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研究介绍出土文献中所蕴含术数文化的通俗性读物。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古代的龟卜、筮占、梦占、择日、星占等数术文化,有助于读者了解古人不断认知世界、探索世界的过程。全书分为 钻龟焚骨,占卜求吉 奇偶阴阳,变幻莫测 奇幻梦境,卜以问之 阴阳五行 杂以八方:秦汉时期的《日书》 日月星辰 风雨雾电:简帛中的星占学 五个部分,先后讲述了龟卜的形式和方法,筮占方法和理念,梦占的渊源和历代文献,择日的理念和代表性著作《日书》,简帛文献所见星占资料和形式、方法。
《品读石家庄》是一本读解城市文化的书,全书以读城、品人、说事为叙事主线,讲述了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城市的由来及治所的演变,城市发展脉络、代表符号及其经济血脉,介绍了石家庄居民的构成,剖析了原住民及移民融合形成的文化个性与气质特点,讲述了慷慨悲歌的古中山国、千古之美的正定古城、闻名中外的赵州桥和柏林寺、革命圣地西柏坡等承载着石家庄人文精神和文化气质的故事,并总结反思城市人文精神的优势和不足,探讨完善提升城市文化品格的路径和方法。作者以细读慢品的笔法,透过绵绵不断的历史、鲜活而生动的故事,全视角地讲述石家庄的前世今生,剥丝抽茧地析解她的文化锻造历程和渊源,探索性地为她的文化特质定位。
中国汉字的萌芽,大约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虽已具备文字的雏形,但都是一些简单的符号和单字,无完整的体系和规律,真正具有一定的体系并有比较严密的规律的文字,最早的要算是甲骨文了。甲骨文在汉字漫长的发展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堪称现代汉字的鼻祖,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民族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甲骨文的通俗读物,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讲述了甲骨文的发现与出土、甲骨的整治与贞问、甲骨的分期与分类、甲骨文的研究历史、甲骨文占卜的内容等;下编为代表文字介绍,呈现了代表性的甲骨文,与现代汉字作对照,并向读者简要分析该甲骨文字的造字逻辑。
如果说苏州是一个坐看云起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那么贯穿城市的街巷就是使其挺立历史潮头水远不衰的骨骼与经络血脉;如果说苏州文化就深埋在我们此刻站立的脚下,那么如古藤老根一般将其细密牵连的,就是古城这一千多条街巷。当我们顺着这些疏密有致、纵横交错的根脉细细探求,推本溯源,那些原本看起来错综复杂、灿若繁星的苏州文化生活断章,便在这里一一理顺、拼贴,开始现出它们*本源的灵魂 该书是 典范苏州 读城卷中的一册,作者从历史、人文的角度介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以及水井、桥梁,并以此展现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苏州人生活的智慧。全书所选街巷包括大众熟知的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桃花坞大街等著名街区,也包括定慧寺巷、书院巷、仓米巷、王洗马巷、闾邱坊巷、花街、柳巷、枣市街、盛家浜、混堂弄等十条各具特色的
《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主要供非苏州的国人、外国人和一些苏州话说得不标准的苏州孩子学习苏州话使用。全书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情景引入”、“场景对话”、“词语贴士”、“特色词汇”、“注释说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组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完《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后,可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并初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还可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黄水谣:沿黄纪行》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文章旁征博引,有历史性的探讨,也有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思考。通过近距离观察,带领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红色文化旅游行业近年来发展迅速,成为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形式,也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引导和政府大力支持下,红色文旅产品多样化发展,红色文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客观上,文旅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同时实践摸索上亟待理论给与支持。本书基于山西历史文化特色,从山西本土红色文旅发展的优势和不足两方面入手,多角度提出了融合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综上,本书将有力促进山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努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山西品牌。
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主体,乡村文化振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把文化还给人民,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本书主要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五大原则的意义与关系,并由此建立乡村文化振兴的图景;主要章节为第二至六部分,分别从群众性、内生性、历史性、时代性、业余性五方面展开,各由数篇文章构成(其中一篇学术性稍强,其余三四篇实践性较强)。计划案例包括:鄠邑区美陂村群众文化活动、关中民俗 耍歪官 、浙江文化礼堂、广场舞、乡村春晚、高陵区口述史、陕北黑龙潭庙会、村史馆村歌活动、返乡青年文化活动等。