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平寿县建置,迄今2200多年的城建史揭示出的城市演进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潍坊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成为全国城市体系中二级城市的典型样板。本书通过研究分析潍坊市城址转移庚续、空间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其动因,全景式展示潍坊作为历史城市,从起源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以白浪河上游昌乐营丘、古城两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至北齐以后以白浪河下游近代潍县城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的整个历程;重点论述两汉时期平寿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海郡城、隋唐时期北海县城、宋金元时期潍州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潍县城的规划选址、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和城市职能等,尤其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潍坊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动因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城市历史地理演化规律及其逻辑关系,帮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 拉扯大 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 野孩子 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观澜集》全书收录60余篇散文,分为 岛上钩沉 艺事云烟 上下两编,是以文学语言叙述青岛风土、风物、风情的民俗类作品。作者为岛城土著,本地长大,天然熟悉青岛的风物掌故,多年执掌青岛文化前沿地带。无论是立足于城市建置的宏大叙事,还是历史流脉中的艺文短志,都是以人为核心、围绕历史中的人来观察和讲述的。以丰沛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或回望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或钩沉岛城民俗与历史,或艺海撷英,描摹青岛名人或名家来青的逸事趣闻。
《山东文化 两创 实践案例》包括研究探源篇、展示体验篇、赓续传承篇、文化赋能篇、传播交流篇5个主题,共收录60个具有创新性、典型性的文化 两创 优秀案例,从不同角度展示工作成效、提炼实践经验、推介先进做法,提炼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模式,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深入推进文化 两创 ,打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地提供智慧力量。
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 佛山胜景,大舜风范,不知令多少古今名士流连忘返。莫道敦煌路太远,佛山就在家门口;休论云冈多神秘,亦真亦幻寻乐趣。无论踏春相亲,还是登高望远,喧嚣与静美,禅示与遥思,就这样赓续一座城的诗意与风雅,就这样把时光深处的历史风景一一呈现。
华不注是济南历史上的名山,从春秋时期开始,它就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之后因为其独特的风姿,引来众多文人骚客的赞誉,曾与大明湖、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景观,并构成了济南著名的 鹊华烟雨 的盛景。在济南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从华不注山的审美特点入手,解析了华不注山为何会成为济南的标志性景观;然后从华不注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多样的建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华不注山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后从济南发展的全局规划出发,展望了华不注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
《青岛老城的街道与生活》宏观上从历史和城市结构入手,中观上进行街道空间分析和用途研究,微观上着眼于街道生活,以实证、空间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梳理出青岛老城街道系统的特点、街道及两侧空间用途,追寻日常生活、公共生活与街道空间的关系。本书由石峰著。
《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是一些从城市气垫出发的记忆组合,也是一些过往记录的勘误集合。 这也让《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同时具有了发现、开拓和信息修正的多种特质。透过这里所展现的图像与信息,我们得以窥见城市生命之树从萌芽初现到枝繁叶茂,与此同时,这些影像也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表情和文明肌理,成为城市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从孕育、诞生到长大,都伴随着一份记忆。构成决定城市性格的基因,也使得青岛得以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精神和文化品格。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忆,不仅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城市进步的历史渊源,体味城市持续着的开放、交流、创新渴望。也让今天的青岛,得以在持续守望中持续产生着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
本书的主体结构,沿着“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的内在思路,研究方式是纵向与横断面的相互交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向兼顾,充分体现观照角度、层面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研究特点,力图建构一个具有充分开放性的研究空间。总体结构线索分为“总论”、“个案研究”、“古今演变专题研究”三大部分,是为上、中、下三编。 、 上编主要是对齐鲁文学发源和北宋至南宋前期、明中叶至清初、20世纪“五四”时期与30年代、新时期以来共四个高潮阶段的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有关价值取向、艺术精神和文学成就的创新、成熟、开拓、沿革的总体样貌进行论述,是为宏观审视。 中编主要是对所选取的各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和重点文学现象(并不仅限于高潮阶段的作品及现象),针对其时代特点和风貌特征,分别以“文学本体喻示与文体风
继李清照、辛弃疾之后,济南诗坛又诞生了一位 宗工巨匠 他就是明朝倡导文学复古运动的 后七子 领袖李攀龙,曾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影响及于清初。李攀龙辞官回到济南,先后在鲍山和百花洲筑白雪楼,隐居高卧。白雪楼是他读书、会友、藏书、居住的地方,楼名 白雪 用 阳春白雪 之典,表明他孤高自许,不同流俗。一些达官显贵以其接见为荣,学人士子更以其品评来衡定自己的身价。他从骨子里透出来的清高,是古今文人特有的标志。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自东晋开始创寺,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 海内四大名刹 ,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本书以
曾巩在济南当了两年的 一把手 ,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他为政著文、为人处世的重重密码。解读这些密码,还原他在济南的日日夜夜,你会发现 水之江汉星之斗 是对他为贴切的评价。一次心动,一生心动。这就是在济南为官的曾巩。两年惠政,济南人一记就是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