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岭南文化中,广西铜鼓文化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两个铜鼓发源地之一,广西出土的铜鼓数量多、艺术精、分布广,*有代表性。它集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于一身,是诠释先民对自然、人生认识和理解的民族文化典籍。尽管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铜鼓至今仍然在民间存在并发挥作用。这就是铜鼓与众不同的魅力。该书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负责统筹的 广西风物图志(*辑) 中的一本,是广西地方志办组织编写的一套图文并茂、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情图书。
长江三峡库区的大规模考古工作从1997年开始,到2007年就已基本结束,大量的考古报告或已经出版或正在出版。新的资料大大改变了我们对长江三峡库区历史的认识,需要有一批研究者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尽快公布于众。我们知道,长江三峡库区的地下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只是这项工程的前期工作,通过发掘获取的大量考古资料如果不进行归纳、综合和比较分析,不将这些资料中蕴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这项工程就完成得不完整。在参加长江三峡库区考古会战的队伍陆续离开后,研究的重任就主要落在了长江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和湖北省的考古学家身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合作编写的这套“三峡考古研究丛书”,就是这些单位在三峡库区田野考古工作的继续。我衷心希望他们再接
此书分为五章,分别以 神农故里 屈贾文脉 道南正脉 奕代风流 和 三湘四水 为总目,以诗化之笔,传承神话传说,描述历史风云,讲述湖南故事,评骘风流人物,描绘三湘四水,张扬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文字优美,图文并茂。 此书具有四个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是高屋建瓴,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全面审视湖南几千年的文化历程; 二是视野开阔,从神话学、帝王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舆学、文化学、考古学、诗学、美学等角度,纵览湖南人精神与文化性格赖以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与历史积淀; 三是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充分吸收文物学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展示湖南人精神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客观评述近代湖南人才的历史与现代传承; 四是文笔优美,篇幅适中,以文情取胜,雅俗共赏,清新可人,具有可读性与审美鉴赏性,适合大众普及
《边城凤凰》位于湖南省西部凤凰县城,是一座万山环抱的小城,在历史上由于其处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与东部楚汉文化交汇点,形成了它独特复杂的巫傩文化特征。又由于明清以降凤凰一直是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统治的政权机构所在,史称“边城”。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古城从建筑格局到地方人物个性都打上了军族的印迹,楚人的浪漫情怀和游侠兵勇的骁勇气质相结合,成就了小城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 这是你与这座城的缘份。 在一座充满历史的古城里怀旧,还有什么样的旅行比这更有意韵?
湖湘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湖湘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古代湖湘教育既重视思想的传承,以儒家教育的探索为核心;又重视学术的创新,形成了完善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近代湖湘教育风起云涌,引人注目,致力于影响中国与世界,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湖湘文化名著读本(教育卷)》遴选的名人名篇,反映了历代集理论与实践为一身的湖湘教育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展现出的教育精神与人格魅力。
湘江,既是源远流长、滋养一方的不息活水,也是古往今来湖湘文化的精神原点。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自然的共生互动并不鲜见,而在湘江之滨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楚辞中的“临沅湘之玄渊兮”到杜甫笔下的“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从反复被描绘的《潇湘八景图》到传世古琴曲《潇湘水云》,湖湘之地人杰地灵,文明傍水而生,江水也因此留名。除此之外,湘江之滨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一方的衣食住行,也进一步造就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性格、学派传承以及方言、民俗的形成与流变。 本书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入手勾连古今,深入浅出地将一部湖湘文化史娓娓道来,湘江既是起点,也是核心。
