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所写关于草木虫鱼的知识。看似专注于草木虫鱼,实际上重点并不在此,而是借草木虫鱼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浓烈的中国文化情趣。
北京是闻名中外的文化古都,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北京是中国历代建筑遗存多、质量好及历史延绵不断的城市,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建筑艺术典范性遗产。本书主要介绍北京古代建筑艺术的成就,内容包括北京历史、战国至元的历代北京城市布局及其演变、特色和遗址、明清北京的城市布局及其艺术特色,以及分项详介遗存至今的如紫禁城、坛庙、皇家陵墓、佛寺道观清真寺和教堂、佛塔、会馆、园林、王府与民居、长城等。全书以历史先后为序,从宏观史学和比较研究角度,把建筑现象与社会历史进程结合起来,贯穿完整的学术脉络,除展示各代尤其是明清以来北京优秀传统建筑外,并将适当结合理论,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文风流畅生动,具有极强的可读性,同时配有丰富的插图,是一部赏心悦目的优秀读物。
妙峰山是京津冀地区民间宗教的圣地,从清康熙帝敕封金顶庙会开始,香火甚盛,绵延不绝。1925年,顾颉刚等前辈学者曾考察妙峰山庙会民俗活动,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有组织的田野调查的先河。这部文集记录了2005-2010年妙峰山庙会的历史瞬间,对于认识转型时期的民间社会,把握庙会文化变迁的脉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史料价值。
本书从首都图书馆已经举办的472场“乡土课堂”中精选了重量级专家的20场精彩讲座结集成册,从帝都气象、京城名胜、名人寻踪、京华风俗四个方面解密北京城背后的文化底蕴和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
本书将声景生态的概念引人史料研究领域,介绍了声景生态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论述了声景生态的原生性,讨论并提出了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标准,以及声景生态资料的采集、整理和传播等问题。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声景观研究、设计与规划人员,有声史料研究人员,以及与声景生态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后一年和规划“十二五”计划的关键之年。李建盛主编的《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以2010年度北京文化发展和建设、管理为基本内容;适当回顾“十一五”时期的北京文化规划与发展;《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从文化战略与文化政策、文化经济与创意产业、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与文化保护、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等方面,总结首都文化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部分“总论”,简要回顾“十一五”时期北京的文化建设,概述2010年北京文化的新发展,在立体多维和国际化的文化视野中探讨加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问题。 第二部分“文化发展战略与首都文化建设”,以北京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文化管理为基本内容,以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建设为基本背景,阐述
对于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 无处安放的不只是童年, 还有那些本不应该属于孩童的见闻和过往。 医学上,一个记忆全失的人,童年的经历却能记得很清楚。可悲的是返老还童注定只能是影视剧的脚本,不能成为现实,童年的美好由此变得永不可及。我们可做的,就是追思,不管是梦中,还是夜深处,书写,或者怀想。 “童梦京华”系列为作者毛大庆回忆童年时代北京生活的散文文集,《无处安放的童年》为其中一册。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通过对童年时代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细节的追述,作者表达出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60后、70后、80后均能从中找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同时本书也是一部不错的了解北京近几十年变迁和老北京文化的读本。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盼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行动,通过对现实传承和遗存的民俗开展抢救性的普查,书写所有县、区一级的地方民俗文化志,这在历史上还是次。 在具体理解民俗与地方生活关系的基础上,写出在文化巨变时代体现文化自觉意识的新式地方民俗志,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之旅。 本志书的统一书写模式称为“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是为了整体上突显地方民俗特色、揭示地方文化特征、理解地方民俗的表达习惯。 希望这套规模宏大的志书,有助于留住和养护中华民族赖以发展壮大的文化根基。
人们津津乐道的“京味文化”,不仅只是上千年文化历史的发展逐渐沉淀下来的生活片段,而是需要加以整理,才能系统化地再现和弘扬。历史不断前进,许多事都已成为过去,经历和了解过去的人们越来越少,不尽早地加以记录和整理,它就会永远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婚轿铺”、“井窝子”、“大鞍车”、“二荤铺”,现在听来都很陌生的词,在元、明、清、民国数百年间,却是与上至达官显贵,下到平头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只有父辈的父辈所经历的事,现如今听起来是那么的不着边际,但仍然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系统地再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让人们有机会记住祖辈们的生活,就是这本《京城老行当》要做的事。 本书是第二部《京城老行当》:自明、清至民国,重点描绘已经消失和即将要消失的各行业的生活状况。作品120余幅,内容更加丰
