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澜集》全书收录60余篇散文,分为 岛上钩沉 艺事云烟 上下两编,是以文学语言叙述青岛风土、风物、风情的民俗类作品。作者为岛城土著,本地长大,天然熟悉青岛的风物掌故,多年执掌青岛文化前沿地带。无论是立足于城市建置的宏大叙事,还是历史流脉中的艺文短志,都是以人为核心、围绕历史中的人来观察和讲述的。以丰沛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或回望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或钩沉岛城民俗与历史,或艺海撷英,描摹青岛名人或名家来青的逸事趣闻。
《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是一些从城市气垫出发的记忆组合,也是一些过往记录的勘误集合。 这也让《青岛影像(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同时具有了发现、开拓和信息修正的多种特质。透过这里所展现的图像与信息,我们得以窥见城市生命之树从萌芽初现到枝繁叶茂,与此同时,这些影像也构成了一个城市的表情和文明肌理,成为城市生机与活力的象征。一个城市如同一个人,从孕育、诞生到长大,都伴随着一份记忆。构成决定城市性格的基因,也使得青岛得以形成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精神和文化品格。正是因为这样的记忆,不仅让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城市进步的历史渊源,体味城市持续着的开放、交流、创新渴望。也让今天的青岛,得以在持续守望中持续产生着推动城市前进的动力。
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位于山东济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长清县万德镇灵岩峪方山之阳。自东晋开始创寺,佛图澄的高足僧朗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灭法,佛事遂废,至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再兴。正光元年(520)法定禅师来此游方山,爱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渐兴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为寺院盛期。盛时有僧侣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无一不显现出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浙江国清寺、南京栖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称 海内四大名刹 ,并名列其首。灵岩寺,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本书以
《青岛老城的街道与生活》宏观上从历史和城市结构入手,中观上进行街道空间分析和用途研究,微观上着眼于街道生活,以实证、空间分析以及比较的方法梳理出青岛老城街道系统的特点、街道及两侧空间用途,追寻日常生活、公共生活与街道空间的关系。本书由石峰著。
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 佛山胜景,大舜风范,不知令多少古今名士流连忘返。莫道敦煌路太远,佛山就在家门口;休论云冈多神秘,亦真亦幻寻乐趣。无论踏春相亲,还是登高望远,喧嚣与静美,禅示与遥思,就这样赓续一座城的诗意与风雅,就这样把时光深处的历史风景一一呈现。
潍坊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汉平寿县建置,迄今2200多年的城建史揭示出的城市演进规律,既具有普遍性,又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得潍坊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成为全国城市体系中二级城市的典型样板。本书通过研究分析潍坊市城址转移庚续、空间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及其动因,全景式展示潍坊作为历史城市,从起源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以白浪河上游昌乐营丘、古城两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至北齐以后以白浪河下游近代潍县城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的整个历程;重点论述两汉时期平寿县城、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海郡城、隋唐时期北海县城、宋金元时期潍州城、明清以及民国时期潍县城的规划选址、城市规模、空间结构和城市职能等,尤其是对不同历史阶段潍坊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动因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城市历史地理演化规律及其逻辑关系,帮
这部《天南地北山东人》是用了二十年时间完成的大型纪实作品的精萃。 20年间,作者的足迹遍及全国及五大洲的二十多个国家,采访了近八百位山东籍游子,完成了这部堪称“山东游子大传”的作品。 本书入选人物的标准近于苛刻:1.对国家和民族有重大贡献者;2.知名度极高者;3.有非同寻常经历的传奇色彩者;4.所在领域的国际或国内翘楚。5.书中收藏很多有纪念意义的老照片,以飨读者。 故此,《天南地北山东人》的意义和价值不言自明。 这些人物中有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莫言;有一批有重大科研成果或重大发明的的科学家、两院院士。如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郑哲敏、李振声等;有一大批为祖国航天事业立下卓著功勋的航天英雄,如“神六”总设计师戚发轫,总指挥于志坚、宿双宁、崔吉俊,航天测控中心总工程师李济生等;有一大批中国*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它原是从《诗经》中逶迤而来,复航掀开了它的神秘面纱。贡院、茶棚,梧桐瓜果、茶话美食,上元节、八蜡祭,五音戏、码头调琳琅满目,如入《清明上河图》。溯流而上,它是千千万万生命的结束和开始;溯洄从之,它充满 智慧 的美学形象从模糊到清晰,逐渐浮现在我们面前 它是小清河。
华不注是济南历史上的名山,从春秋时期开始,它就出现在历史的记载中,之后因为其独特的风姿,引来众多文人骚客的赞誉,曾与大明湖、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景观,并构成了济南著名的 鹊华烟雨 的盛景。在济南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书从华不注山的审美特点入手,解析了华不注山为何会成为济南的标志性景观;然后从华不注山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多样的建筑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华不注山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后从济南发展的全局规划出发,展望了华不注地区未来的发展前景。
