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的大规模考古工作从1997年开始,到2007年就已基本结束,大量的考古报告或已经出版或正在出版。新的资料大大改变了我们对长江三峡库区历史的认识,需要有一批研究者对这些资料进行消化和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尽快公布于众。我们知道,长江三峡库区的地下文物抢救保护工程,抢救性的考古发掘只是这项工程的前期工作,通过发掘获取的大量考古资料如果不进行归纳、综合和比较分析,不将这些资料中蕴涵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充分挖掘出来,这项工程就完成得不完整。在参加长江三峡库区考古会战的队伍陆续离开后,研究的重任就主要落在了长江三峡库区的重庆市和湖北省的考古学家身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重庆市文物考古所合作编写的这套“三峡考古研究丛书”,就是这些单位在三峡库区田野考古工作的继续。我衷心希望他们再接
沈从文是现代中国文学的大师,他的一生很富于传奇性.人们提起沈从文,便不能不谈到湘西,去了湖南沅水边,也不可能不想起沈从文的作品,而他一生的传奇,也大都和湘西有关.在他的笔下,湘西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到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世俗人情,都是故事,都是诗歌,也都是图画。著名摄影师卓雅,以敏锐、细腻的镜头,将沈从文的湘西呈现给读者,文字里的湘西和照片中的湘西,互为衬托,又互相辉映。这个美丽的选本,让读者更加贴切地领略那浓郁乡土抒情的意境,也更同情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死和命运。
此书分为五章,分别以 神农故里 屈贾文脉 道南正脉 奕代风流 和 三湘四水 为总目,以诗化之笔,传承神话传说,描述历史风云,讲述湖南故事,评骘风流人物,描绘三湘四水,张扬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文字优美,图文并茂。 此书具有四个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是高屋建瓴,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全面审视湖南几千年的文化历程; 二是视野开阔,从神话学、帝王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舆学、文化学、考古学、诗学、美学等角度,纵览湖南人精神与文化性格赖以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与历史积淀; 三是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充分吸收文物学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展示湖南人精神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客观评述近代湖南人才的历史与现代传承; 四是文笔优美,篇幅适中,以文情取胜,雅俗共赏,清新可人,具有可读性与审美鉴赏性,适合大众普及
一座蒙受曲解的风雅之城。 这是一座在历代文人骚客的吟咏中占有重要分量的城市。 这是一座江汉朝宗、龟蛇玄武、三镇雄踞的风雅之城。 那只傲然的黄鹤仍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在兹地的百姓心中飘飘渺渺地飞翔。 背负着千古骂名的九头鸟仍引颈高鸣:“不服周”……“不服周”…… 聪明的你应该已经猜到,这座城市就是“九省通衢”的武汉。 也许,你是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每天清晨在长江大桥上跑步;也许,你只是路过武汉,从车窗里瞥见过黄鹤楼的侧影;也许,你从来没有机会感受武汉的气息,只能远远地望着,在地图上测量自己与它的距离;也许…… 但是,你对这座因水而兴,缘水而盛的城市了解多少呢? 是张之洞的督鄂新政?是天下江山楼?还是让人“秋来倍忆”的武昌鱼?抑或是威名远播的“武汉制造”?
湖湘学也称湖南学,是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的对这一时期以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为代表、讲学于湖南的理学学派学说的特称。在历史上这一派又有着“湖南一派”、“湖湘学派”等说法不同、指向一致的称呼。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七个板块:部分,节选自辛亥革命前后,近现代风云人物诸如黄兴、蔡锷、蔡元培、杨毓麟、杨度、陈独秀以及钱基博、李肖聃、谭其骧等对湖南及湖南人的评价文章。第二部分,收录近30年来研究湖湘文化的源流、发展、价值和意义的代表性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是以“湘学”作为主体研究对象的重要论文。第四部分,是有关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人物与湖湘文化的个体研究。第五部分,是有关海外人士研究湖湘文化以及国内学者研究湖湘文化在海外的文字。第六部分,是谈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湖湘文化的文字。第七部分,是有关湖
《边城凤凰》位于湖南省西部凤凰县城,是一座万山环抱的小城,在历史上由于其处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与东部楚汉文化交汇点,形成了它独特复杂的巫傩文化特征。又由于明清以降凤凰一直是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统治的政权机构所在,史称“边城”。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古城从建筑格局到地方人物个性都打上了军族的印迹,楚人的浪漫情怀和游侠兵勇的骁勇气质相结合,成就了小城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 这是你与这座城的缘份。 在一座充满历史的古城里怀旧,还有什么样的旅行比这更有意韵?
