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是民国人写湖北的游记专辑,旨在凸显民国人的旅游意识和旅游趣味。本书是用来游记展示民国时期湖北的历史文化和民生状况,能够帮助读者通过触摸民国时期湖北的历史细节而感知其历史风貌。同时,通过本书亦可了解民国时期湖北的旅游线路、景区风物等信息,对于今天的旅游建设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是 民国分省游记 中又一本反映长江流域旅游民俗、社会生活的专书,可以延续此前的阅读,并进一步拓展读者对民国时期湖北历史文化的认知。
湖北历年来出土的文物,除省博物馆大量收藏外,其余分别收藏在各市、县博物馆内,成为各馆举办陈列展览的中心内容。 此外,湖北许多博物馆内还收藏有大量的书画、瓷器等传世珍品,如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鎏金玄武、明代针灸铜人像等颇具代表性。 《荆楚百件馆藏瑰宝》选录了湖北历年来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和部分传世精品,以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为作者第二部关于湘西的作品。作者以湘西人身份深入湘西七县市的深山村寨,追寻各县民间风景,各行民间艺人,描摹各地风土人情,娓娓道来,内容广博,行文颇具沈从文《湘行散记》之遗风。 本书乃龙迎春倾尽三年之心力*推出的又一力作,较之她的《品读湘西》,她更加贴近湘西的土地,触摸湘西人的心灵,深入湘西的奇美风景。 深入风景的背后,展现斑斓的人文,拥抱博大的土地,追寻心灵的故乡! 沈从文之后的当代《湘行散记》,一次原生态的乡土之旅,一部珍贵的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的记录经典。湘西籍女作家龙迎春,带您寻找瑰丽的湘西民间世界,一起纸上歌舞,领略苗族、土家族的奇美风情!
湖湘学也称湖南学,是南宋时期朱熹提出的对这一时期以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为代表、讲学于湖南的理学学派学说的特称。在历史上这一派又有着“湖南一派”、“湖湘学派”等说法不同、指向一致的称呼。 本书的内容,大致分为七个板块:部分,节选自辛亥革命前后,近现代风云人物诸如黄兴、蔡锷、蔡元培、杨毓麟、杨度、陈独秀以及钱基博、李肖聃、谭其骧等对湖南及湖南人的评价文章。第二部分,收录近30年来研究湖湘文化的源流、发展、价值和意义的代表性文章。第三部分,主要是以“湘学”作为主体研究对象的重要论文。第四部分,是有关不同历史时期代表人物与湖湘文化的个体研究。第五部分,是有关海外人士研究湖湘文化以及国内学者研究湖湘文化在海外的文字。第六部分,是谈如何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湖湘文化的文字。第七部分,是有关湖
为了揭示湖湘哲学的内在思路,理解每个湖湘哲学家的实际地位,李清良编著的《湖湘文化名著读本(哲学卷)》对所选篇目的评析比较详细,几乎占了全书篇幅的一半。一种哲学思想,如果不细察其来龙去脉而只看其结论,就很难准确把握其真实内涵;一个哲学家,如果不辨析其具体贡献而只简单罗列其观点,便无法理解其实际地位。当然,对于具体分析没有兴趣的读者,也可跳过这些文字,只看那些总体评述。本书只能节选*代表性的十几位人物的部分作品,不少有思想贡献的人物和文字未能选入。至于现代革命领袖的哲学著作,既不完全属于湖湘哲学范畴,也早已有了更好的选注读本,其思想更为大家所耳熟能详,自湖湘哲学范畴,也早已有了更好的选注读本,其思想更为大家所耳熟能详,自然不必再在这本小书中出现了。
《边城凤凰》位于湖南省西部凤凰县城,是一座万山环抱的小城,在历史上由于其处在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区域与东部楚汉文化交汇点,形成了它独特复杂的巫傩文化特征。又由于明清以降凤凰一直是封建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实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统治的政权机构所在,史称“边城”。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古城从建筑格局到地方人物个性都打上了军族的印迹,楚人的浪漫情怀和游侠兵勇的骁勇气质相结合,成就了小城历史上层出不穷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 这是你与这座城的缘份。 在一座充满历史的古城里怀旧,还有什么样的旅行比这更有意韵?
