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 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资深讲解员执笔,以敦煌的 画 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 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胆巴是元代前期僧人,元世宗时被封为国师。大德七年夏,胆巴仙逝。皇庆年间,追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胆巴帝师」。延佑三年,赵孟俯奉敕撰文并书写「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后此碑简称「帝师胆巴碑」,又称「龙兴寺碑」。这件墨迹纵三十三点六厘米,横五百六十六厘米,计百余行,九百二十三字。篆额「大元敕赐龙兴寺大觉普慈广照无上帝师碑」十八字。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清代姚元之在卷后题跋云:「吴兴书此碑年已六十有三,去卒年时只七年,用笔犹绰约饶风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强者矫矫然,令人见之气增一倍。」此碑字体秀美,神采灿然,且能不逾规矩,于法度中求潇洒,于意匠内寓自然,为其晚年书碑之代表作,也是初学赵孟俯楷书范本之一。编者将此作放大近一倍印出,供读者鉴赏、临习。
如何欣赏现代陶艺作品所全现的艺术价值及作品精神价值,广大读者及收藏者可以从陶艺作品的造型、釉料、烧成、展示方式,来解读艺术家大胆创新的张扬的主观意识,寻找切入当代文化的可能性。从社会的、道德的、伦理的、心理的、功利的功能中摆脱出来,从思想观念层面重新解读陶瓷的艺术语言。 一件件多姿多彩、回味无穷的作品,那些已经陌生化了的客观物象、非生活化的造型、热气腾腾的“手印”、刻骨铭心的地域色彩、难以预料的偶然效果,都是某种哲学理念、思想观念等等多方位地影响陶艺家而形成的艺术语言。
《河南曲艺赋赞》主要是对河南地区曲艺口传曲目中一些对人或事物的经典表述,并在不同场次、曲目中反复使用,近乎“套路”的传统的赞子、赋子(或统称为赋赞)进行搜集整理。这些程式性的赋赞,对推动戏曲、曲艺的发展和口头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具有的作用。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式的著作,作者创立并运用敦煌本土文化论和石窟诸史等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的理论体系,对敦煌学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指导作用。
《传统纹样图典·龙凤篇》内容广泛,资料珍贵,品类齐全,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欣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传统纹样图典·龙凤篇》经过作者多年的收集整理分类,对中国文化中形形色色的龙凤图案作了介绍,并为广大读者遴选了千余幅龙凤图案,不同的龙凤造型在建筑、装饰、器物、织物、陶器、家具等中的应用。造型生动,气韵传神,形态多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凤图案被赋予吉祥、安康、幸福、长寿的寓意,并在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形象和文化意蕴。
本书取材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雍正十二美人图,它从充满历史感的细节解读了清宫陈设、清宫服饰、清宫家具。内容与装帧均颇为文雅,图可观赏,文可品读。 《雍正美人图》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的围屏,是四个美人的十二个写实场景,是杉木卷杆卷住收藏在故宫的绢画,是两岸故宫办展走访台湾的文物。 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灵活穿梭在这十二幅绢画中间。全书分两册,从这十二幅画的大处着眼,便有了册《一卷美人》,向读者还原了这十二幅绢画的来龙去脉,圆明园的繁华与浩劫,雍正皇帝的勤奋与品味;从这十二幅画的细节出发,便有了第二册《花事折叠》,娓娓道来画中的家具摆件、十二围屏、厅堂院落的植物,服装的花样纹络、耳际发梢的华翠、吉祥如意的象征,还有中西绘画的对比。美不胜收,内容丰盈,创意独到。
