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紫禁城》主要分三部分,上篇为图说规划,中篇为图说营造,下篇为图说内廷。在规划部分中,从营国旧事始,明朝朱棣定都北京,再到清朝康熙、乾隆等对于紫禁城的变动,紫禁城始终与国家象征密不可分。在中篇部分,作者谈及古建筑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用该方法对于太和殿、英华殿、体仁阁、弘义阁等建筑进行了分析,从而阐释了各建筑在营造上的不同手法以及局部特点。随着作者分析数据的思维路径,并逐渐揣摩出古代工匠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没有丝毫的枯燥之感,反而有种解谜般的阅读乐趣。下篇为图说内廷,主要讲述的是紫禁城内的诸多使用者,以及他们对于室内装饰设计的不同审美情趣,还穿插了关于帝后生活起居的趣事,细节感十足,有着不逊于文学作品的故事性。 《北京天坛》是一部有关天坛的普及读物,在满足建筑爱好者,及
2003年11月北京大学召开了“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乃会议论文的结集。书中关于北京的论述,采取了不同的角度和方法,讨论对象包括北京的文学(小说、诗歌、小品文)、艺术(绘画、戏剧、音乐)、教育、传媒、宗教、建筑、生活环境以及民族意识等,穿越诸多学科领域,多有创见。在对北京的“阅读”、“记忆”与“想象”中,兼及了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漫游者的好奇心,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相信其出版将为崛起中的“北京学”添加一块有分量的砖瓦。
《什刹海九记》是什刹海研究会届理事会研究成果的回顾、检阅、梳理、归纳和再认识的文集,冀图体现存史、传承、借鉴作用。全书分为九记,从整体上对什刹海地区的历史文化进行了全角度的梳理和勾勒,是对什刹海地区研究和保护的系统总结。
对于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 无处安放的不只是童年, 还有那些本不应该属于孩童的见闻和过往。 医学上,一个记忆全失的人,童年的经历却能记得很清楚。可悲的是返老还童注定只能是影视剧的脚本,不能成为现实,童年的美好由此变得永不可及。我们可做的,就是追思,不管是梦中,还是夜深处,书写,或者怀想。 “童梦京华”系列为作者毛大庆回忆童年时代北京生活的散文文集,《无处安放的童年》为其中一册。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通过对童年时代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细节的追述,作者表达出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60后、70后、80后均能从中找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影子;同时本书也是一部不错的了解北京近几十年变迁和老北京文化的读本。
温故影像“沈继光?残片图本系列”之《乡愁北京寻回昨日的世界》。 老朋友舒乙(借父亲老舍的话)说:“世上好美的事,往往是愚傻的人干出来的啊!” 老朋友史铁生说:“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减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减但不容删减的。” 沈继光说:30年前“拍摄残片的彩色底版,在时间的消磨中其影像渐渐模糊”,甚或30年后的我,“也由健壮敏捷而变得步履蹒跚、白发添头了,终将成为残片而消逝”。 从1984到2006年,沈继光行走于北京的大街小巷,拍摄了5000余幅照片。本书选取其中近420幅作品,分23个专题,集中展现消失中的大城从皇宫遗址、贡院学堂,到市井民宅、胡同院落;从门钹柱础、店铺门脸,到摇车炕席、石碾农具……每幅图片后,附有详尽的文字说明和照片背后的故事共12
在数百年的历史中,紫禁城见证了无数历史风云。众多历史大事,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这里的每座宫殿、每处亭台,甚至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历史的见证者。走近它,抚摸它,历史就在你的手中悄悄地流过。
本书是作者40余年研究北京史的力作。全书共分九辑、330篇约为30万字。该书涉及北京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丰富 史料翔实 文笔流畅是一部了解北京历史变迁、研究北京民俗风情的既有可读性又有保存价值的地方风俗读物。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北京人,阿龙伴随着这座古都一起成长,他看到处处皆文化的老北京正在渐渐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灯火璀璨、人声喧嚣的现代都市逐渐崛起,心中满是怀念与不舍。于是写下《街角的老北京》,将目光投向北京的街头巷尾、古寺园林,并将目之所及且依稀尚存的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风物图景记录下来。 本书分为五部分: 一、吃了么您呐? 二、咂摸滋味 三、闲趣儿 四、把玩 五、旧时光 分别将现今北京街头巷尾散落的正宗老北京的吃喝玩乐、风土人情与旧京的文化和读者慢慢道来,既是为读者亲自体验老北京风情指引方向,也是将自己心中的老北京情愫与大家分享。
本书以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主题,以2013年度北京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建设新进展和新动态为基本内容,从首都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战略、城市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经济、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播等四大专题,分析2013年北京文化发展新进展、新成就和新动态,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对策和建议。
当代北京编辑部用几年的时间,策划、编辑了这套《当代北京社会生活史话》丛书。这套丛书属于当代北京编辑部组织编写的《当代北京丛书》中的史话系列,它的目的是记录和宣传北京在新中国成立后。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变化、发展和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绩;以群众喜闻乐见盼形式,普及当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帮助大家了解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同时,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当代北京的成就和风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历史是需要用文字、图片等记录下来的。记录的方式很多,党史、国史、地方志以及纪实文学等等都是。这套史话丛书,则是既体现“史”的宗旨,即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注重完整性、科学性、知识性,纵向脉
