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我所著的《日本向西中国向东》讲述:哦,这就是日本。它既很小,又很大;既熟悉,又陌生; 既现代,又本土;既文雅,又暴躁;赏花落泪,又曾经杀人不眨眼。它让我艳羡,又让我忌恨;它让我很 懂,又让我不懂……我带着中国的眼睛而来,但从“ 中国眼”里映现的日本,是真日本吗?这里所谓的“日本”,不过是中国眼中的被指代 为“现代化”的“日本”;所谓的“中国”,也不过 是日本乃至“现代”的价值观所参照下的中国。《日本向西中国向东》不是在拿日本说中国,也 不是拿中国说日本,它企图说的是普世的道理。
《菊与刀》是作者在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事实证明,书中的观点对日后美国对日关系及政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尽管这本书只有十几万字,但无论是从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来看,《菊与刀》都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巨著。 菊 与 刀 分别代表了日本人在面对理想与现实时的两种心态,也是两种不同生活状态的写照,作者分别从政治结构、社会阶层划分、消遣娱乐、人情世故,甚至是对儿童的教育等日本社会的不同领域都进行了剖析,不仅论理清晰,而且文笔也很流畅、优美。
本书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越南语专业系列教材《越南语阅读》配套的拓展性教材。精心挑选了具有代表性的越南民间故事,采用双语对照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并在每篇故事后增加了编译者的评注,或是点明主旨、寓意,或是阐明相关背景。既可以作为越南语学习者提高阅读与翻译技能使用,也可以作为对越南民间文学、文化感兴趣读者阅读之用,实现 一书多用 ,满足不同程度、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由于作者本人是一个在幼年时亲自接受过武士道传统教育的,因此,正如作者所说,他在介绍时,与别的外国的日本研究者至多只不过是个 辩护律师 不同, 可以采取被告人的态度 。的确,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同时,由于作者是为了向国外作介绍而写的,行文中大量引用了西方的历史和文学典故进行比较,所以就更便于外国读者阅读和理解。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据作者自序说,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 罗斯福不仅自己亲自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其友人。光是本书的日本版从1900年到1905年的6年之间就重版了10次,本书还被译成了多种文字,在
这是一本日本人自己对武士道精神进行全面诠释的经典名作;是外国读者和日本问题研究者深入了解日本、认识日本民族精神、探讨日本文化传统和民族特性的书,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 《武士道》一书是作者于189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养病时,有感于外国人对日本的传统武士道知之甚少,为了向国外介绍而用英文写成的。所以,我们在读到他所系统介绍的武士道的种种方面时,颇有入木三分之感。正因为如此,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极大兴趣。由于作者本人的立场所限,书中有些观点值得商榷。
《日本人的心理结构》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与以往的心理学理论专著不同,它本着面向一般读者的原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用专业理论解说现代社会各种各样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土居列举日本人熟知的各种小说、电影,结合社会学、宗教学各方面的成果对依赖心理展开研究、分析、解说,特别是对夏目漱石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分析尤其精彩,令人赞叹,而他的这些分析与感悟也成为其日本文化论极富吸引力的重要部分。 作者提出,依赖本来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而日语里的 依赖 (amae,也译为 娇宠 )则具有特殊的意义,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格外重要,并为日本社会所认可。 依赖 是理解日本人的精神结构,乃至日本社会结构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包括殉身以谏(如三岛由纪夫)、固守天皇制度等,其中非常本质的
《菊与刀》是二战后期美国人类学家鲁思 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为美国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提供政策依据。 菊 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 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用 菊 与 刀 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进而深度剖析、解读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书中,作者把笔触深入日本人生活的诸多方面,既展示了日本人的生活习性和行为信条,也剖析了这些习性和信条之所以形成的深层文化因素。自1946 年出版以来,它在全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研究日本民族性的***著作,并被认为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政治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菊与刀》是本尼迪克特的成名作,*初是奉美国政府的命令,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本书于1946年正式出版,1949年出版日文版,在美国、日本都引起了强烈反响。