本辞典是《齐梁文化研究丛书》的一种,是一部关于齐梁文化的中型专业性工具书,共收词2 000余条,以辞典条目的形式呈现南朝齐梁时期或与齐梁密切相关的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科技成果、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知识和学界研究成果,释文力求资料翔实、融思想性、科学性、资料性于一体,所收词语分为总论、人物、称谓、礼仪、文化族团、职官、机构、典章制度、历史事件、教育、学术、宗教、科技、著作、乐律与历法、社会生活、年号、朝代、地名、遗址遗迹等,基本上涵盖了齐梁文化的各个方面。从学术层面上讲,本书的编纂出版,是填补学术界相关空白的文化工程。
本套系列丛书,以美仑美奂的摄影和专业化的文字解说,庄重地介绍了在建筑和室内设计领域中大多数流行的风格,以及它们的各个阶段。每一本书都有如下特点:对产生这种风格的时代和地区做一个简单的概括;描述并举例说明这种风格独特的建筑设计、装饰以及与众不同的细部设计;对展现了这种风格的精华和魅力的房间,用精美绝伦的摄影图片,真实地予以重现;为住宅设计与装饰提供极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把风格与品位带入生活空间。
本书是一个乡村女孩在成为母亲之后,通过口述史和民族志的方法写就的中国乡村百年传续的教育家谱,对家庭教育中的亲缘共育、恩德训育、吃苦伦理、青春期悸动、贵人相助、阶层摆渡、现代养育焦虑、完美母职、象征性父权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一个农村家族的五代人在百余年间如何面对苦厄、动荡、无常把孩子 拉扯大 的复杂经验,也能看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 野孩子 们的长大成人的多条路径。
1948年9月24目,济南战役胜利结束,济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济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古老的泉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毫不动摇地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始终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在重要位置,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巩固,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益完善,文化产业实力显著增强。当前,济南的建设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了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对于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济
《齐鲁文化经典文库》(辑)共22种,这些传世典籍的收录范围主要是由齐鲁籍先贤(或有一说为齐鲁籍人士)著述、已经独立成册、积淀着厚重文化内涵、在中华历史文化典籍中堪称经典的著作,其中有生长于齐鲁的先秦诸子的典籍,也有历朝历代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的著作。 齐鲁大地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齐鲁人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谱写了辉煌的篇章。为进一步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提高其在当代人中的认知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传承和弘扬,由山东出版集团组织,齐鲁书社出版了这套“齐鲁文化经典文库”。本“文库”的收录范围主要是由齐鲁籍人士(或有一说为齐鲁籍人士)著述的、已经独立成册、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在中华历史文化典籍中堪称经典的著作,其中有生长于斯的先秦诸子的典籍,也有历朝
泉的传说故事,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它是济南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传说故事的时间性、真实性、艺术性并不十分重要,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大可不收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它。但它对人们的启发感悟作用却是实在的——这也许就是它广为流传、久为流传的根本原因所在吧。 泉的传说故事究竟有多少?恐怕无人能说得清。本书搜集了在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近40篇传说故事,以及刘若奇同志新近创作神话故事《神泉》,编印成书,敬献读者。 本书在内容上力避雷同,在篇幅上不求冗长,在语言上力求原汗原味。本
《正统的山东人》由刘德增编著编。传统性格是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文化个性。传统性格是经过文化的长期熏陶,逐步积累、认同而形成的。山东人的传统性格是山东人之所以为“山东人”的特征。山东人传统性格的“基因”在东夷文化中就已经存在。但是,奠定山东人传统性格的,是齐鲁文化,特别是鲁文化。
城子崖是中国考古圣地,也是济南标志性文化地之一。本书以通俗的语言讲述城子崖遗址90年前被发现、被发掘、以悠远历史震惊天下的传奇故事,并向读者介绍了城子崖遗址的意义与价值、海岱史前文化的发展历程、龙山先民的衣食生活、以黑陶为代表的出土国宝。有利于面向济南内外的读者群众,普及城子崖的存在及价值,打响济南城市品牌。
本书的主体结构,沿着“史”“论”结合、“古今结合”的内在思路,研究方式是纵向与横断面的相互交织,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双向兼顾,充分体现观照角度、层面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的研究特点,力图建构一个具有充分开放性的研究空间。总体结构线索分为“总论”、“个案研究”、“古今演变专题研究”三大部分,是为上、中、下三编。 、 上编主要是对齐鲁文学发源和北宋至南宋前期、明中叶至清初、20世纪“五四”时期与30年代、新时期以来共四个高潮阶段的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生成、有关价值取向、艺术精神和文学成就的创新、成熟、开拓、沿革的总体样貌进行论述,是为宏观审视。 中编主要是对所选取的各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作品和重点文学现象(并不仅限于高潮阶段的作品及现象),针对其时代特点和风貌特征,分别以“文学本体喻示与文体风
京杭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古代文化长廊”,其历史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绝好实物资料。山东运河占运河全程的近三分之一,恰处在京杭运河中段。在这一带状文化遗产廊道中的民俗文化,更能代表先民迁徙流动而产生的多纬度商品、思想、知识、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更具有中国南北文化融汇撞击与相互滋养的特色,也更能体现运河文化善沟通重交流的独特魅力,本书就全面、生动地介绍了山东运河两岸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曾巩在济南当了两年的 一把手 ,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他为政著文、为人处世的重重密码。解读这些密码,还原他在济南的日日夜夜,你会发现 水之江汉星之斗 是对他为贴切的评价。一次心动,一生心动。这就是在济南为官的曾巩。两年惠政,济南人一记就是上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