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第二部关于湘西的作品。作者以湘西人身份深入湘西七县市的深山村寨,追寻各县民间风景,各行民间艺人,描摹各地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内容广博,行文颇具沈从文《湘行散记》之遗风。 本书乃龙迎春倾尽三年之心力*推出的又一力作,较之她的《品读湘西》,她更加贴近湘西的土地,触摸湘西人的心灵,深入湘西的奇美风景。 深入风景的背后,展现斑斓的人文,拥抱博大的土地,追寻心灵的故乡! 沈从文之后的当代《湘行散记》,一次原生态的乡土之旅,一部珍贵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记录经典。湘西籍女作家龙迎春,带您寻找瑰丽的湘西民间世界,一起纸上歌舞,领略苗族、土家族的奇美风情!
《徽州五千村》系列丛书,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其范围包括黄山市的屯溪区、微州区、黄山区、歙县、黟县、休宁县和祁门县,以及原属古徽州的绩溪县和婺源县,还有受徽州文化影响很大的旌德县。 《徽州五千村》的编纂是一项大型文化抢救工程,其涉及范围之广,层次之多,学科之博,为徽州有史以来规模之。 《徽州五千村》精选了徽州数千村落中极具代表性的550多个村落,抓住其辉煌的历史瞬间,自唐宋到明清,或记人,或叙事,或反映建筑特色,或记录民俗风情,以村落文化的个性魅力展示徽州文化的丰富内涵。 全书200余万字,1800余张照片,共12册。
由张松辉、张伟伟编著的《湖湘文化名著读本(道教卷)》从数十种古代典籍中,选取*代表性的有关湖南道教的史料,并加以注释与解析。从形式上看,这些史料涉及史传、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从内容上看,这些史料上及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下至近代文人有关道教的诗文。阅读本书,基本可以把握湖南道教发展的基本线索及重大事件。
历史地看,道州何氏文化世家各方面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三种因素的助推和促进:一是特定时代的机缘耦合,二是地域文化的濡染涵养,三是家族文化的传承影响。反过来,这些成就又弘扬和丰富了地域文化,成为培育新的文化人才、文化成果的有益养分和健康基因。 本书内容涉及一个家族数代众多成员,作者在叙述方法上按时间顺序展开。对于每一成员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治行为、书法活动和诗歌(绘画)创作,再穿插交替安排,力求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忠实于历史的原貌。
湖湘民间绘画是湖湘劳动人民从自己生活的直接需要出发。基于审美、情感、信仰、社交等需要进行的创作。 湖湘民间绘画以及它们同类原先拥有者的拥有要素主要是文化命运和智慧,那么,今人对它的拥有理由应该说主要是文化责任和知识。在今世民俗艺术品流走、易主的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人等都必须拥有一种农耕时代也许并不重要的资源,那便是信息,比如艺术品品评与历史考证的文化信息、时间地域差价与市场增值的商业信息、作品来源与去处的人源信息等等。这所谓的信息,其实就是知识。应该可以说,在湖湘民间绘画正常流通环节和仍然在民俗中爱惜、珍藏、使用着美好旧物的每一个人,实际上都有意无意地体现了他们富于审美情感、重视民族历史、珍惜民俗文物、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在他们各自的位置上,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边城凤凰》位于湖南省西部凤凰县城,是一座万山环抱的小城,在历史上由于其处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与东部楚汉文化交汇点,形成了它独特复杂的巫傩文化特征。又由于明清以降凤凰一直是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统治的政权机构所在,史称“边城”。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古城从建筑格局到地方人物个性都打上了军族的印迹,楚人的浪漫情怀和游侠兵勇的骁勇气质相结合,成就了小城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 这是你与这座城的缘份。 在一座充满历史的古城里怀旧,还有什么样的旅行比这更有意韵?
