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您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诚如作者所言, 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本书是人文北京、古都深度游的***书籍。
《大河两岸》这个名字,既指兰州,亦可指整个甘肃。 金城 兰州,通常因 甘肃省省会 的名头被大家熟知,在此名头之外,五泉山、白塔山,牛肉面,读者杂志社,这些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 兰州印象 了。很多人对兰州(甘肃)都抱持着粗犷、豪迈、黄土朝天的朴素印象,而在作者和很多当地人看来,家乡的风情中,既夹杂着朴实与豪放的风沙,又饱含情怀与诗意的人、事、物。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人、事、物,才能真正看懂兰州,玩透甘肃。 通过此书,希望让读者可以看到 兰州记忆,不仅仅是一碗牛肉面;兰州印象,不仅仅是一本《读者文摘》;而兰州名片,更不止于中山桥和 黄河母亲 。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 梁陈方案 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 大屋顶 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批判复古主义 、 大跃进 、 整风鸣放 、 文化大革命 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著名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写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恋地情结(文化地理学译丛)》这本书,以人与环境的情感纽带为主题,经由认识人类自身――人的感知、态度和价值观,而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再经由认识环境作为生物的人、社会的人以及个体的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空间(物质)载体,而重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的生成,是人类不断建构理想人地关系的过程。《恋地情结》开创性地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核心问题融为一体,并以广博的东西方文化案例成功地诠释了书的主题,从而为人本主义地理学建立起基本的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论。 《恋地情结(文化地理学译丛)》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地理学自身,也对同时期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巨大影响,成为西方整个文化领域 空间转向 的重要推手。而他这部深具吸引力的著作在
City walk风起自上海。自诞生了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 的概念后,所有喜欢遛弯、荡马路且对城市人文历史带感的男女老少,都欣然投入都市行走中去。上海,无疑是国内被漫步得最多的城市,没有之一。 如果City walk有一个比较中国化、知性化的名字, 叩街问巷 是太合适了。本届都市人,叩街问巷去!这是著名专栏作家何菲女士为《叩街问巷:一个人的上海马路叙事》这部图文并茂的描摹上海马路与老建筑的散文随笔集所作序言的标题。 2008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一本 非知名作者 、工科男周林所著的《叩街问巷:上海马路的前世今生》。在没有任何签售活动的前提下,此书在当年畅销书如云的上海书展图书销售榜名列第7,也一定程度引领了当年上海的叩街问巷风。文字作者周林是责编朱志凌在博客时代 打捞 的一位素人作者。 时隔16年,作者和编者重新
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出发,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理解时间、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并立足于现代性来回应当代政治。
上海汉口路,东起外滩,西至西藏中路,全长约1500米,一百多年来,汉口路承载过近代风云,见证过上海成长,留下过无数前人的足迹,书写过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奇迹。上海汉口路不仅是报业街,还是海关街、金融街,满满的历史、墨香与传奇。优秀历史建筑林立,坐落着曾经的申报馆、海关大楼、扬子饭店等,气场不可名状,气质深不可测。本书稿从建筑、美食、名人名迹等方面,书写汉口路上的历史风云,挖掘曾经在此驻足的历史名人以及发生的传奇故事等,结合数百幅珍贵的历史图片,记录这条百年马路的悠久历史。
愚园路,历经一个世纪建设,从未更名,历史与现代交织缱绻,构成复杂、多元、多层的社会街区图景。漫步愚园路,在风格迥异的建筑形态中感悟历史的醇厚积淀,在穿巷走弄间体悟城市氤氲的人间烟火气。本书精选数百幅精美图片,全景式展现愚园路建筑风貌,总结美食、咖啡、潮店、文学等打卡路线,让读者在建筑与人的故事中,读懂上海。
本书分为 大盘小膳 面面俱到 有米之炊 鱼羊为鲜 秀色可餐 流光溢彩 六章,以讲述新疆各族人民 有滋有味 的生活故事的形式,全面且细致地介绍了新疆的特色美食,生动展现了新疆的民俗、美食文化,客观反映出新疆各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以及新疆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与民族团结,有助于国内外读者真实地了解新疆。