第七部分为结语,记录一些编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2023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对非遗与旅游从简单的组合、联系向高质量、有深度的融合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就如何挖掘不同门类非遗蕴藏的价值与内涵,找准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点,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有机融合, 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江苏省作为一个充满文化活力的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实践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由此,本书从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基础思考出发,以江苏省为例,找出两者融合发展实践中的问题症结,理清发展思路和理念,探寻符合地方特色的发展路径,以期为全国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选题分为五个章节:青铜器起源之谜、青铜器品类之盛、青铜器铭文之丰、青铜器纹饰之美、结语。作者全面讲述了青铜器的起源、种类、铭文、纹饰,以及其在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能让读者感受到早期中国繁荣千年的青铜文化。另外,书稿的一大特色为图文并茂,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地欣赏到青铜器的风貌,作者采用大量图片进项展示,增加了图书的可读性与趣味性。青铜铸造技术代表了当时国家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青铜器形制和花纹代表了当时国家最高的艺术品位、青铜礼器功用代表了当时国家以祭祖礼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因此对青铜器文化的普及和推广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加之书稿采用通俗的语言,更便于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2012年秋,《记忆·大连老街》面市,作者用饱蘸赤子之心的细腻笔触,再现了大连三十六条街区的前世今生,受到了热切的关注,一时之间,滨城掀起了“带着‘老街’读大连”的热潮。 读者的热情,不但使作者、编者感受到了大连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更催生了自身的神圣责任感。三十六条街区并不是全部,还有更多故人故事遗落在老街深巷中,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褪色、被人遗忘。作者从自己历经八年走访、搜集的史料中,再度整理、撰写了五十多条老街百年来鲜为人知的故事,于是有了这部《记忆·大连老街(续)》。 两部合为一体,一幅充满着人文情怀、散发着记忆芳香的立体画卷展现在世人面前,为你讲述属于一座城的厚重与奔放,苦难与坚强,平实与瑰丽……
哥巴文和东巴文都是纳西族先民创造的。东巴文字符像一幅图画,易于识读,而哥巴文字符比较抽象,不易识读。从时代上来讲,哥巴文的产生时代要晚于东巴文。从文字发展的角度来说,哥巴文比东巴文更为先进,但是哥巴文异体众多,使用比较混乱,现在很多纳西族祭司对此也一筹莫展。本书主要从哥巴文的创制的历史,哥巴文的字符来源和文字系统,哥巴文与纳西族其他文字的关系以及哥巴文的文献几个方面对哥巴文进行全面的介绍。本书竭力做到图文并茂,引导读者探寻哥巴文的奥秘。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本书立足于苏州文化,从历史渊源、风景民俗、著名人物等方面详细介绍了苏州小巷的文化底蕴及其历史沿革。小巷是苏州城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州文化的重要载体。苏州市内的历史建筑,如官衙、学校、园林、寺庙、宝塔、桥梁等,大多蕴藏在小巷之中;节庆、美食、雅音等文化生活,也在小巷内展开。苏州自春秋时伍子胥建城以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城中小巷也随着时代的演进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而进步。经过历代沧桑,小巷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苏州特色文化,体现了古城厚重的历史,留下了十分宝贵文化遗产。纵横交错的小巷,是苏州古城的命脉和灵魂,是苏州古城区别于国内外其他城市的独特的标识和魅力。
有学者称,不了解自贡井盐的历史,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经济的演绎发展史。正是这一历史积淀的原因,自贡井盐开采的投资、经营和产盐工业发展速度猛增,清末民初成为非常重要的井盐生产、外销历史时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自贡井盐外运从太平天国 川盐济楚 到抗日战争时期的 增产加运 ,让自贡井盐在中国盐业史上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自贡井盐的辉煌。 在自贡盐业生产场地,盐运陆路、水路沿途留下了大量的碑刻,记录了这一时期自贡盐业繁荣的历史。研究这些碑刻产生的原因、分布情况、碑刻文字、艺术技艺等内容,为进一步厘清自贡地区盐业生产发展、社会经济、民风民俗、宗教信仰等,提供了一手原始依据。
从黄花岗烈士林觉民 为天下人谋永福 的泣血长歌,到 福建事变 期间农工民主党人奔走联共的赤诚足迹;从林徽因设计国徽的匠心独运,到冰心笔下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的温情传递,三坊七巷不仅是半部中国近代史的见证者,更是新时代多党合作、民族团结、文化创新的生动缩影。《承古开新 三坊七巷的同心时空》以三坊七巷的建筑为锚点,以真实性、可读性等为原则,挖掘、搜集、整理福建各领域的感人故事,从商业、两岸、海外等七个方面介绍了三坊七巷相关人物和事迹,既有典籍里的典故和名言,也有遗存里的印迹和掌故,既有历代的名儒硕学,也有现代的交流空间,全面展示了三坊七巷的同心故事,体现了历史文脉里的同心意蕴。《承古开新 三坊七巷的同心时空》图文并茂,叙事语言晓畅,具有较好的可读性和史料性。
福建是我国著名侨乡, 侨厝 指的是闽籍侨胞在故乡的居所,或者他们在家乡出资兴建的建筑(群)。《侨厝流芳 福建侨乡揽胜》一书,重点介绍43座侨厝,涵盖了民居、商业建筑与公益建筑等3种类型的优秀样例,书中通过 建筑小档案 人物与历史 建筑特写 建筑保护 活化新生 等不同视角,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展现福建侨厝的建筑艺术价值与历史人文风貌。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是节节胜利,正大踏步向日本本土推进。随着胜利的临近,一系列问题也摆在了美国政府的面前:在不攻打日本本土的情况下,日本会投降吗?一旦美军登上日本本土,日本人会不会拼死抵抗而给美军带来巨大伤亡?占领日本后,如何改造日本社会,要不要保留天皇……所以,了解日本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就成了美国政府的当务之急。同年6月,本书作者奉命从文化的角度对日本加以研究,以期找到答案。《菊与刀》就是这份答卷,它其实就是作者在对日本文化进行分析后向美国政府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事实证明,书中的观点对日后美国对日关系及政策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尽管这本书只有十几万字,但无论是从它对一个国家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它所取得的学术成就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