民间艺术的奇葩——徽州三雕,承载了徽州劳动人民的心血与智慧,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高度结合。作为徽商文化的产物,它见证了徽州商帮曾经的繁荣,同时又因其蕴含的地域文化气息而具独立存在的意义。此研究的目的并非大肆歌颂古人高不可攀的智慧,而是极尽愚力,以客观记录的形式,通过分别走访徽州三雕不同风格的传承人,真实记录木雕、石雕、砖雕的制作过程以及传承人的作品,并加以归纳整理,从而展现徽州三雕的风貌以及它所体现的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创作思维。 本书《徽州三雕》致力于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以大量的考察图片资料,从历史、民俗、传承、艺术、工艺等方面对徽州三雕进行实地考察和梳理,展现了历史,记录了现状,从理论的高度表达了传承与演进的过程,以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和发展。 本书由皮志伟和贾巧燕编著。
湘学概念的范围,其上限应断自周敦颐(详见本书第二章第三节),其下限则可确定在清末民初之际。其内容包括濂溪学、湖湘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湘学精神的现代转换与改造已具有新的时代内涵而不属于传统湘学的范围。*曾受到湘学学统的深刻影响,但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传统湘学却有本质的区别,不能归属于湘学的范畴。从学术史研究的角度来说,周敦颐之前的湘楚文化和那个时期流寓湖南地区学者的思想,是湘学的地域文化基础和思想渊源,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朱子学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湖湘学(朱熹早年的老师胡宪是胡安国的侄子兼弟子,因此可以说朱熹是胡安国的再传弟子;而从学术观点来看,朱熹对于胡宏之学的某些观点也做了批判的继承),另一方面又对湖湘学派的发展产生过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对这种相互关系的研究,自然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特别是近代以来,一批又一批三湘英杰,以其文韬武略,叱咤风云,谱写了辉煌灿烂的历史篇章,使湖湘文化更为绚丽多彩,影响深远。为弘扬湖湘文化、砥砺湖湘后人,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编纂出版《湖湘文库》大型丛书。 《湖湘文库》编辑出版以“整理、传承、研究、创新”为基本方针,分甲、乙两编,其内容涵盖古今,编纂工作繁难复杂,兹将有关事宜略述如次: 一、甲编为湖湘文献,系前人著述。主要为湘籍人士著作和湖南地区的出土文献,同时酌收历代寓湘人物在湘作品,以及晚清至民国时期的部分报刊。 二、乙编为湖湘研究,系今人撰编。包括研究、介绍湖湘人物、历史、风物的学术著作和资料汇编等。 三、乙编中的通史、专题史,下限断至1999年。
由张松辉、张伟伟编著的《湖湘文化名著读本(道教卷)》从数十种古代典籍中,选取*代表性的有关湖南道教的史料,并加以注释与解析。从形式上看,这些史料涉及史传、散文、诗歌、小说等不同体裁;从内容上看,这些史料上及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下至近代文人有关道教的诗文。阅读本书,基本可以把握湖南道教发展的基本线索及重大事件。
此书分为五章,分别以 神农故里 屈贾文脉 道南正脉 奕代风流 和 三湘四水 为总目,以诗化之笔,传承神话传说,描述历史风云,讲述湖南故事,评骘风流人物,描绘三湘四水,张扬湖南人的精神气质,文字优美,图文并茂。 此书具有四个鲜明的文化特征: 一是高屋建瓴,站在中华文明发展史的高度,全面审视湖南几千年的文化历程; 二是视野开阔,从神话学、帝王学、历史学、民俗学、方舆学、文化学、考古学、诗学、美学等角度,纵览湖南人精神与文化性格赖以形成的地域文化基因与历史积淀; 三是立足现实,尊重历史,充分吸收文物学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展示湖南人精神的历史事件、风云人物,客观评述近代湖南人才的历史与现代传承; 四是文笔优美,篇幅适中,以文情取胜,雅俗共赏,清新可人,具有可读性与审美鉴赏性,适合大众普及
