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从审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对北京的27处地标性景点予以解读。这27处地标性景点分别是紫禁城、长城、中轴线、天坛、钟鼓楼、圆明园、胡同和四合院、天桥、积水潭、旧城墙和门楼、燕京八景、国子监、贤良寺、颐和园、砖塔胡同、什刹海、琉璃厂、红楼、湖广会馆、菜市口、法源寺、燕园、清华园、南锣鼓巷、陶然亭、铁狮子胡同、前门八大胡同,与走马观花式旅游不同,作者边行边思,带您走进北京的心魂深处。诚如作者所言, 掩卷之余,在幽静的灯火阑珊处,文化北京变为我们心里*温情的底色,散发着浓厚的书卷气息和沧桑的历史感,如同一副尽收人间繁花似锦、悲欢离合的煌煌长卷,穿越世事和历史的风雨,缓缓展现于每一个关注北京的读者面前。 本书是人文北京、古都深度游的***书籍。
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作者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 梁陈方案 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 大屋顶 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 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 、 批判复古主义 、 大跃进 、 整风鸣放 、 文化大革命 等历史时期。 与文字同样重要的是书中选配的三百余幅插图,不乏私人珍藏的照片及画作,如梁思成先生工作笔记中的画作和首次发表的梁思成水彩写生画。
《老北京民居宅院》精选了100幅描绘老北京民居宅院的画作,每幅均有简要的中英文字记录、说明。画作中的院落有59座已被拆毁,剩下的也多残缺不全。画作留意院落、建筑的类型和细部做法,恢复了院落和建筑物的原有风貌,表现了北京历史风貌之美。徐苹芳特为本书作序。作者原是北京象牙雕刻厂一名工艺美术师,从小生活在北京的四合院中。从2001年开始,他走遍北京大街小巷,通过实地调查,辅以历史照片、图像,绘制了百余院落,既有两进、三进占地在两条胡同之间的大型院落,或占地两三条胡同的王府,也有两合、一合不成局的小院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都北京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是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在延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北京地域文化中的建设与发展,同时也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文化需要的建设和发展。本书以历史发展为基本线索、以区域性文化为基本内容、以主题性文化为基本结构,分五个历史阶段,从北京城市的文化定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保护、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科学研究、教育事业、文学艺术、新闻出版、体育事业和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与对外文化交流等九个基本文化层面,立体多维地展示、概括、阐述北京文化6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
摄影师沈继光从1983年至今,用胶片和数码相机拍摄了几千幅关于北京的照片,包含了北京这座古城的具有文化、历史韵味的各个角落,有宫阙、庙宇、城墙、公园、学校、胡同,等等。本书选取了200幅左右的作品,基本都是首次发表,呈现出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古城的韵味,作者称之为 北京的神情 。基于 形式即内容 的艺术追求,沈继光的摄影作品追求形式之美,精心把握拍摄角度和画面细节,从而让每一幅图片都具有审美韵味。
《格致之路--古都北京的科技文化》为北京文化史科技卷,作为专门史,特别是科技史,本书打破按编年写史的常规写法,而强调真实体现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因此,把北京及其前身的数千年历史大体划分为几个大的时期,每个时期内则按学科领域写。作为地方史,特别是北京这样一个文明古城的地方史,本书注意突出地方特色,着力反映科技发展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把北京作为国都之前和作为国都之后作为两个大的阶段,对前一阶段更突出其自然条件对科技的影响,后一阶段则更突出其人文条件对科技的影响。
本书是 北京市民语言文化阅读书系 中的一本。作者选取有代表性的北京民间曲艺进行介绍讲解,深入浅出,旨在引领读者感受京腔京韵的文化魅力。
《京华事略 北京纪闻》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校释与研究”之“早期北京话珍本典籍集成”系列中的一册,本书由《京华事略》《北京纪闻》合集而成一本。《京华事略》为日本北京话教材,作者为晚清旗人金醒吾。该书之原本系竖排繁体,无句读,无注音。《北京纪闻》由岡本正文编译摘录了足以窥见北京风俗习惯、官衙商贾状态的报道,经金卓安校订审阅。校注者对其重新录入整理,并加以校释。这项工作不仅将为今后的早期北京话研究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而且将极大地推进汉语研究,因此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出版意义。
