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集》全书收录60余篇散文,分为 岛上钩沉 艺事云烟 上下两编,是以文学语言叙述青岛风土、风物、风情的民俗类作品。作者为岛城土著,本地长大,天然熟悉青岛的风物掌故,多年执掌青岛文化前沿地带。无论是立足于城市建置的宏大叙事,还是历史流脉中的艺文短志,都是以人为核心、围绕历史中的人来观察和讲述的。以丰沛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或回望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或钩沉岛城民俗与历史,或艺海撷英,描摹青岛名人或名家来青的逸事趣闻。
《青岛老城的街道与生活》宏观上从历史和城市结构入手,中观上进行街道空间分析和用途研究,微观上着眼于街道生活,以实证、空间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梳理出青岛老城街道系统的特点、街道及两侧空间用途,追寻日常生活、公共生活与街道空间的关系。本书由石峰著。
《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是一些从城市气垫出发的记忆组合,也是一些过往记录的勘误集合。 这也让《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同时具有了发现、开拓和信息修正的多种特质。透过这里所展现的图像与信息,我们得以窥见城市生命之树从萌芽初现到枝繁叶茂,与此同时,这些影像也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表情和文明肌理,成为城市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从孕育、诞生到长大,都伴随着一份记忆。构成决定城市性格的基因,也使得青岛得以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精神和文化品格。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忆,不仅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城市进步的历史渊源,体味城市持续着的开放、交流、创新渴望。也让今天的青岛,得以在持续守望中持续产生着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自东晋开始创寺,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 海内四大名刹 ,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本书以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平寿县建置,迄今2200多年的城建史揭示出的城市演进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潍坊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成为全国城市体系中二级城市的典型样板。本书通过研究分析潍坊市城址转移庚续、空间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其动因,全景式展示潍坊作为历史城市,从起源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以白浪河上游昌乐营丘、古城两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至北齐以后以白浪河下游近代潍县城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的整个历程;重点论述两汉时期平寿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海郡城、隋唐时期北海县城、宋金元时期潍州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潍县城的规划选址、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和城市职能等,尤其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潍坊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动因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城市历史地理演化规律及其逻辑关系,帮
曾巩在济南当了两年的 一把手 ,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他为政著文、为人处世的重重密码。解读这些密码,还原他在济南的日日夜夜,你会发现 水之江汉星之斗 是对他为贴切的评价。一次心动,一生心动。这就是在济南为官的曾巩。两年惠政,济南人一记就是上千年!
本书以真实的史料为依据,较为详实地记述了历代文人名士爱泉、护泉、咏泉的踪迹及其生平。他们或祖居济南,或为官一任,或慕泉而游,他们的爱泉之心、惜泉之情、护泉之功、咏泉之美,已成为传世典范,为后人所欣赏、所继承、所传颂。本书对这些人物作介绍时,力求从其在对泉的情感以及在济南的活动踪迹方面着笔,对其他生平业绩及功过是非雕虫小技展开论述。本书还收录了两位老同志记述*主席游览大明湖和珍珠泉的回忆文章,文学前辈臧克家、陶钝、冯毅之写的在济南学习、生活期间的回忆文章,以及徐北文教授近作《济南自古是诗城》,读后使人受益匪浅。
商帮,一个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时代,而它现在仍然时隐时现在人们的身边。 商帮的旧话重提,这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新事物。当世界之窗打开时,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在人们的头脑里逐渐扎根,人们这时才从商帮的身上惊讶地发现,我们的老祖宗就有经商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这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并且已经渗透到现在的经济生活中,其中儒商现代化内在需求就以各种方式顽强地表现出来。 本书是中国商帮传奇中的一册,主要讲述了百年来山东帮的传奇故事。通过大量的真人实事把中国民间商业文化写得极富可读性和商史研究价值,使读者从中得到商业文化的薰陶,悟出前人的商业灵感,悟出前人的生意经,悟出前人商业文化的博大精深,悟出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
拥有肥沃黄河冲积扇的山东,是中华文明的两大发源地之一。 远古时期的尧、舜、禹帝,曾于此留下了传颂数千年的民族神话 历史上的山东英才辈出,文武兼备。 儒学巨擘孔子,兵家的孙武,战国名将吴起、孙膑, 名医扁鹊,墨家的创始人墨翟,阴阳家的创始人邹衍, 工艺家鲁班,书法家王羲之,经学家郑玄、匡衡, 玄学家王弼,文学家东方朔,唐朝名相房玄龄, 名将秦叔宝,宋朝大词人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名家张养浩,抗倭名将戚继光等等也都是山东人。 山东历史文化土壤丰厚,历史文化遗迹遍布全省, 《山东齐鲁文化(济南临淄曲阜青岛威海烟台)》选择了两条比较简便的路线, 一是体验齐鲁文化源流;二是亲历近代史上的胶东半岛。 在行走之间阅读文化,谛听历史深外的回响…… 《山东齐鲁文化(济南临淄曲阜青岛威海烟台)》由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 拉扯大 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 野孩子 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由吕冰和郭玉锋共同主编的《齐鲁家风(山东人的精神史诗)》一书分别从“为学”“处事”“品格 ”“孝悌”四个主题切入,由齐鲁古代家训名言作引,以古今中外的知名历史及名人故事为例,用幽默时尚的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齐鲁家训文化,将经典的历史鲜活再现给青少年读者。