事实上,美国政府战后对日本的政策和日本相应的反应与本书的分析基本一致,可谓是美国改造、分析日本的指导书。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书,是社会科学研究直接运用于zhengzhi实际操作的杰出例证。 ju 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 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用 ju 与 刀 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进而深度剖析与解读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
本书主要论及的是从《古事记》起首记载的神话开始,直到 伊耶那岐命 的 禊祓 神话之前的部分,这一系列神话所描述的场景中多处出现数字以及数字构造,通过对数字象征意义的分析,加上中日文献数字构造比较研究的辅助手段,来对《古事记》中以 伊耶那岐命 、 伊耶那美命 两神为中心的一系列神话的含义进行解释说明。
妖怪 是人无法觉察其真面目的不可思议之物; 化物 是某种善于变换外形之物。 幽冥界善于操使妖异的力量,不断翻弄着那根恐怖的提线,向人间降下灾厄。日本人一直深深畏惧着妖怪:食人的鬼、诳骗凡人的狐狸、幽灵 风俗史学家江马务在假设妖怪化物实际存在的前提下,探讨自古以来人类与妖怪间的往来 先民们如何看待、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应对妖怪化物。 本书基于从大量古籍中采集辑录的文献记述,勾勒出妖怪与化物的本来面目,由此一窥从古至今的人类之虚妄偏执的流变。 发表于1923 年的论文《日本妖怪化物史》是柳田国男民俗学所依仗的先驱性妖怪研究。此外,本书另收录《文艺作品中的鬼》《磷火》二文。
本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介绍泉州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经济、旅游、饮食等各个方面。全书用英文写作,是泉州申报国际花园城市的主要材料之一。
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在举行重大集会、庆典或国际会议、世界性体育比赛等场合都会演奏、演唱国歌。国歌*重要的意义是它的政治性,它与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它是这个国家*经典的 声音形象 。 我国早有学者对世界各国的国歌进行介绍和研究,钱仁康先生编写的多本关于国歌的书籍是*重要的文献,本书借鉴了前辈的成果,同时将国歌文化*的发展情况融合其中。本书特点是一方面介绍国歌产生、发展乃至被确定为国家象征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另一方面介绍了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乃至艺术上*重要的特色,目的是帮助读者形象生动地了解产生这些国歌的文化背景。我们在写作中力图让历史变得鲜活,让知识富有趣味,让故事读来生动,希望它能成为各层次读者喜爱的知识和赏析手册,尤其希望为中学生、大学生了解世界
黄遵宪站在他者的立场上,对日本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其作品中的日本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di一个时期为1877年 1882年的日本形象,以意识形态式的日本形象呈现。这一时期的日本形象的特征是在大中华心态下的本社会话语来塑造的日本形象,其终宗旨在于强化和肯定中国自身进而否定日本。第二个时期是1882年 1894年的日本形象,以乌托邦式的日本形象呈现。通过乌托邦式日本形象的建构,黄遵宪表现出对日本文明的肯定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自身的否定。第三个时期是1894年 1905年的日本形象,以强势帝国殖民者形象呈现。在这一时期,黄遵宪的作品中的日本形象呈现出了强势殖民者日本形象。这个时期的日本形象的特色在于对日本的谴责。作为睁眼看世界的di一批使臣及诗人,黄遵宪的日本形象的意义不仅仅是使国人深刻地认识崛起
本书运用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对日本近代之前广为民间使用的传统启蒙教材 的发展过程、特性、功用及其对日本近代化的作用和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历史性考察,并进一步对中日两国启蒙教材进行了比较,从启蒙教材的角度分析了近代之前中日两国在教育方面的异同点。 日本传统启蒙教材自平安时代出现至明治时代初年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其内容和形式都明显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的典型特征和具体内容,体现了当时普通日本人所接受的教育,以及他们通过教育形成的自然观、神道观、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等,是了解日本社会变迁以及日本文化传承的重要素材。
铃木贞美,1947年出生,学术博士,人类文化研究机构,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文化科学研究科教授。主要著作:《日本的 文学 概念》(作品社,1998年)、《棍井基次郎的世界》(作品社,2001年)、《日本文艺史 表现的源流》全八卷(策划编辑,河出书房新社,1986 2006年)、《日本的文化民族主义》(平凡社,2006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中译本)、《闲寂 空寂 幽玄 日本特色 之路》(合编,水声社,2006年)、《多重危机下的生命观探究》(作品社,2007年)、《自由之壁》(集英社,2009年)、《 日本文学 的成立》(作品社,2009年)、《文化史视野中的日语 常识 问答》(平凡社,2011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