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史(下卷)》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 伯恩斯等撰写的一部在美国有相当影响的著作。它初版于1955年,此后屡次修订再版,至1991年共出版了八版。80年代中期,我馆曾出版了该书1974年第五版(中文本共分为四册),在读书界引起了一定反响,并曾被列入《家庭书架》。此次我馆购买了该书即第八版的中文版权,重新组织翻译出版。 新版扼要考察了自远古到20世纪90年代初人类文明演化的历程,内容涉及各主要地区和国家。它保留了第五版的基本特色,即关注人类在文化、思想、制度和知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在叙述政治史时侧重于介绍它们与文化、社会和经济发展史相关的内容;注重人类文明的继承性和不同文明的碰撞,既注重备主要人类文明的独特成就,又让人了解到其局限性;插图丰富,且与行文密切配合。与第五版一样,新版以西方
早在黄帝时期,中华法制文明的曙光便已投射在中华大地上。自夏朝立国,迄至末代王朝 清朝的覆没,经历了四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没有中断的历史发展过程。就中华法制文明而言,其特殊性、完整性、包容性均为世界法制文明史之最。中华法制文明史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概述如下:重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重尊卑伦序,引礼入法;重以德化民,德法共治;重安人宁国,移风易俗;重九族相亲,协和万邦;重法为治具,彰善瘅恶;重天人合一,中平和谐;重文化渊源,百家争鸣;重理性思维,鉴古明今 在新时代社会主义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法制文明将发挥其创造性的史鉴作用。
人是 语言动物 。词汇是表达文化意义的基本语言符号和基本单位。关键词(Keywords)蕴含某一文化序列的核心概念(Key Concepts),构成人类精神网络的纽结。透过关键词这扇 窗口 ,可以进入文化时空,品味具象深处的意义。本书撷取三十个关键词,依生成机制,分为古典引申、语义假借、借形变义、新名创制、侨词来归、名实错位六大类,在古今东西的时空坐标上,追索其概念的生成、演变历程,诚如陈寅恪所言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册,共九编33章130余万字,系统阐释了两汉四百年文学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全书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梳理两汉的文艺思想及其重要特征,既有历史的时间线索,又有专题的内容研究,两者结合,将两汉文艺思想的研究推向新的高峰。纵向维度侧重于历史的论述,从西汉初中期、西汉后期、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主要历史时期,论述两汉时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概况、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的文艺思想等。横向维度则着重截取代表性人物与文艺思潮,对两汉文艺思想的生成机制、《礼记》的诗学蕴涵、扬雄文艺思想与西汉后期文人心态、郑玄诗学思想及其范式意义、东汉辞赋的文艺思想、汉代各类艺术中蕴含的美学思想与文化意味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着重探讨了 文人 作为一种文化主体身份的历史生成、演变及其对文学观念之影响。
阅读产生知识,知识催生信仰。晚清的报刊阅读是一场 静悄悄的革命 。 本卷以晚清社会变革为背景,以报刊发展为线索,以读者阅读为中心,在时空交织中建构报刊、读者和社会变迁的多元图景。 晚清时势对读者的报刊阅读有着直接影响。从早期少数开明士绅通过宗教报刊对世界知识的理解,到甲午之后新学新政的蔓延,乃至清末学生阅读革命报刊的热潮,报刊是社会的风向标。读者在日记中再现阅读的场景,记录他们的阅读经历和心理体验,为他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不少情趣。他们的阅读实践在日常叙事中得以展现,充满了丰富的情感经历和文化想象。 晚清社会 书 刊 报 形态的演变,意味着报刊作为社会的 基础设施 ,其 毛细血管 作用逐步得以显现。报刊内容从早期的宗教知识、科技知识到新学新政的变化,决定了读者的阅读来源,影响了读者的认知水平,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铁器、瓷器、金银、玻璃、雕塑、绘画、兵器、货币、纺织品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时考虑到视觉感知非常对于形象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非常必要,每卷又配图片200幅左右,用四色全彩印刷,图文皆堪称精美。 本书是《中国古代物
《言不 称希腊》 括 旅行现场引发的疑问 和 源远流长的西方 、考古和文物造假 两个 分的内容,通过大量图片 以图证史 ,对自19世纪以来形成的所谓西方文明史提出全面、系统的质疑。作者认为,西方社会长时间持续不断地、成体系地 造假、考古造假和文物造假,虚构古希腊、古埃及、古两河流域和古印度文明,将这个 三条河文明 推到比中华文明更古老的地位,同时在美洲也布置 古代文明 的迷魂阵,目的就是贬低、矮化中华文明的 ,可谓 的 谋 。 作者指出,现今教科书所描述的世 文明史,完全是19世纪西方中 论的产物,充满了虚构和伪造。这 伪史处 积虑地遮蔽中华文明的光辉,造成现代 人深度的文化自卑,阻碍中华民族走向文化复兴, 须予以揭示。 《光从中华来》用10个主题内容和大量图片,论证了中华文明西传波斯及后来的阿拉伯, 后传 欧洲,催