《香港故事》由新华社 香港故事 栏目中精选的50篇作品构成,分为风物地理、历史天空、人物志、众生相、生活百态五个板块。如果你想深入了解香港,如果你想避开 水泥森林 找个特别的角度进入,本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读懂香港的50个独特注脚,让你看到一个 不一样的香港 。
如何谈论 故乡 ,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心境。在一个虚拟世界越来越发达的时代,谈论 在地 且有 实感 的故乡,已然不纯粹是怀旧,更包含着一种文化理想与生活趣味。 本书是著名学者陈平原教授对于故乡潮州的一次文化探寻,也是 却顾所来径 的深情回望。书中以 潮州 为题,论文、随笔、演讲、序跋,体裁丰富,指归却一:故乡。无论是体味故乡的地域特质、生活方式、文化品格,还是谈论故乡的地方文学、乡土教材、文化名人,都是一种别样的 返乡 。至于那些对童年与青春的记录、对亲人的念怀,更是与读者分享的自家心情。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今日的我们,该如何怀乡,或如书中所言: 不妨就从自家脚下,一直说到那遥远的四面八方。
《陕西:中华文明的肇始之地》是 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丛书的开篇之作,该丛书由教 育 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联合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共同策划,中、英、美三国专家联袂编写,围绕 风物、习俗、艺术、人物、成就、精神 六大主题,呈现中国 34 个省级行政区的风貌,彰显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本书通过50个特色鲜明的陕西故事,展现陕西上下五千年的人文历史和发展成就,帮助中外读者走进陕西,了解陕西,进而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湖南:惟楚有才 于斯为盛》是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与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联合策划的 故事里的中国 系列丛书之湖南卷。本书围绕 风物、习俗、艺术、人物、成就、精神 六个主题,精选48个独具特色的湖南故事,带领中外读者走进湖南这个 鱼米之乡 理学之乡 。书中内容跨越古今,既关注马王堆、岳麓书院、张家界等名胜古迹,湘绣、花鼓戏等地方文化艺术,也历述了造纸术、杂交水稻、银河超级计算机等重要成就,更收录了周敦颐、曾国藩、谭嗣同、沈从文等湖南代表人物的精彩故事。 本书内容古今结合,充分展现了湖南省的人文历史、风俗风貌、发展成就及地方亮点。书中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语言生动,可读性较强,适合中外青少年读者,有助于其了解湖南,从而推动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本书在图文的搭配与选择方面也下了功
本书著者十余年来从事老上海银器历史文化研究与展陈策划。此书以古代上海银器开篇,以近代上海银器为论述重点。近代上海银器历史文化研究,采取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逻辑。总论近代上海银器及产业历史与概貌,分述老上海银器首饰产业链中之使用消费、生产供应背后的上海人、上海事。附录1906 1948年上海银楼、外国首饰店名录,为学者深入研究老上海银器历史文化提供线索。 本书研究成果填补了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背后诸多城市记忆空白;本书既有全貌勾勒,又有诸多具体案例与细节描述,通篇采用实物与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图文并茂、雅俗共赏,使银器视角中的上海城市记忆更加丰富,更加立体。
重庆文理学院黄贤忠教授编纂的《巴渝唐诗之路的文化缘起与地域流布》一书致力于汇集20世纪以来巴渝唐诗之路研究领域重要的研究成果,力求通过这些具有典范性的论文,初步建立巴渝唐诗之路研究的基本框架,确立主要的研究对象,以便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个较清晰的研究路向和资料支撑。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收录了尚永亮、肖瑞峰、李芳民、蓝勇等知名学者的14篇论文,书末附有相关论文论著要目。
《杭州一瞥》(精编版)是专注介绍杭州文化旅游和城市风貌的英文读物。一套四册口袋书,轻简便携,图文并茂,可读可听。该书由多位中外记者撰写,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蒋景阳教授主编,浙江七所高校英语专家联合改编、试用锤炼,商务印书馆国际团队精心打造。四个分册从不同的角度介绍杭州古往今来的精彩故事: 《访古探幽》以杭州悠久而独特的历史为主线,围绕西湖景观的形成和演变,讲述了吴越佛国、京杭大运河、南宋皇城的前世今生,马可 波罗游杭州的故事,以及西子泛舟、白蛇传、梁祝等传说。 《云水禅心》以杭州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人文传统为主线,介绍西湖十景的形成和审美价值,钱塘江对城市演变的影响,独特的茶园、湿地景观,并寄禅心于山水之间,讲述东南佛国的历史及名寺古刹的今天。书中穿插钱王射潮、济公等当地传说,集趣