湘学概念的范围,其上限应断自周敦颐(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其下限则可确定在清末民初之际。其内容包括濂溪学、湖湘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湘学精神的现代转换与改造已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而不属于传统湘学的范围。*曾受到湘学学统的深刻影响,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传统湘学却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归属于湘学的范畴。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周敦颐之前的湘楚文化和那个时期流寓湖南地区学者的思想,是湘学的地域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朱子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朱熹早年的老师胡宪是胡安国的侄子兼弟子,因此可以说朱熹是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而从学术观点来看,朱熹对于胡宏之学的某些观点也做了批判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对这种相互关系的研究,自然
本书对湖南历代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两代及两代以上相传并有相当成就和影响的家族40家立传,以期反映湖南文化世家的整体面貌。选录者不以是否见于正史经传为限,亦不论所收世家从事的学术门类同异,但均各有著作传世。世家传主一般只写到1949年,个别世家在1949年后有突出事迹人物的,也只作简要介绍。湘乡曾氏、浏阳欧阳氏、道州何氏、湘潭黎氏、新化邹氏,因单独成书,不在本书选录之例。
湘学是一个标志着湖南地区学术传承的学术思想史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湘学仅指湖湘学;广义的湘学指湘籍学者在本土或外地的学术活动,以及非湘籍学者在湖南的学术活动,其内容除了湖湘学外,还包括濂溪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等。 湘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为湘学肇始期,出现了北宋周敦颐的“濂溪学”,是湘学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阶段为湘学奠基期,亦是湘学的个活跃期,以南宋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为代表。第三阶段为湘学蛰伏期,自元朝建立至明朝灭亡,湘学处于沉寂状态,船山继起,湘学“卷土重来”,但并未出现像南宋时期那样的学者群体,学术思想亦未在当世得以张扬。第四阶段为湘学复兴期,以邓显鹤、魏源、邹汉勋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个人才群体早宣传船山学说,并以经世致用的杰出成就震动学术界。第五阶
本书着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湖湘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全面解读在外人看来颇有些神秘的湖湘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了解湖湘文化,并更进一步地探究深受湖湘文化浸润的屈原、曾国潘、*等历史伟人。同时,书中配有精彩图片,图文并茂,不仅向广大读者展示抽象的湖湘文化,更以精彩图片,给读者以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湖湘,理解充满 无穷魅力的湖湘文化。 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解读地域文化,就更容易将读者引入抽象或虚拟之中。作者一改传统的文化解读方式,将湖湘文化浸润在人物、思想、神话传说,以及美丽迷人的湖湘山水之中,赋予湖湘文化以更为丰富、直观、多彩的立体感,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湖湘文化。
湖湘学也称湖南学,是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的对这一时期以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为代表、讲学于湖南的理学学派学说的特称。在历史上这一派又有着“湖南一派”、“湖湘学派”等说法不同、指向一致的称呼。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七个板块:部分,节选自辛亥革命前后,近现代风云人物诸如黄兴、蔡锷、蔡元培、杨毓麟、杨度、陈独秀以及钱基博、李肖聃、谭其骧等对湖南及湖南人的评价文章。第二部分,收录近30年来研究湖湘文化的源流、发展、价值和意义的代表性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是以“湘学”作为主体研究对象的重要论文。第四部分,是有关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人物与湖湘文化的个体研究。第五部分,是有关海外人士研究湖湘文化以及国内学者研究湖湘文化在海外的文字。第六部分,是谈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湖湘文化的文字。第七部分,是有关湖
