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武乐传统、文化融合、祖先祭祀、农事活动、婚姻家庭、宴饮、战争等为主题,对《诗经》中的代表诗篇进行较为全面的解读,文字深入浅出。通过阅读本书,中学生可以对《诗经》有直观的认识,了解先秦社会文化生活的整体风貌,感悟《诗经》的文化意义与价值。
《中国传拓技艺图典(精)》内容介绍:传拓亦称椎拓,是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就是用纸、墨和传拓工具从金石器物上捶印其文字和图画的技法。对石刻文献的复制需要刺激了传拓技术的产生,在纸张的普及和质量提高、墨的广泛使用等物质条件齐备的前提下.受玺印和封泥使用方法的启发,传拓技术应运而生。传拓始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唐代石刻文献中有对“打本”的记载,诗歌中也有对传拓技法的形象描写,可知传拓到了唐代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存世唐拓本均为擦拓。宋代拓本在墨色上已有“乌金”、“蝉翼”之分,并出现了扑拓的上墨技法。到了明代,传拓的对象扩大,传拓用纸也有所发展。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青铜器的全形拓法.是传拓技艺发展的境界。
本书作者就中国古代书法中有关问题,拈出而成多个选题进行讨论。虽然谈论的是书法问题,但由于作者历史学者的出身,具有史学眼光和史识,因此同时借鉴相关历史、古汉语、文字学等父母的知识,使文章很有内涵和厚度,不仅学书法者能从中受益,而且历史学爱好者、对古文字感兴趣的人,也会从中受益。
宋代苏易简撰写。全书分笔谱、砚谱、纸谱、墨谱四部分,书前有徐铉序,末有自序,分别探讨和记载了笔、砚、纸、墨产生的根源、制造的工艺以及流传的故事。不仅是介绍文房器具的开山之作,同时在古籍辑佚上也有参考价值。 此次出版,为便于阅读,加了注释、译文、点评等内容,并配有相关的图片,图文并茂,以提供读者一个较好的阅读文本。
本书坚定地专注于研究方法而不是媒体。书中的主体章节,每一章都会讨论一种可用于诠释视觉材料的方法,而每一章要用何种视觉材料来探究这种方法,则取决于它是否*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步骤、长处和不足。本书要做的就是深度探讨每一种方法。 第 1 章是对用来理解视觉文化各种不同理论方法的概览,同时也探究了一些关于无处不在的数字影像所造成的差异问题。 在第 2 章中,作者精心制作了一个指导读者使用她提出的 批判性视觉方法论 的实用性框架。 第 3 章详细解释了本书的结构,这将有助于读者从随后讨论方法的章节中有所斩获。 从第 4 章到第 10 章均专注于处理既有影像的方法,如内容分析、符号学、精神分析和话语分析等。 第 11 章比前一版更为细致地专注于另外一些研究视觉影像的方法,这些方法旨在处理为解答研究的问题而制作的视
门上绘画或粘贴图像,起初是寄望神灵看门护院,驱逐邪魅,主人借此安慰自己。后以历史上的将军武士作门神,似较想象中的神灵更可信,于是神荼、郁垒——神话传说中的门神便褪色了。继而发展到了以民族英雄来护卫国门、家门,门神画的功能涵义起了质的变化,即:门神的身份已由守门看户,防范鬼魅,转变为教育人们敬爱国家,反抗侵略,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团结意识,发展了中国绘画优良传统。
《砚史》和《书画说铃》是荷兰著名汉学家高罗佩关于艺术鉴赏和艺术批评的两本小书,现合为一种迻译出版。《砚史》分为四部分:部分为序论,介绍宋代米芾著作《砚史》的流传情况;第二部分为中国古代砚台研究简史,并对有关砚台的术语进行了界定;第三部分系对《砚史》原文的校注,包括英译、点校和注释;第四部分为结语,对比《文房四谱 砚谱》等著作,对《砚史》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客观评价。《书画说铃》由序论、中文原文与英译、注释三部分组成。中文原文为清代书画鉴赏家陆时化的《吴越所见书画录》的前序《书画说铃》和尾跋《书画作伪日奇论》。
本书是《民间图像中的中国民俗丛书》之一,作者通过自身多年来收藏的大量龙题材的民间年画、剪纸、玉器、瓷器等的艺术品图像,对龙文化的历史进行了追溯,对龙的来源、形象、名称及相关传说进行了考察研究,对龙所代表的精神予以了阐释,形象地反映了国人对龙的崇拜的历史之久以及龙的高贵、吉祥。
本书为顾则徐与朱中原两位文化学者的对话记录,以大艺术、大文化、大思想、大历史观的视角对中国书法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有意无意借鉴梁启超式的风格,纵横捭阖,古今一体。本次对话的许多命题基本属于颠覆性的。此对话虽然涉及大量的书法史方面的问题,但目的并不在于进行史料的堆积与整理,也不是为了要对某个书法文本或书迹进行重新解析,而是对书法进行某种“原思维”式的思考。
没有文字、没有货币、没有轮子,却能发展出壮盛的帝国,称霸于安地斯山的印加人堪称是世上奇特的神秘民族之一。然而,西班牙人却只用了两百六十名士兵,就完全消灭了这个南美洲伟大的黄金国度。 征服者笔下的印加人既野蛮又迷信,但印加帝国却是一个致力于福利而且没有窃盗犯的理想社会。本书将完整叙述印加文明的兴衰,以及这批太阳神子民独有的奇风异俗。
本书的研究回应从以往武梁祠研究中生发出来的四个主要方面,每一方面对于未来学术的进展都极为重要。方面是对武氏家族墓地的遗存进行清点和著录。尽管这些遗存对研究东汉图像艺术是极重要的资料,但相互矛盾的断代、祠堂归属以及编目等诸多问题仍然存在。此外如错录铭文等问题更使人迷惑。通过重新检验发掘记录、以往著录以及复原设计等材料,本书希望为武梁祠和它原本所处的环境,即武氏家族墓地,提供更完全、准确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