《丰裕的寓言》一书将美国广告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置于西方文化、宗教、种族、性别等广义范式变化中考察,辅以美国历史上一些知名广告从业者、文学家、艺术家的个人经历和艺术成就,从文化史的角度梳理美国广告业数百年的发展。随着以官僚理性、工厂量产和现代公司体系为标志的资本主义肆意发展,基于 有计划地淘汰 原则的消费主义割断了人与物的联系,广告与其他机制紧密配合,大力营造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象和公众焦虑,指导个人自我认同和价值实现。与此同时,发源于早期现代欧洲的一种狂欢式的、魔法的、巫术的、泛灵论的观念也在广告业和社会文化边缘顽强存活了下来,为理解和讨论公司广告、消费主义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全新的可能性。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收录晚清以迄20世纪80年代末,为中华学人所著,成就斐然、泽被学林之学术著作。入选著作以名著为主,酌量选录名篇合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入选著作内容、编次一仍其旧,唯各书卷首冠以作者照片、手迹等。卷末附作者学术年表和题解文章,诚邀专家学者撰写而成,意在介绍作者学术成就,著作成书背景、学术价值及版本流变等情况。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入选著作率以原刊或作者修订、校阅本为底本,参校他本,正其讹误。前人引书,时有省略更改,倘不失原意,则不以原书文字改动引文;如确需校改,则出脚注说明版本依据,以 编者注 或 校者注 形式说明。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作者自有其文字风格,各时代均有其语言习惯,故不按现行用法、写法及表现手法改动原文;原书专名(人名、地名、术语)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铁器、瓷器、金银、玻璃、雕塑、绘画、兵器、货币、纺织品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时考虑到视觉感知非常对于形象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非常必要,每卷又配图片200幅左右,用四色全彩印刷,图文皆堪称精美。 本书是《中国古代物
本书旨在同时打破关于书籍的两道认知藩篱,即时间藩篱和地理藩篱。来自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 学府的十六位知名学者遍访 、纵览古今,从刻有楔形文字的泥版,到承载数码图文的电子书,将书籍五千余年的历史娓娓道来,绘成一幅精彩壮阔的人类文明画卷,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书籍史的新鲜视角。
通过对横跨元明清三代、千余种科举相关史料的研究分析,艾尔曼教授探讨了1315-1905年间作为晚期帝制中国历为重要的科举制度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多重面向。艾尔曼对科举制度的探讨修正了很多我们先前对于这一考试体系实际运作过程的看法,其中既有对科举作为政治和文化组织运作的分析,也有对科举在被现代改革者们无情废止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法预料之社会后果的反思,同时深入解读了科举作为一套历时久远、运作成熟的制度的历史意义。
华东政法大学,原名华东政法学院,诞生于1952年,是新中国批组建的政法院系之一,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镇,被誉为 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华东政法大学是共和国法治建设发展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本书以华东政法大学70年校史为线索,反映了新中国法治建设的不平凡历程。文字辅以大量历史人物、风景、建筑的图片,全方位呈现出一幅中国法治建设的历史长卷。
如果说报刊是时代与社会的镜像,读报人的记录是镜像投出的光影,那么,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报刊阅读呈现出何种图景呢? 纷乱时局折射了蓬勃且多元的阅读景象。青年学生的读报活动与思想转变、报刊舆论与学生运动、抗日宣传与读者反响、民主观念传播与知识分子读报活动、社会思潮与报刊多元化、都市报刊与读者文化生活、政党报刊与群众运动、地方报刊与基层言说、学术刊物与知识分享等,都在本卷中得到了细致深入的展现。 翻腾的社会声浪从未脱离时代命运。政治主题与家国情怀在每一位读报人的记录中回响、共振,汇成高昂激越的主旋律。从读者群体到党派群体,从党报的影响力到意识形态斗争,从统一战线到抗日烽火,从国共分裂到三年内战,报刊阅读史贯穿着一条主线:救亡图存。 本卷通过对内战、抗日、第三条道路在报刊传播中的主题进行
时局波谲云诡,读报人在大变局中呈现何种面相?作为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的报刊是意义呈现的窗口。 本卷以北洋政府时期报刊阅读为研究对象,以新闻事件史为线索,通过深描政治阅读、文化阅读、社会阅读的联动机制,勾勒政党性报刊、思想类报刊与商业报刊阅读的阶段特征。 大变局催生复杂的阅读景观,在具体文本中得以展现。本卷提供了五个观察视角:从报刊媒介与思想的角度,探讨 报战 与 思想战 之间的因果关联;从报刊 政治纸 文化纸 的角度,探讨大变局中读者阅读的政治思想文化意涵;从新文化运动与阅读革命的角度,研究新思潮对阅读观念的深刻影响;从阅报组织和阅报教育的角度,探讨公共阅读发展和大众阅读推广;从读者阅读机缘和交往网络的角度,探讨个体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报刊是观点与思想的汇集地,冲击着读者的头脑。从分
《中国文化通史》研究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揭示其发展规律,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本书力图突出 通 字,纵向上,全书各卷之间脉络贯通,于沿革流变中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和一以贯之的民族精神;横向上注重时代精神对文化现象的整合,注重诸文化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本书将中国文化置于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去考察,既注意中外文化的交流、冲突与融合,也注意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书不仅写汉民族的文化,同时也重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创造及其特色,尤其注意突出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各民族间的文化互相渗透、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