本书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时间与空间相交叉的手法,将北京情趣纷呈的人文景观,无奇不有的民间传说,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各具特色的社会习俗,丰富多彩的风情画卷,历尽沧桑的古都风貌,熔为一炉,琳琅满目地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回味京城的昨天,认识京城的今天,展望京城的明天。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文笔流畅,既有较大的信息量,又有真实准确的纪实性和引人入胜的可读性,更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较强的史料价值与收藏价值。 该书的编者,青年作家树军,多年来致力于纪实文学创作,出版了许多颇受读者喜爱的纪实文学作品。为编写《细说北京往事》一书,他几乎跑遍了北京的各大图书馆,收集整理了数百万字的资料,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使本书脱稿,实现了他“使更我人们了解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更加热受北京的今天,为弘扬民
《北京文化史研究》是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文化史研究所编辑的一套论文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为历史学本科专业的探索与改造,研究生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打下基础,提供支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开门办所;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是本所的研究特色。本论文集将陆续收集本所专兼职研究人员和社会上相关人员的研究成果,收集历次学术研讨会、学术年会的论文与调查报告等。本集为集,主要收集了2006年12月8-9日在首都博物馆举行的“北京文化史论坛”的部分论文和相关成果,其中包括本所顾问张传玺先生、徐苹芳先生、孔祥星先生和赵书先生的论文,包括文物考古与古都建设、民俗与区域文化、民族与宗教、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文脉、形象及其他相关内容,共收入论文33篇。主要是对北京文化史展开了分类研究,同时
《北京微观地理笔记》便是运用以上思想,对北京的城市、道路、区域、四合院进行谛视与思索的结果。为了便于读者阅读,我将全书分为四卷,每一卷确立一个中心内容。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的筑城理论、元大都中轴线上的城市标志、微观地理中的古都脉络;第二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城区的道路和胡同的起源、空间、形态、细部以及胡同的存在意义;第三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历史上的里坊、区域,不同区域中的不同特征;第四卷主要阐述井田制与北京的四合院、四合院的建筑布局与人文精神,等等。
顾炎武《历代宅京记》二十卷,又称《历代帝王宅京记》,是顾氏所编《肇域志》和《天下郡国利病书》的姊妹篇。《肇域志》专记舆地,《天下郡国利病书》重在政事,《历代宅京记》则记历代都城史宝,是我国部辑录都城历史资料的专书。
《名士.斯文风雅》是一本讲述那些曾经在北京掀起风云的文人雅士们的小传记类书。作者通过探名士虚实、寻恩仇缘由、鉴风流真假3个部分,真实还原了那些在新文化运动前后名声鹊起的文人雅士们间的嬉笑怒骂、恩怨情仇,用严谨而又不失活泼的文字中把 京派文化 展现给了广大读者。让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文人雅士。
本书围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打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主题,立足“十二五”时期的文化规划,以2011年度北京的文化战略、发展、建设和管理为基本内容.从文化政策与文化战略、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传播等方面,总结分析首都文化发展的现状、原因以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本书以发挥文化中心作用建设先进文化之都为主线,阐述首都文化发展的“双轮驱动”战略、首都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发展目标和文化发展措施。 本书以北京文化经济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基本内容,探讨和论述文化创意产业各行业、各领域的现实状况与发展态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本书以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交流为基本内容,考察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动态,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老北京天桥的文化生态,作者对这一“杂吧地”独特的民俗与文化进行了十多年的走访调查,积累了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参考前人的学术成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作者访问的对象不局限于曾亲身在天桥撂摊卖艺的老人,还包括当年的观众、老天桥艺人的后人或传人,以及一些有心的资料收集者和研究者。这些资料经过作者整理,不仅有研究价值,而且通俗易读,活现其时的“杂吧地”风貌。在开篇的“绪论”中,作者简单回顾了“北京”和“天桥”不同时期的历史风貌,以及不同时期的研究者对天桥的阐释及其理念与方法,然后提出了自己研究天桥的独特思路——“眼睛向上看”、“平视”。“上编养穷人:口述的天桥”是十四个人的口述内容, “下编杂吧地:学术写作中的天桥”是本书的核心,作者详细地描述了其访谈调查的心
邪系列小说。 众人瞩目的北京三里屯酒一条街,永远呈现着热闹景象和火暴的场面。在这背后,却发生着令人难以置信的黑客宰人的勾当。这些上不了台面的人,进行一条龙作业,有组织有谋划有安排有实施,甚至形成一定的规模,谋取暴利,危害极大。 三龙一凤的四胞胎兄妹,在人生道路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忠于职守的优秀人民警察过勇、替人扛罪身陷牢狱之灾的过智、从无知演变到奸诈凶残的过奇。亲哥们兄弟打折骨头连着筋,亲情永在,法律无情,过勇是否大义灭亲?过智是否从背叛到回归?过奇是否丧心病狂继续作恶?这部“邪”系列作品,作者深入一线采访,详尽地向广大读者揭示触目惊心的逼真邪门生态。 人性的优点需要放大。人性的缺点需要变异。 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现一批在社会边缘生活和行走的人。他们有的劣根性更加膨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