南岳摩崖石刻、永州碑刻(包括浯溪碑林),构成了湖南碑刻主体板块。除此之外,还有历史文化名城、湖南首府长沙(有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撰文并书、江夏黄仙鹤勒石的《麓山寺碑》、宋代何致摹刻的《岣嵝碑》等),山势奇丽、万木葱郁的湘南郴州(有秦观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史称“二绝碑”的《踏莎行·郴州旅台》摩崖等),湘北重镇、风光秀丽的常德(有唐代著名诗人杜牧、李群玉等的《桃源洞》诗碑),山势峻峭、景致如画的湘两(有《复溪州铜柱记》铜柱铭刻等)和险峰奇岩、碧水青山的张家界(有清代龙起涛《桑植凿茅岩记》碑等)等,都是历代名碑名刻集聚之地,为记载湖南乃至中国的历史文化,镌刻了宏伟的篇章。 《湖湘碑刻》一书,意在汇集上述碑刻的精华,弘扬兼容大气的湖湘文化,彰显独特诡异的湘楚艺术,揭示深厚的湖南历史文化积淀。
本书着叟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湖湘文化发展、演变的历史,全面解读在外人看来颇有些神秘的湖湘文化形成、发展、兴盛的历史,有助于读者了解湖湘文化,并更进一步地探究深受湖湘文化浸润的屈原、曾国潘、*等历史伟人。同时,书中配有精彩图片,图文并茂,不仅向广大读者展示抽象的湖湘文化,更以精彩图片,给读者以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湖湘,理解充满 无穷魅力的湖湘文化。 文化,本来就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解读地域文化,就更容易将读者引入抽象或虚拟之中。作者一改传统的文化解读方式,将湖湘文化浸润在人物、思想、神话传说,以及美丽迷人的湖湘山水之中,赋予湖湘文化以更为丰富、直观、多彩的立体感,使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湖湘文化。
《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是《三湘都市报》大型系列文化报道《老祖宗的那些事:湖湘文明溯源之旅》的结集,通过生动有趣的考古故事、丰富珍贵的考古实物,追溯湖湘远古文明的幽深场景,帮助人们重新认识湖南古代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独特作用和地位。
什么是荆楚文化?荆,是指牡荆,楚是指灌木。古代用荆楚一词,意为荒芜之地。所以先秦时把荆楚一带的文化视为蛮夷文化。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域概念。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长的古国之一,历时八百余年。荆楚文化的时间,前从远古,后至现代,历史悠久。我们在研究荆楚文化时,要把握楚文化是重点、是源头。 据太史公司马迁考证,“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楚人系华夏族的一支,夏商之际,中原地区斗争激烈,楚祝融部的一支被迫南徙,开始在今河南浙川、丹水地区,后推进到今汉水流域荆山一带,和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始有荆蛮之称。周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绎于楚蛮,才有见于正史“楚”的正式国号和族名。从夏初到战国中期,中原人移居荆楚,带来了中原文化,又和当地居民相结合,从而形成了具有
古文字研究、鄂君启节“鄂”地辨析、河南新出夫人孀鼎铭文记载岁星太岁纪年考、几店楚简历法考、新蔡葛陵楚简社稷祭祷文书初探、楚“鄂科”、“鄂县”综考、试说楚文字中恭字的异体、丁家咀战图楚慕出土竹简、先秦鸟虫书在汉代装饰中的演变与应用、历史、文化研究等内容。
本书以沈从文创作的文学作品边城为主,书中插入多幅描写湘西的人文、景色、风俗的图画和文学作品有相关联的连环画。让读者在增加文学作品知识的同时,又能欣赏到湘西的优美风景与人文知识,非常适合读者阅读。
湘学是一个标志着湖南地区学术传承的学术思想史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湘学仅指湖湘学;广义的湘学指湘籍学者在本土或外地的学术活动,以及非湘籍学者在湖南的学术活动,其内容除了湖湘学外,还包括濂溪学、船山学以及近代湘学等。 湘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为湘学肇始期,出现了北宋周敦颐的“濂溪学”,是湘学的重要思想渊源。第二阶段为湘学奠基期,亦是湘学的个活跃期,以南宋胡安国、胡宏、张栻等为代表。第三阶段为湘学蛰伏期,自元朝建立至明朝灭亡,湘学处于沉寂状态,船山继起,湘学“卷土重来”,但并未出现像南宋时期那样的学者群体,学术思想亦未在当世得以张扬。第四阶段为湘学复兴期,以邓显鹤、魏源、邹汉勋等为代表的中国近代个人才群体早宣传船山学说,并以经世致用的杰出成就震动学术界。第五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