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体结构,沿着“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的内在思路,研究方式是纵向与横断面的相互交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向兼顾,充分体现观照角度、层面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研究特点,力图建构一个具有充分开放性的研究空间。总体结构线索分为“总论”、“个案研究”、“古今演变专题研究”三大部分,是为上、中、下三编。 、 上编主要是对齐鲁文学发源和北宋至南宋前期、明中叶至清初、20世纪“五四”时期与30年代、新时期以来共四个高潮阶段的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有关价值取向、艺术精神和文学成就的创新、成熟、开拓、沿革的总体样貌进行论述,是为宏观审视。 中编主要是对所选取的各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和重点文学现象(并不仅限于高潮阶段的作品及现象),针对其时代特点和风貌特征,分别以“文学本体喻示与文体风
本书利用考古发现新资料和学界 研究成果,参照历史文献,从考古学角度对以山东省为核心的海岱地区(或东方地区、齐鲁地区、东夷文化区)早期文明与社会发展详细特点、具体进程进行了论述。本书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作为中国文明起源多元中的一元,海岱地区史前文明发展特点突出,社会发展模式也独特,二是海岱地区对中华早期文明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三是从古代文字产生、社会分层、两性分工、贵族用品玉器制作与控制、盐业生产与区域社会发展等具体方面分析了海岱地区史前社会文化发展特点,四是东夷族群对夏商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以及与夏商王朝的关系,五是殷商文化在海岱地区的发展过程,着重指出,商代晚期,殷商文化与势力在西、北、南部大范围退缩,唯在东方地区发展 为稳定,聚落和人口数量急剧增多,文化面貌
本书的内容来自 2010 年 10 月在同济大学举办的 空间,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Space,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国际会议。在这次跨文化、跨学科、跨时间的活动中,来自中外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同行,来自儒学、历史学的学者和来自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学者,一起讨论一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城市 曲阜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共同探讨代表着千年文明的城市空间的孔子故里、儒家圣地曲阜,如何带着时代的烙印,拥抱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本书针对曲阜历史沿革、空间与文明之间的关系及 曲阜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三部分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并对曲阜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指出城市政策措施的保证、空间大系统概念的建立、公共协调部门的运作、传统技术的留存、文化记忆的发扬等五方面的重要性,从而
这部《天南地北山东人》是用了二十年时间完成的大型纪实作品的精萃。 20年间,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国及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采访了近八百位山东籍游子,完成了这部堪称“山东游子大传”的作品。 本书入选人物的标准近于苛刻:1.对国家和民族有重大贡献者;2.知名度极高者;3.有非同寻常经历的传奇色彩者;4.所在领域的国际或国内翘楚。5.书中收藏很多有纪念意义的老照片,以飨读者。 故此,《天南地北山东人》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自明。 这些人物中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莫言;有一批有重大科研成果或重大发明的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如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李振声等;有一大批为祖国航天事业立下卓著功勋的航天英雄,如“神六”总设计师戚发轫,总指挥于志坚、宿双宁、崔吉俊,航天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等;有一大批中国*的
由青岛电视台节目中心拍摄创作的电视系列片《青岛的路》,是一部以青岛的城市道路为载体,充分表现城市历史、感情和记忆的人文系列片。作品以独特的地理视角、优美的画面和洗练睿智的文字,刻画了富有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并深入到城市人的心灵史和城市成长史的深度。它不追求宏大或场景式的说教,它把道路两边的建筑、历史风物、人的生存状态,纳入到了生动的细节、故事的描述范畴,可以说,这是一部真实再现“细节的青岛、地理的青岛、文化的青岛的”电视系列片。也是一部改变以往“大而全”的弊端,由“空中”落脚到“地上”和刻画城市内在底蕴的新型形象片,正因为如此,央视给予了较高评价。 据该片创作组编导于荣健、杨忠胜、迟能德介绍,此片为纪念青岛市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十周年而作,为青岛电视台的特别节目,在青岛台
淄博是一座有着厚重历史的城市。陶瓷、琉璃、丝绸,在淄博大地上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堪称当代淄博众多城市名片中的代表。新平同志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悟,将其概括凝炼为“淄博三宝”,充分展示了“三宝”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淄博人民对“三宝”的殷殷钟爱之情。 《中华之光 淄博三宝》分为“大美陶瓷”、“大彩琉璃”、“大丽丝绸”三章,语言通俗活泼,图文情趣并茂,笔触悠然而不失厚重、浪漫而不失专业,艺术地再现了“淄博三宝”的发展脉络,以及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历史进程。相信此书的出版,一定能够为中外宾朋打开一扇了解淄博绚烂历史文化的窗口。
本辞典是《齐梁文化研究丛书》的一种,是一部关于齐梁文化的中型专业性工具书,共收词2 000余条,以辞典条目的形式呈现南朝齐梁时期或与齐梁密切相关的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科技成果、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知识和学界研究成果,释文力求资料翔实、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所收词语分为总论、人物、称谓、礼仪、文化族团、职官、机构、典章制度、历史事件、教育、学术、宗教、科技、著作、乐律与历法、社会生活、年号、朝代、地名、遗址遗迹等,基本上涵盖了齐梁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学术层面上讲,本书的编纂出版,是填补学术界相关空白的文化工程。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 拉扯大 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 野孩子 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