本书取材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雍正十二美人图,它从充满历史感的细节解读了清宫陈设、清宫服饰、清宫家具。内容与装帧均颇为文雅,图可观赏,文可品读。 《雍正美人图》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的围屏,是四个美人的十二个写实场景,是杉木卷杆卷住收藏在故宫的绢画,是两岸故宫办展走访台湾的文物。 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灵活穿梭在这十二幅绢画中间。全书分两册,从这十二幅画的大处着眼,便有了册《一卷美人》,向读者还原了这十二幅绢画的来龙去脉,圆明园的繁华与浩劫,雍正皇帝的勤奋与品味;从这十二幅画的细节出发,便有了第二册《花事折叠》,娓娓道来画中的家具摆件、十二围屏、厅堂院落的植物,服装的花样纹络、耳际发梢的华翠、吉祥如意的象征,还有中西绘画的对比。美不胜收,内容丰盈,创意独到。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及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可以说,玉就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在这里,我们很高兴地推出《中国女红——母亲的艺术》,以此向天下的母亲致敬。 中国是古老的农业文明之一,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人民衣食的生活基础。人道:妇女撑起“半边天”。包括纺织在内的女红,对辉煌的华夏文明起了默默的推动作用。半边天,并非过誉。 本书副标题“母亲的艺术”有两种意义。狭义言,在谈论传统的妇女技艺,我们将分为纺织、浆染、缝纫、刺绣、鞋帽、编结、剪花、面花和玩具、共九大类。就广义来说,女红的范畴实可扩展到整体民间艺术。近代民俗学者于世代母女传承的技艺产生莫大研究兴趣。对于这些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的技艺表现,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 母体艺术以其淳美风格哺育了其他上层艺术,造就我们的民族文化具备“母型”特质。本书包括五大部分,论述篇一、母体
本书取材于现藏故宫博物院的雍正十二美人图,它从充满历史感的细节解读了清宫陈设、清宫服饰、清宫家具。内容与装帧均颇为文雅,图可观赏,文可品读。 《雍正美人图》是圆明园深柳读书堂的围屏,是四个美人的十二个写实场景,是杉木卷杆卷住收藏在故宫的绢画,是两岸故宫办展走访台湾的文物。 作者以其独到的眼光,灵活穿梭在这十二幅绢画中间。全书分两册,从这十二幅画的大处着眼,便有了册《一卷美人》,向读者还原了这十二幅绢画的来龙去脉,圆明园的繁华与浩劫,雍正皇帝的勤奋与品味;从这十二幅画的细节出发,便有了第二册《花事折叠》,娓娓道来画中的家具摆件、十二围屏、厅堂院落的植物,服装的花样纹络、耳际发梢的华翠、吉祥如意的象征,还有中西绘画的对比。美不胜收,内容丰盈,创意独到。
本书以人类的基本意识——生命意识——为基点,论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本原哲学的观物取象——生命之树文化。 作者上溯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长河,跋涉大江南北,终于剥离出中华民族生命之树所蕴涵的生命意识,并捕捉到它蜿蜒潜伏于民间的蛛丝马迹。
《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为我国部具通史性质的提要类音乐文献工具书,是以《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所收经史子集四部乐类著作,以及其他乐论、琴论、曲论和所录乐事较有价值的笔记小说等为条目的编选、撰写对象。《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以“精诠”而非一般的“提要”篇幅来撰写条目,除了对历代乐书的版本源流、作者生平、基本内容、认识成果和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有较多的介绍,其撰写主要建立在对相关文献的专题研究基础上,并要求有较为深入且集中的阐发。《中国历代乐书要籍精诠》的正文部分包括110个“精诠”类条目,其内容涵盖历代,每个辞条平均2,000多字。书后所“提要”类条目(宋-清),计61条,每个辞条平均500多字,是对正文内容的补充,以便读者对历代乐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并作为日后再作“精诠”的选择范围与基础。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文房四宝”随着历史文化的变迁也在不断变异创新之中,两位作者对墨文化情有独钟,通过收藏研究,材料翔实,颇具文化历史价值。对墨文化研究及收藏者来说也是一本参考资料。
《中国传世明帖精赏:集字圣教序》集字圣教序碑计三十行字,行八十余字,碑高三米多,宽一点四米多,碑首刻有七佛像,因而此碑又名『七佛圣教序』。现此碑存于西安碑林。虽为集字成篇,但布局工巧自然,韵调一致,与一气写就几无二致,可以说是集字成碑的杰作。
本书为陈从周先生的书法、绘画作品集,创作时间从1946年至1995年封笔,共100幅。均为编者乐峰先生从各收藏家手中收集而来,并取得授权收入本册的,具有极高的鉴赏和收藏价值。陈从周曾师从袁次安、胡也衲、王竹人、武曾保、叶为铭、马叙伦等习书画,1946年成为张大千先生入室弟子,作品饱含文人之气,绘画作品诗意盎然,作葫芦、藤条则质朴天真,作怪石、冬梅、瘦竹则疏淡清远,作兰花则如幽谷佳人。意境深邃、韵永味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