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图解的方式对古本《本草纲目》进行了全新的编写,语 言更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全书分十六卷,共收入近 600种动物、植物、矿物各类药物,近2000条实用附方, 500多幅珍贵金陵古图,200多幅栩栩如生的手绘彩图。采用颜色和字母双重索引,查找方便快捷。
《本草纲目》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著作,亦被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称为 16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 。然而,普通读者往往望而生畏,想读亦难寻入门之径;即使是文科学者,对医药文献,尤其是隐藏在其中的本草文献也同样感到陌生。该如何阅读这部皇皇巨著,《〈本草纲目〉通识》提供了一种路径。 本书从李时珍纪念邮票谈起,介绍了中国本草源流及各时期的代表著作,又从医药学、博物学视角,详细剖析《本草纲目》的体例架构与版本沿革。行文中不仅多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药用知识、经验,还涉及《本草纲目》中有趣的 冷知识 ,如食物相克中蜂蜜反葱的例子、同名异物中此鲨鱼 非海中沙鱼 的例子等,令读者在兴味盎然中了解《本草纲目》的真面目。
《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立足中医,汇通人文,瞩望哲学,传承中华国粹。创刊号(第一辑)主题是: 赓续数千年国粹,弘扬中医药文化。
《本草纲目》是中医本草著作,系李时珍对明代及以前本草书大量整理、补充而成,是集我国 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之作。原书计52卷,内容主要为: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系统整理中药理论,并阐述李氏的学术见解;以一百十三种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或于病证下再分若干证,类列药物用法,复设小纲,并详其主治;载药一千八百余种,以 部 为纲,共十六部,以 类 为目分类,凡六十类。每药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则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集解、辨题或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栏目。 《本草纲目》采用 目随纲举 编写体例,故名之 纲目 。因为篇幅的原因,编者对一些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或陌生、难以接触的,进行了删减,保留了原书 纲目 的特色及经典的药物、中医知识。
《小墨香书》是一套为爱阅读的读者设计的口袋书,采用小开本设计,便于随身翻阅。本套书内容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知识,让读者在闲暇之余,增长读者的传统文化知识。 其中小墨香书编委会主编的《本草纲目/小墨香书》分为上、下两篇。节选了本草纲目中金石部、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木部、虫部、鳞部、介部、兽部的部分物种,并对其进行了重点介绍。 本书版式新颖,插图雅逸,装帧精美,印刷考究,既可收怡情悦性之效,亦可得“暗香盈袖”之趣。
由于山陕、河北两地人民在语言、美学风格等方面有差异,到北京和河北演出的山陕梆子必然发生河北化,这成为河北梆子诞生的基础。河北化的山陕梆子即河北梆子。在乾隆盛世,歌舞升平,物阜民丰,为了迎合清朝统治者之所好,全国各地的戏曲班子纷纷进京献艺,形成了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乾隆三十九年以前,山陕梆子在北京戏坛并无太大的影响,直至的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演出,才使局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河北梆子》适合大众阅读。
宋小妹同志等编撰的《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为系统研究太白七药的专著。书中以笔画为序,收载了太白七药共96种。对每种药材一般从药名(包括出处)、异名、释名、来源、植物形态、生长环境与分布、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药理作用、炮制、性味、功能与主治、临床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附方、临床应用、附注等方面进行叙述,没有的项目则不写,配有插图;附录部分收载了民间流传甚广的太白七药药性歌诀;书末附有药材中文名(包括异名)索引和原植物拉丁学名索引。 《太白七药研究与应用》以文图并茂的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陕西秦巴特色太白七药资源的研究现状,既突出了民间医药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点,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可供广大民间医药研究者、医药院校师生及相关科研人员参考。
《本草纲目》全书52卷,书中绘制了1100多幅精美插图。本书以实用为原则,浓缩原著精华,并将生涩难懂的古文译成了白话,配有大量图片,以使读者能更好地学以致用。
《本草纲目药膳大全集》首先精练的介绍了药膳的起源、发展情况,并对药膳所用的原料及其制作方法作了详细说明,然后重点介绍了养生药膳和调理常见病的药膳、以方便读者对症选用。《本草纲目药膳大全集》中既有对疾病症状及发病原因的深入剖析,又有对食疗方法的详细阐述,内容翔实,深入浅出,让读者一看就懂,每道药膳都有配方、制作、用法及功效介绍,让读者一学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