湘学概念的范围,其上限应断自周敦颐(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其下限则可确定在清末民初之际。其内容包括濂溪学、湖湘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湘学精神的现代转换与改造已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而不属于传统湘学的范围。*曾受到湘学学统的深刻影响,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传统湘学却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归属于湘学的范畴。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周敦颐之前的湘楚文化和那个时期流寓湖南地区学者的思想,是湘学的地域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朱子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朱熹早年的老师胡宪是胡安国的侄子兼弟子,因此可以说朱熹是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而从学术观点来看,朱熹对于胡宏之学的某些观点也做了批判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对这种相互关系的研究,自然
本书对湖南历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两代及两代以上相传并有相当成就和影响的家族40家立传,以期反映湖南文化世家的整体面貌。选录者不以是否见于正史经传为限,亦不论所收世家从事的学术门类同异,但均各有著作传世。世家传主一般只写到1949年,个别世家在1949年后有突出事迹人物的,也只作简要介绍。湘乡曾氏、浏阳欧阳氏、道州何氏、湘潭黎氏、新化邹氏,因单独成书,不在本书选录之例。
本书为作者第二部关于湘西的作品。作者以湘西人身份深入湘西七县市的深山村寨,追寻各县民间风景,各行民间艺人,描摹各地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内容广博,行文颇具沈从文《湘行散记》之遗风。 本书乃龙迎春倾尽三年之心力*推出的又一力作,较之她的《品读湘西》,她更加贴近湘西的土地,触摸湘西人的心灵,深入湘西的奇美风景。 深入风景的背后,展现斑斓的人文,拥抱博大的土地,追寻心灵的故乡! 沈从文之后的当代《湘行散记》,一次原生态的乡土之旅,一部珍贵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记录经典。湘西籍女作家龙迎春,带您寻找瑰丽的湘西民间世界,一起纸上歌舞,领略苗族、土家族的奇美风情!
《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是《三湘都市报》大型系列文化报道《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的结集,通过生动有趣的考古故事、丰富珍贵的考古实物,追溯湖湘远古文明的幽深场景,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湖南古代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和地位。
荆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化的版图上拥有重要位置。湖北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具有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旅游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方面深厚的文化积淀,文化名人、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数不胜数,悠远厚重的历史底蕴为湖北文化建设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独特而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 《荆楚文化丛书 胜迹系列:荆楚古城风貌》首次对荆楚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堪称湖北历史文化研究与普及的鸿篇巨著。期望全省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文化工作者,通过阅读和学习《荆楚文化丛书 胜迹系列:荆楚古城风貌》,从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奋力投身建设文化强省的伟大实践!
湖北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对湖北文化的历史和现实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了解湖北文化的发展脉络,准确把握湖北文化的发展大势,大力弘扬湖北文化的优秀传统,进一步传承湖北文化精髓,进而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既是一项十分重大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工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本书收录辞目l000余条,相关图片约200幅。类别九编,依次为:历史源流、荆风楚俗、荆楚揽胜、当代文化精品、文化机构和公益设施、文化活动、文化艺术教育、文化产业、楚天名人。本书编下分类,各编类大致按年代先后或一定逻辑顺序排列。既是一部全景式的反映湖北文化的工具书,又是一本综合性的文化省情专著,也是宣传湖北、推介湖北的新“名片”。
根据湖北省荆楚文化研究会的推荐,省委省政府已确定“灵秀湖北”作为我省旅游形象口号,其理由有五点: 一、有典籍依据:“灵秀“是成语“钟灵毓秀”意涵的浓缩。辞海对“钟灵毓秀”的解释是“谓天地灵秀之气所聚”,正好代表了我省有山水之美和光辉文化的灵气。 二、有荆楚文化的特色:“灵”与“秀”的意解都出自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楚辞》。如“灵“,引自《楚辞·九歡·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及《楚辞·九歌·湘夫人》“灵之来兮如云”。又如”秀”,则引自《楚辞·大招》“容则秀雅”。楚人崇凤,火凤凰有灵性、很美丽;炎帝神农尝百草、创农耕,“秀”乃是庄稼”禾”之精华。 三、有群众基础:俗话常说荆楚大地“人杰地灵、山水秀美”。 四、响亮好听:字少意深,朗朗上,易记。 五、展现了我