《湘学研究》系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性集刊,拟刊布湘学研究的*高水准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年出版2辑。 《湘学研究》主要设置以下栏目:湘学专题研究;湘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湘学与当代湖南及中国;国内各地域文化学术研究;湘学讲坛;湘学文献整理研究。发稿方向和范围包括:湘学研究的基本理论;湘学与国学的关系;湘学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国内各地域文化学术研究及其与湘学的比较研究;湘学传统与湖南现代化研究;湘学与当代湖南发展研究;湘学与当代中国发展研究。 本书是《湘学研究》(2016年第2辑总第8辑),由刘建武主编。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提议、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亲自关心、支持下,于2012年6月4日揭牌成立的湘学研究机构、组织机构。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以弘扬湘学研究、推进文化强省为宗旨。通过整合省内外、国内外的研究力量开展湘学研究,从而达到宣传湖南形象、扩大湖南影响、培养一代湖南新人的目的。作为湖南省湘学研究院院刊,《湘学研究》希望成为研究湖南的新平台和宣传湖南的新名片。既有代表湘学水平的前沿学术成果,也有激励人心的湖南历史文化的知识普及。
本书着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湖湘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全面解读在外人看来颇有些神秘的湖湘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了解湖湘文化,并更进一步地探究深受湖湘文化浸润的屈原、曾国潘、*等历史伟人。同时,书中配有精彩图片,图文并茂,不仅向广大读者展示抽象的湖湘文化,更以精彩图片,给读者以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湖湘,理解充满 无穷魅力的湖湘文化。 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解读地域文化,就更容易将读者引入抽象或虚拟之中。作者一改传统的文化解读方式,将湖湘文化浸润在人物、思想、神话传说,以及美丽迷人的湖湘山水之中,赋予湖湘文化以更为丰富、直观、多彩的立体感,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湖湘文化。
根据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的推荐,省委省政府已确定“灵秀湖北”作为我省旅游形象口号,其理由有五点: 一、有典籍依据:“灵秀“是成语“钟灵毓秀”意涵的浓缩。辞海对“钟灵毓秀”的解释是“谓天地灵秀之气所聚”,正好代表了我省有山水之美和光辉文化的灵气。 二、有荆楚文化的特色:“灵”与“秀”的意解都出自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如“灵“,引自《楚辞·九歡·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及《楚辞·九歌·湘夫人》“灵之来兮如云”。又如”秀”,则引自《楚辞·大招》“容则秀雅”。楚人崇凤,火凤凰有灵性、很美丽;炎帝神农尝百草、创农耕,“秀”乃是庄稼”禾”之精华。 三、有群众基础:俗话常说荆楚大地“人杰地灵、山水秀美”。 四、响亮好听:字少意深,朗朗上,易记。 五、展现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
这是一部以文附图的白族习俗风物专著,不仅系统展示了湖南白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为湖湘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丰富了张家界的旅游文化内涵,提高了品位和层次。本书内容广泛,从地域上讲不仅包含了桑植白族聚居区,也包含了永定区、武陵源区、鼎城区、慈利县、澧县、沅陵县等省内白族散居区;从文章涉及的内容来看,不仅如实记录了白族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落籍湖南张家界市以及后来落实民族政策的历史事实,还系统介绍了白族地区的风光胜迹、风土人情、礼仪礼俗、宗教信仰、趣闻轶事等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本书不仅堪称湖南白族的百科全书,而且为浩若烟海的少数民族风情录增添了新的珍品,也填补了湖南少数民族古籍出版的一个空白。全书不仅如实记录了白族溯长江,渡洞庭,漫津澧,落籍湖南张家界市以及后来落实民族政策
湘学是一个标志着湖南地区学术传承的学术思想史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湘学仅指湖湘学;广义的湘学指湘籍学者在本土或外地的学术活动,以及非湘籍学者在湖南的学术活动,其内容除了湖湘学外,还包括濂溪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等。 湘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为湘学肇始期,出现了北宋周敦颐的“濂溪学”,是湘学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阶段为湘学奠基期,亦是湘学的个活跃期,以南宋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为代表。第三阶段为湘学蛰伏期,自元朝建立至明朝灭亡,湘学处于沉寂状态,船山继起,湘学“卷土重来”,但并未出现像南宋时期那样的学者群体,学术思想亦未在当世得以张扬。第四阶段为湘学复兴期,以邓显鹤、魏源、邹汉勋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个人才群体早宣传船山学说,并以经世致用的杰出成就震动学术界。第五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