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 佛山胜景,大舜风范,不知令多少古今名士流连忘返。莫道敦煌路太远,佛山就在家门口;休论云冈多神秘,亦真亦幻寻乐趣。无论踏春相亲,还是登高望远,喧嚣与静美,禅示与遥思,就这样赓续一座城的诗意与风雅,就这样把时光深处的历史风景一一呈现。
本书的主体结构,沿着“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的内在思路,研究方式是纵向与横断面的相互交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向兼顾,充分体现观照角度、层面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研究特点,力图建构一个具有充分开放性的研究空间。总体结构线索分为“总论”、“个案研究”、“古今演变专题研究”三大部分,是为上、中、下三编。 、 上编主要是对齐鲁文学发源和北宋至南宋前期、明中叶至清初、20世纪“五四”时期与30年代、新时期以来共四个高潮阶段的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有关价值取向、艺术精神和文学成就的创新、成熟、开拓、沿革的总体样貌进行论述,是为宏观审视。 中编主要是对所选取的各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和重点文学现象(并不仅限于高潮阶段的作品及现象),针对其时代特点和风貌特征,分别以“文学本体喻示与文体风
本书汇集了近年来作者发表的研究齐鲁文化的部分论文,主要围绕着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关系,其对中华文明形成的作用,在民族文化构建中的地位,及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为进一步厘清齐鲁文化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性贡献,深入理解中华文化的思想包容与精神内涵,作者还就齐与鲁文化各自的发展历程、表现特征及其交互影响等问题作了具体性分析,作为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发展必要的延伸性研究,作者并就中华文明的历史传承与当下发扬,以及现时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等问题,进行了从学理到实践的探索,提出了诸多富有启迪意义的建议。
城子崖是中国考古圣地,也是济南标志性文化地之一。本书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城子崖遗址90年前被发现、被发掘、以悠远历史震惊天下的传奇故事,并向读者介绍了城子崖遗址的意义与价值、海岱史前文化的发展历程、龙山先民的衣食生活、以黑陶为代表的出土国宝。有利于面向济南内外的读者群众,普及城子崖的存在及价值,打响济南城市品牌。
华不注是济南历史上的名山,从春秋时期开始,它就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之后因为其独特的风姿,引来众多文人骚客的赞誉,曾与大明湖、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景观,并构成了济南著名的 鹊华烟雨 的盛景。在济南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从华不注山的审美特点入手,解析了华不注山为何会成为济南的标志性景观;然后从华不注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多样的建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华不注山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后从济南发展的全局规划出发,展望了华不注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辞典是《齐梁文化研究丛书》的一种,是一部关于齐梁文化的中型专业性工具书,共收词2 000余条,以辞典条目的形式呈现南朝齐梁时期或与齐梁密切相关的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科技成果、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知识和学界研究成果,释文力求资料翔实、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所收词语分为总论、人物、称谓、礼仪、文化族团、职官、机构、典章制度、历史事件、教育、学术、宗教、科技、著作、乐律与历法、社会生活、年号、朝代、地名、遗址遗迹等,基本上涵盖了齐梁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学术层面上讲,本书的编纂出版,是填补学术界相关空白的文化工程。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地势复杂多样。中部山地雄伟挺拔,胶东丘陵蜿蜒起伏,西部、北部平原一望无垠,东部海岸线曲折多姿。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先民用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星转斗移,天地轮回。人们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中,不断地迁徙,寻找理想的生息和繁衍之地;就是在同一个地点,也不断修建和扩建城垣、居址和墓地。因此,无数的历史物证,文明的彩葩,或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或深埋于大地之下。 19世纪初,在欧洲,肩负着探索古代世界物质文化历史的考古学诞生了.20世纪初叶,近代考古学传人中国。中国人以其聪明好学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1919年“五四运动”民主和科学两只巨臂的推动下,很快完成了从“金石学”到考古学的飞跃。 山东有幸,在考古学进人中国后,很快
从全球范围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根据国内外大势、立足我国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我们应对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深刻变化、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先发优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我国发展的重大系统性变革,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本书共分为科技创新、资源与环境、产业经济三个研究领域内容。科技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创新人才、工业企业创新政策、科技投入等方面论文;资源与环境主要包括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能源利用与对策等方面论文;产业经济主要包括制造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经济新动能、产业关联测量等方面论文;智库与建议主要包括智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