位于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自然风光旖旎,环境幽稚,人文积淀厚重。在历史上,程颢、程颐、范仲淹、杨时等诸多名师硕儒讲学于此;司马光不仅讲学嵩阳书院,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第9~21卷还在此编纂而成,留下千古佳话。嵩阳书院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海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宫嵩涛编著的《嵩阳书院/中国书院文化丛书》从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建筑、碑刻、诗赋、历史名人等方面对嵩阳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使广大旅游者和书院文化爱好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因为花炮具有传统工艺品的文化特质,所以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在新的历史时期,这一古老的产业与时俱进,仍然具有强大的活力和广阔的前景。我们要看到,湖南花炮产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走过了一条风风雨雨、时兴时衰的漫长道路。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进行总结,使其继承传统,发扬光大。我们还要看到,花炮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它毕竟是火药制品,在生产、运输、销售和燃放过程中如有不慎,不按安全规程办事,可能引发一些事故,其残留物也可能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这就需要实事求是地、一分为二地加以分析,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现在,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已经在全世界各族人民心中凝成了共有文化情结的花炮,成为世界人民文化消费的重要内容。随着祖国的发展强盛,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经
民间艺术的奇葩——徽州三雕,承载了徽州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作为徽商文化的产物,它见证了徽州商帮曾经的繁荣,同时又因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气息而具独立存在的意义。此研究的目的并非大肆歌颂古人高不可攀的智慧,而是极尽愚力,以客观记录的形式,通过分别走访徽州三雕不同风格的传承人,真实记录木雕、石雕、砖雕的制作过程以及传承人的作品,并加以归纳整理,从而展现徽州三雕的风貌以及它所体现的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思维。 本书《徽州三雕》致力于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以大量的考察图片资料,从历史、民俗、传承、艺术、工艺等方面对徽州三雕进行实地考察和梳理,展现了历史,记录了现状,从理论的高度表达了传承与演进的过程,以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本书由皮志伟和贾巧燕编著。
《行走湖湘》是作家叶梦游历湖南的散文集,由岳麓书社出版。行走湖湘是以湖南4条著名的江河为经线,分为“潇湘之旅”、“沅澧寻梦”和 “资水漂流”3个分辑。“资水漂流”系列散文是从流域文化的角度出发,“潇湘之旅”则偏重艺术审美,“沅澧寻梦”是采取与山水直接对话 的形式。这本散文集突破了一般游记的局限。《行走湖湘》既是一本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美文集,又是一本湖南旅游的艺术与文化的导游读本。 湖南有湘、资、沅、澧四大江河,四水皆入洞庭,而后经长江入海。无论行走在湖南的哪个角落,几乎都属于这四条江的流域,或者是四大水系之中。于是作者把这本书行走湖湘的书编成与四条江河名称相关的分辑。本作者把行走湖南以游记形式表现出来,这本书是一个湖南人眼睛里的湖湘山水连载,也是一个生命个体对湖南山水风物
《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是《三湘都市报》大型系列文化报道《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的结集,通过生动有趣的考古故事、丰富珍贵的考古实物,追溯湖湘远古文明的幽深场景,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湖南古代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和地位。
湖湘石雕及其工艺之源远流长,可以从近代考古所得的史前时期磨制石器和商周青铜器的雕琢中得到某些信息,以后,它在中华文明的映射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目前存世的湖湘石雕实物中不乏汉唐遗迹,而且至迟在赵宋时期,湖湘石雕艺人已经在湖湘之外的地区活动。重庆大足石刻题记中直接涉及湖湘古代石雕艺人早的,是石篆山七号龛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的题记,题日“岳阳文惟简镌男居安居用居礼岁次壬戌八月三日记”。明清以来,湖湘石雕进入高速发展时期,现存湖湘古代石雕遗迹中,绝大部分都是这一时期石雕艺人的佳作。
南岳摩崖石刻、永州碑刻(包括浯溪碑林),构成了湖南碑刻主体板块。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首府长沙(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的《麓山寺碑》、宋代何致摹刻的《岣嵝碑》等),山势奇丽、万木葱郁的湘南郴州(有秦观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史称“二绝碑”的《踏莎行·郴州旅台》摩崖等),湘北重镇、风光秀丽的常德(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李群玉等的《桃源洞》诗碑),山势峻峭、景致如画的湘两(有《复溪州铜柱记》铜柱铭刻等)和险峰奇岩、碧水青山的张家界(有清代龙起涛《桑植凿茅岩记》碑等)等,都是历代名碑名刻集聚之地,为记载湖南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镌刻了宏伟的篇章。 《湖湘碑刻》一书,意在汇集上述碑刻的精华,弘扬兼容大气的湖湘文化,彰显独特诡异的湘楚艺术,揭示深厚的湖南历史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