虬江十八弯,弯弯到江湾。 江湾以虬江屈曲入境而得名,成陆距今1200余年,市镇始建于宋。所谓 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 的铜江湾,就是指以江湾镇为核心的江湾地区。曾经的江湾,覆盖了今天的虹口、杨浦、宝山、原闸北地区,包括虹口区江湾镇街道全域,宝山区高境庙地区,杨浦区江湾五角场、新江湾城地区,以及新静安区的部分区域。 江湾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近代以来,江湾交通便利、学校林立,大量文化名人在此聚居。然而,20世纪30年代,江湾地区的大量优秀建筑被战火摧毁。 本书聚焦江湾镇并辐射周边地区,从档案文献、调查报告、报纸期刊等历史资料中发掘,以12个专题、130余幅各类图照,将历史上的江湾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汇聚葛剑雄、李天纲、张乐天等16位致力于上海文化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方面,多维度展现上海的人文魅力,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全书分为 史话上海 潮起上海 烟火上海 三个部分,既从地理、考古、方言等方面解读上海的历史变迁与江南底蕴;又聚焦近代,带领读者回到20世纪,感受上海经历的思想洗礼和社会变革,讲述了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传播;此外从饮食、服饰、书信等多个侧面,与读者共读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书中还配有140幅表现上海风貌的精美插图,图文并茂地展示了上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色。
《大河两岸》这个名字,既指兰州,亦可指整个甘肃。 金城 兰州,通常因 甘肃省省会 的名头被大家熟知,在此名头之外,五泉山、白塔山,牛肉面,读者杂志社,这些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 兰州印象 了。很多人对兰州(甘肃)都抱持着粗犷、豪迈、黄土朝天的朴素印象,而在作者和很多当地人看来,家乡的风情中,既夹杂着朴实与豪放的风沙,又饱含情怀与诗意的人、事、物。只有真正了解了这些人、事、物,才能真正看懂兰州,玩透甘肃。 通过此书,希望让读者可以看到 兰州记忆,不仅仅是一碗牛肉面;兰州印象,不仅仅是一本《读者文摘》;而兰州名片,更不止于中山桥和 黄河母亲 。
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 史学卷》等。
上海汇集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等众多元素在此融合衍生,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上海建筑文化,为上海展现别样的人文气象提供了深厚积淀。本书基于 建筑可阅读 的理念,用精选的图片、简洁的语言介绍了上海市富有特色的十几条马路,如安福路、武康路、复兴路、南昌路、思南路等,通过介绍,读者不仅能够阅读位于这些马路上的优秀历史建筑,欣赏不同历史时期建筑的千姿百态,而且能更深入地了解掩盖在这些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进而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上海市城市建设海纳百川、包容万千的发展史。
本书为全彩色、立体化教材,全书彩图1000余幅,扫码视频200余个,电子画廊图片逾5000幅。 本书内容包括国内纺织非遗技艺、国外纺织非遗技艺和现代服饰面料三个部分。国内纺织非遗技艺涵盖20余个民族的典型纺织传统技艺,如缂丝、织锦、新疆艾德莱丝绸、织毯、剌绣、蓝印花、枫香染、扎染、泥染、蜡染、香云纱、漳绒等;国外纺织非遗技艺涉及33个国家的织锦、地毯、挂毯、藕丝纺、西阵织、蜡染、缬染、泥染布等;现代服饰面料部分涵盖丝织、色织、毛织、化纤纺织、针织等面料的特征和织造工艺。 本书可作为大中专院校纺织、服装、非遗、艺术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中小学传统文化通识教育、劳动教育读本,还可以供广大纺织非遗爱好者学习参考。
武汉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省会城市之一,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盘龙城。风光旖旎,两江穿城,孕育了这座城市独具一格人文风骨。近代以来,西方的坚船利炮踏开江关,思潮涌入,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首当其冲受到广泛影响,自1856年汉口开埠,武汉历经变革,逐步从传统商业市镇发展为交汇两江三镇的九省通衢,成了交融中西,引领革命的先锋。百年武汉的发展,记录了近代中国的求变与自强。 武汉完整经历了中国人的百年斗争 兴洋务、举首义、求共和,图存救亡。风云变幻,在武汉城中塑造了诸多见证变迁的历史空间和具有特色的建筑遗产,其中许多矗立至今,几乎凝结了一部立体的中国近现代转型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从 共享遗产 的角度着手,以历史演进与思潮发展为经,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为纬,对武汉百年的城市规划与发展进行梳理,描绘
本书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出发,讲述了广大读者对博物馆普遍存在的30个误区。本书将带领读者逐步揭开博物馆工作的层层神秘面纱,消除长期以来大众对博物馆的部分误读或猜测,让每一位热爱博物馆的人去发现一个更真实、立体的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