这是根据一个老北京人的口述,整理和编写的故事。 故事讲的是经过民国时期、日伪时期、内战时期的北京人。一句话,就是在旧社会生活过的北京人。 故事里有对北京人风俗和习惯的讲述,也许能让年轻人知道什么是老北京人,老北京人又是如何生活的;了解到那时北京城的历史与文化。 故事里的老北京人,是指九十多年前的北京人。那时北京人还分城里人和乡下人,城里人是生活在四九城内,也就是今天二环路内的人。乡下人是指城墙外务农的劳动人。而今天的北京由二环路扩充到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城市居民也不再局限于本市*。 故事里的老北京人,不包括解放后进城的、1958年为新中国建设进城的、改革开放后走进北京的有知识和技能的为北京做出贡献的新北京人,只因为他们没有老北京人在旧社会的那段经历。 故事描述了
在北京地区,有人类生活遗迹的历史可以上溯到70万年前,而北京先民的文明也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这些可以用黄帝传说时代的古文献记载和当代考古发掘工作的成果作印证。从燕国分封,辽代建陪都,金代建首都,到元代成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地域文化的发展,就像长江、黄河,越流越宽阔,越流越澎湃。在元、明、清三代形成的京师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中颇具典型性的地域文化,其影响范围之广远远超出了北京的地域范围。它在北京产生和发展,然后向全国乃至国外传播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北京地域文化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与影响,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地域文化所能够与之相比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北京卷)》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
回溯北京城百年风雨变迁追索城与人气脉精神关联。北京城就像蛋壳,是一个精致、优雅而易碎的存在,离开了这个壳,生存于其中的人将无所依附,有的人可以轻易地击碎它,有的人则把它看得高于生命。因此,王春元说:没有一个人伟大得过一座城。本书通过样式雷、朱启钤、单士元、刘敦桢、梁思成、林徽因、罗哲文、王世襄等人,追寻历史的现场和细节,触摸北京城的内在的精神气质,试图重构城与人的精神气脉关联。作为一个作家,王春元把这次写作称作一次 拧巴 的写作。本书制作精美,图文并茂,是众多读者深入了解北京城历史、文化、气脉的之作。
烟袋斜街是什刹海地区一条古老小街,它区位极佳,从地安门外大街鼓楼前进入斜街东口,向西南走二百米就到了什刹海核心地区银锭桥。这里是什刹海前海和后海连接处,著名的燕京小八景“银锭观山”所在地。烟袋斜街的格局和肌理也十分有趣,由东北向西南蜿蜓曲折,恰似一烟袋,敌名。斜街中问路北有一明代道观——广福观,山门斜对一较宽开敞空间,直通前海北河沿,右手和烤肉季、银锭桥,左手和后门桥、火神庙等景点遥相呼应,这一格局和天津古文化街天后宫(闽台称为妈祖宫,现为天津民俗博物馆)前面广场戏楼直近海河的形态很相似,只是具体而微,很有魅力。基于斜街区位和格局优势,自古以来,就是一条休闲街市。晚清八旗子弟出入其间,留下众多市井文化和民俗传统,只是近些年来衰退了,从业态到环境都反映出它的破败和无奈。80年代
老北京有种种特色,种种元素,更有诸多传说:“神路街”的来历、老字号“黑猴帽子”的传奇、角楼三个月完工的诀窍、“燕社鸣秋”的故事……本书用细致的插图和生动活泼的文字,向您讲述身为“老北京”的作者记忆中的民间故事。那跌宕起伏的情节让我们或忍俊不禁,或扼腕叹息,回味之余,感受着老北京的独特魅力。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老朋友舒乙(借父亲老舍的话)说:“世上好美的事,往往是愚傻的人干出来的啊!” 老朋友史铁生说:“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减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减但不容删减的。” 沈继光说:30年前“拍摄残片的彩色底版,在时间的消磨中其影像渐渐模糊”,甚或30年后的我,“也由健壮敏捷而变得步履蹒跚、白发添头了,终将成为残片而消逝”。 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紫禁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众多历史大事,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这里的每座宫殿、每处亭台,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走近它,抚摸它,历史就在你的手中悄悄地流过。
一座城市的传统,总离不开它的起源,宣南正是公认的北京城发源地。它藏龙卧虎,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很多历史名人都曾在此活动,清初、清中、清末产生过很多群体。这些群体,宣南文化,乃至影响到了全国。作者作为一个生活在宣南的人,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生长环境的来龙去脉弄懂搞清,才无愧于一个宣南人的称号。 说到宣南,就会说到那些老胡同、那些发生在胡同里的老故事。名人也好俗人也罢,悲壮史诗和市井风情的形形色色组成了一幅多彩的宣南画面。作者的关注点从自己生活过的枣林前街不断扩大延伸到整个宣南地区,特别注意对一些不为人知的民间资料的搜集整理。全书以难忘岁月为*辑,回忆自己生活的周边和童年趣事,以品味老街为第二辑,拾起散落在宣南老街胡同中的遗珍,以品读故事为第三辑,讲述发生在宣南的奇闻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