朴素的时尚观成了社会的主旋律;改革开放后,时尚欲望随着社会飞速的发展而迅速膨胀,终于,世界大同,国际化的时尚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源自这短暂历史中的惊鸿一瞥,有趣的人、有趣的事,无须再精雕细琢,便可以触动每一颗热爱海派时尚繁华梦的心。
《清代服饰制度与传世实物考》是国内首次专题研究海内外民间遗存的清代服饰系统性实物资料工程。分为女装卷和男装卷,共计100万字,1000余张实物图片。收录清代民间遗存男女各类服饰实物445件,极具史料价值。所有实物收藏并研究历时40年,主要来自两个渠道:一是海外回流;二是国内各地民间收藏。书中以清代典章为依据,与相应传世实物相比照,完整、系统的整理和研究了清代皇族以及各级职官穿用的制服。结合当时政治和社会体系,客观解读了阶级地位和制服之间的关系。同时,以代表性实物为研究样本,举例解析不同款式和纹样所适应的穿着场合和礼仪级别,系统地梳理了清各朝代的服饰工艺特征。
郑春颖所著的《高句丽服饰研究》在广泛收集高 句丽壁画图像、出土饰物、人物造像、纺织遗迹及文 献资料的基础上,系统探讨高句丽人传统服饰文化的 特点与演进历程。通过与本地区汉族服饰文化、胡族 服饰文化的对比研究,揭示出在三种服饰文化运行轨 迹中,平行发展与交叉融合并存的演变规律。并进一 步透过服饰文化这一政治制度、经济水平、文化风尚 的风向标,深入探究公元一世纪到八世纪高句丽人、 高句丽社会与国家的沧桑巨变。从东北亚,乃至东亚 的视角,审视高句丽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地 位、作用及影响。
服饰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有精神文明的丰富内涵。本书介绍30余种现代服饰的由来、款式、选择和搭配,旨在帮助消费者穿出健康和美丽,也可供从事服饰设计、生产和销售的人员参考。书中序篇包括服饰起源、我国服饰发展简史等基础知识,上篇包括衬衫、T恤衫、中山装、西装、夹克衫、婚礼服、牛仔装、旗袍、裙子、工艺装饰服装、大衣、风衣、雨衣、寿衣,中篇包括乌纱帽、帽子、围巾、丝巾、领带与领结、胸罩、腰带、手帕、手套、袜子、鞋,下篇包括发饰、首饰、花边、纽扣、拉链、尼龙搭扣。
本书在相关史料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三大渔女——惠安女、蟳埔女和湄州女的服饰文化进行田野考察,针对不同区域渔女服饰的特征,分别对其款式结构、面料、色彩和工艺特点,以及三大渔女极具特色的头饰装扮习俗进行了研究。海洋文化背景下的三大渔女服饰作为海洋文化的一种符号载体,不仅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时凝聚了沿海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哲学及习俗等方面的传统观念。 希望《福建三大渔女服饰文化与工艺》能让更多人了解东南沿海渔女服饰文化的特征,同时能够丰富闽南“非遗”传统服饰民俗文化的内涵。
本书由著名作词家方文山大力推荐,收录包括十数年来汉服复兴者的思想文选、2014 年汉服运动发展状况调查、汉服组织名录,以及中国西塘汉服文化周活动实践与相关活动等。本书以纪实性的笔触、科学的数据与严谨的分析,再现汉服及汉服文化周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对于促进各地汉服组织建设及同袍个人成长,提升社会各界对汉服运动的了解、推动汉服运动当下及未来发展的需要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以标本和文献相结合且重标本的研究方法,以*国少数民族典型服饰为研究对象,以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藏品、私人收藏和南方少数民族实地样本为考察线索,通过对60?多件民国以前和原生态的实物标本进行深入、科学、系统地数据采集及其结构图测绘,文献考据和一定量的复原工作,完整、客观、详细地记录了相关服饰结构的数据信息和形制面貌,基本形成了以南方少数民族服饰为主体的结构图谱,在文献上具有 *国少数民族服饰结构图谱系 的记录、传承、利用和研究价值。 本书通过对少数民族服饰结构的数据信息和形制面貌的综合分析与汉族古典服饰结构的比较研究,探寻和阐释中华服饰文脉的合理内核与结构形制差异的环境、地域和人文因素的影响,进而提出从 布幅决定结构 这种 节俭 的普世价值,到 敬畏物质 的道儒体验,再到 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