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史研究译丛》精选当今海外学者有关近现代上海史研究的经典之作,可读性和学术性兼具,并由国内专家翻译。海外学者以独特视角、独有材料和独到见解,对上海历史作出有别于以往的解读,内容涉及上海道台、警察、、工业家、侨民、同乡会、救火会、苏北人等众生相。这是一本有关中国史和性学史的研究专著。本书作者以非凡的理论勇气和扎实的学识水平,搜罗了大量的中、西文报刊、档案资料和著述,对近代上海的和现象作了全面系统的探讨。他从剖析高级的活动空间和生存状况入手,对近代上海的市场、场所及由此产生的性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再现了旧上海风光而悲惨的卖笑人生以及这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种种罪恶勾当。后,本书还对历届上海政府管制的失败及当时民间团体对的救助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
是关于上海早期历史建筑的游览指南。全书精选17条徒步线路,以马路为线索,抓取440座风格各异的老房子,图文并茂地述说它们的昨天与今天,并附有作者自制的导览路线图。
继《上海人家》和《上海弄堂》之后,摄影师胡杨这次再度推出了《上海青年》,由此完成了“上海纪实摄影三部曲”的计划。在这组影像人类学的区域性文献里,胡杨把焦点对准青年一代,采访并拍摄了300位生活上海并出生于1970-1989的青年。他们是一些意态生动的活体标本,向我们展览着这座超级城市的年轻风貌。
都市空间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海曾经稳固地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中心地位。研究上海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体制对于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固然意义重大,而上海的文化语境与文人话语实践的内在联系也同样值得重视。将文学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形式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城”与“人”的关联与互动,从“城市”和“话语”的双重维度来探究上海都市空间的文学史意义,是本文的研究理路之所在。鉴于1927年和1933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性,高兴编著的《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以1927—1933年为考察时段。
从字面上看,“先生”是十分超然的。“先生”这个词过滤掉了一切职位和财力的痕迹,留下的,只是纯粹的礼节上的称谓。轻轻一声“先生”,先我而生,肯定在心智学识都要较自己成熟,就这样微微将自己往后靠一靠,很有中国谦恭内敛的传统在其中。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先生与权势财力无关,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在同一地平线上,只是礼节地稍稍抬高一下对方,不比“长官”、“大人”,把自己放在一个很卑下的地位,这个观念完全是近代西风所吹入的,相比强调有同一共事目标的带有强烈排他性的“同志”或“弟兄”,覆盖面要宽泛多了。
国际友人、海外旅游者来到上海,很想知道自己和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渊源。了解上海,亲近上海,融入上海——从打开《上海的外国文化地图》开始!本书带你寻访之后,会让你觉得,上海,其实离你并不遥远。以地图为引导,人物、故事、文化地标、名宅胜迹,人文习尚、璀璨斑斓,目不暇接。
都市空间对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上海曾经稳固地占据着中国现代文学版图的中心地位。研究上海的都市环境和社会体制对于文学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影响固然意义重大,而上海的文化语境与文人话语实践的内在联系也同样值得重视。将文学的外部因素和内在形式的考察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城”与“人”的关联与互动,从“城市”和“话语”的双重维度来探究上海都市空间的文学史意义,是本文的研究理路之所在。鉴于1927年和1933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性,高兴编著的《中国现代文人与上海文化场域》以1927—1933年为考察时段。
上海人常把学校叫作学堂,而创办早的学校就被唤作老学堂。《上海老学堂》通过对上海中学、南洋模范中学、育才中学、市三女中、澄衷中学等14所上海老牌中学办学史的介绍,使我们清晰地看到清末、民初以来上海普通教育在西方教育思想影响下是如何一步步发展起来的。百余年来,上海有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有资产阶级兴办的私立学校,有爱国知识分子创办的民众学校,还有当时地方政府等创办的公立学校。上海普教呈现了多元教育结构体系,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多样化的学科内容。上海老学堂耐人寻味,从中亦可见海派文化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