2010年是“十一五”计划的后一年和规划“十二五”计划的关键之年。李建盛主编的《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以2010年度北京文化发展和建设、管理为基本内容;适当回顾“十一五”时期的北京文化规划与发展;《北京文化发展报告(2010-2011)》从文化战略与文化政策、文化经济与创意产业、文化事业与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与文化保护、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等方面,总结首都文化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部分“总论”,简要回顾“十一五”时期北京的文化建设,概述2010年北京文化的新发展,在立体多维和国际化的文化视野中探讨加强首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问题。 第二部分“文化发展战略与首都文化建设”,以北京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体制、文化政策、文化管理为基本内容,以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建设为基本背景,阐述
这是一部文图并茂的北京历史文化的实录。它以翔实的史料和精美的图片,记述了北京50万年以来发生、发展,特别是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演变过程,及其作为国际大都会的重要地位。本书在对北京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商贸、宗教等阐述的同时,重点介绍了每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园林、建筑及宫廷生活和市井民俗。本书既有全面系统的内容,又有文化艺术的价值,既有历史表述,又有国际视角,重现了古都北京的历史景象。 本书为精装本。 2008年是在北京举行奥运会的一年,这是千戴难逢的机会。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中华各族的同胞,地球上数以千万计的华人,或亲临北京,或关注北京。此时此刻,出版《中国古都北京》一书,是我们应尽的一个义务,也是应尽的一点责任。
民国初年以来就流传着一个神奇怪诞的民间故事:说北京在建城之前,是苦海幽州孽龙的地盘,燕王想在这里建城,就请刘伯温和姚广孝分别做出规划。结果,两人不约而同地画出了一座“八臂哪吒城”。这个故事显然是虚构的,因为明北京城是永乐年问建造的,刘伯温早已谢世,姚广孝亦无参与,而且哪吒是个佛教和小说中的神异童子,怎会与规划京城发生关系?然则,这个传说是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历史根据,何故能引人人胜、家喻户晓、久而不衰?本书作者研究刘伯温的传说经年,钩稽史籍文集、释典及小说笔记,追索故事的来龙去脉,以浅白的文字呈现学术考证。本书不仅为历史与民俗研究开辟蹊径,也为大众读者提供一部奇趣的通俗历史读物。附录的民间故事及珍贵图片,皆为研究北京城的重要参考资料,生动翔实,妙趣横生。
本书里作家用通俗的语言,详实的史料,向人们讲述了北京的城垣街巷、亭塔湖桥、商贾饮食,以及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变化。阅读本书可以使人们了解北京的历史风貌,风俗民情。 人们在怀旧时,往往带有一些遗憾和伤感的色彩,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在我们的这本书里,有思念、有追忆,虽有感慨,但是并不伤感,始终洋溢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书中不仅讲述了旧事物的消失,更描绘了新事物的诞生。作家的笔触一直是轻松的,仿佛一股清流从山间潺潺流出,给人以鼓舞和希望乃至自豪。且“与时俱进”的标准来衡量,是完全吻合的。也许是受作家对北京真挚情感的影响。阅读本书时始终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但又确确实实存在的新切感,使得我们也加强了对北京的了解和热爱,其魅力可想而知。
晚年作者的兴趣又转向社会语言学的探索,把北京街巷胡同作为研究对象,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并结集成《胡同及其它——社会语言学的探索》(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引起社会各界的反响。首先,他论证“胡同”是蒙语借词,原义为“水井”,否定了“胡同”是汉语固有词的说法。这一观点已为语言学界接受。此书荣获中国图书奖二等奖。1997年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又出版他的专著《北京街巷名称史话——社会语言学的再探索》,该书特别注意以北京街巷名称为资料,探索汉语本身的问题,研究语言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等方面的关系,以推动社会语言学的深入研究。
《老北京》明信片是以画家盛锡珊先生600百余幅描绘老北京的作品中精选出来的系列作品。其大体可分为城楼、街景、集市、戏楼、名店、宅门、牌楼、会馆、故居、古桥、古塔、等若干内容。作品从不同的侧面颇为真实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的市井风情。 本集《老北京·旧街景》内容大多为现已不复存的老街老景。它使读者能在把玩之中寻觅到20世纪初叶老北京街市的古朴风韵。 封面:大栅栏东口、60年前的旧貌,现依样恢复原貌,辟为南城步行商业街。 封底:中华门,原名大明门(清朝为大清门)民国时改为中华门。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正阳门北侧正中央处。50年代公交改造时拆除。
本书将声景生态的概念引人史料研究领域,介绍了声景生态的概念和基本方法,论述了声景生态的原生性,讨论并提出了声景生态资料的史料标准,以及声景生态资料的采集、整理和传播等问题。 在理论论述和探讨的基础上,作为声景生态史料方法的应用案例,对具有史料价值的北京的声音进行了记录和分析,包括老北京的叫卖声、老北京的响器声、天安门广场的声景、北京的交通声景,以及北京的音乐厅与音乐生态等。 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声景观研究、设计与规划人员,有声史料研究人员,以及与声景生态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
《邓云乡集》十七种之一。 民俗学家邓云乡先生所写关于草木虫鱼的知识。看似专注于草木虫鱼,实际上重点并不在此,而是借草木虫鱼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富有浓烈的中国文化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