本书全方位展现了江南名城无锡的历史、文化、民俗,图文并茂,全书洋溢着强烈的艺术感和怀旧气息。全书共分为六个章节: 《花自在》围绕无锡籍著名艺术家丁雄泉展开,收录四篇采访、两篇艺术家*文章、艺术家本人年表以及画作。 《追忆》由荣获太湖文学奖的苏迅执笔,从一本名为《玉纪》的古籍中,挖掘出一名爱玉如命的落魄文人赏玩玉器、著书立说的往事。 《时光的歌声》收录了对无锡诗坛两代人的采访,包括八九十年代的“男朋友诗社”社员和目前活跃的“三月三诗会”的创始人庞培、新生代诗人城西。 《城记》收录了吴炯追忆无锡历史的文章和摄影师唐浩武记录老厂房的摄影作品。 《江南印象》摄影师孙郡将时尚身影流连于旧时江南风雅生活的空间,抒发其缠绵的江南情结。《八庙盛会甲江南》的作者华玉麟先生年逾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和研究,指出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阐述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坚持本真、整体、活态、可持续、以人为本等重要原则,强调了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人的保护、培养是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香火的根本所在。同时,还针对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存在过度开发、急功近利等问题,提出了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和利用的基本模式和对策。
湖湘石雕及其工艺之源远流长,可以从近代考古所得的史前时期磨制石器和商周青铜器的雕琢中得到某些信息,以后,它在中华文明的映射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存世的湖湘石雕实物中不乏汉唐遗迹,而且至迟在赵宋时期,湖湘石雕艺人已经在湖湘之外的地区活动。重庆大足石刻题记中直接涉及湖湘古代石雕艺人早的,是石篆山七号龛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题记,题日“岳阳文惟简镌男居安居用居礼岁次壬戌八月三日记”。明清以来,湖湘石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现存湖湘古代石雕遗迹中,绝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石雕艺人的佳作。
本书着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湖湘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全面解读在外人看来颇有些神秘的湖湘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了解湖湘文化,并更进一步地探究深受湖湘文化浸润的屈原、曾国潘、*等历史伟人。同时,书中配有精彩图片,图文并茂,不仅向广大读者展示抽象的湖湘文化,更以精彩图片,给读者以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湖湘,理解充满 无穷魅力的湖湘文化。 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解读地域文化,就更容易将读者引入抽象或虚拟之中。作者一改传统的文化解读方式,将湖湘文化浸润在人物、思想、神话传说,以及美丽迷人的湖湘山水之中,赋予湖湘文化以更为丰富、直观、多彩的立体感,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湖湘文化。
《徽州五千村》系列丛书,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其范围包括黄山市的屯溪区、微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以及原属古徽州的绩溪县和婺源县,还有受徽州文化影响很大的旌德县。 《徽州五千村》的编纂是一项大型文化抢救工程,其涉及范围之广,层次之多,学科之博,为徽州有史以来规模之。 《徽州五千村》精选了徽州数千村落中极具代表性的550多个村落,抓住其辉煌的历史瞬间,自唐宋到明清,或记人,或叙事,或反映建筑特色,或记录民俗风情,以村落文化的个性魅力展示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 全书200余万字,1800余张照片,共12册。
湘学是一个标志着湖南地区学术传承的学术思想史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湘学仅指湖湘学;广义的湘学指湘籍学者在本土或外地的学术活动,以及非湘籍学者在湖南的学术活动,其内容除了湖湘学外,还包括濂溪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等。 湘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为湘学肇始期,出现了北宋周敦颐的“濂溪学”,是湘学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阶段为湘学奠基期,亦是湘学的个活跃期,以南宋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为代表。第三阶段为湘学蛰伏期,自元朝建立至明朝灭亡,湘学处于沉寂状态,船山继起,湘学“卷土重来”,但并未出现像南宋时期那样的学者群体,学术思想亦未在当世得以张扬。第四阶段为湘学复兴期,以邓显鹤、魏源、邹汉勋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个人才群体早宣传船山学说,并以经世致用的杰出成就震动学术界。第五阶
南岳摩崖石刻、永州碑刻(包括浯溪碑林),构成了湖南碑刻主体板块。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首府长沙(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的《麓山寺碑》、宋代何致摹刻的《岣嵝碑》等),山势奇丽、万木葱郁的湘南郴州(有秦观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史称“二绝碑”的《踏莎行·郴州旅台》摩崖等),湘北重镇、风光秀丽的常德(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李群玉等的《桃源洞》诗碑),山势峻峭、景致如画的湘两(有《复溪州铜柱记》铜柱铭刻等)和险峰奇岩、碧水青山的张家界(有清代龙起涛《桑植凿茅岩记》碑等)等,都是历代名碑名刻集聚之地,为记载湖南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镌刻了宏伟的篇章。 《湖湘碑刻》一书,意在汇集上述碑刻的精华,弘扬兼容大气的湖湘文化,彰显独特诡异的湘楚艺术,揭示深厚的湖南历史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