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稿中的文章涉猎广泛,研究极富深度与前瞻性,尤其对江南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涵盖民俗、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各类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也愈加丰富。还特意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手记及作品,目的在于为其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 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文化哲学视野,为重振手工、复兴手工文化等文化提出一系列理论思考。该书阐述了当代人文背景下手工劳动的人文性质和美学意义,从工具 在手 的无间性和工力 在身 的不逆性探讨手工劳动融艺术和审美于一体的人文特性。重提手工劳动的当代意义,不但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图说浙江》利用左图右说的创新表达方式,通过文化浙江、活力浙江和生态浙江三大模块全方位展现浙江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历史文化、自然本底与经济社会。世界稻作之源的河姆渡文化、世界丝绸之源的钱山漾文化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良渚文明等,表明浙江地方文化具有全球意义。一定程度上,浙江是中国的缩影。进入当代,浙江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且竹林密布,中亚热带特色鲜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富有灵性和诗意。浙江已不再局限于安居,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诗意栖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样本和示范。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该书在红色旅游与其它旅游产品的结合上有所创新。它把红与“绿” (自然山水)、红与“古” (人文历史)、红与“蓝” (海洋文化)、红与“土” (民俗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融知识性、史料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该书还把与旅游相关知识和信息,如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名优特产、特色小吃、旅游资汛等也作了介绍。这不仅让旅游爱好者对浙江有了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也为他们愉快、安全旅行提供了方便。我觉得,在红色旅游景点的宣传,就需要在结合上做文章。只有这样,红色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让广大旅游者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陶冶革命情操的同时,尽情欣赏到浙江旖旎的自然风光,品味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参与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屏南,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脉中段,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县政府所在地古峰镇,距宁德市105公里,离省会福州市173公里。全县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7条主要溪流和180多条支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屏南从古田分出设县,县治所在地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雍正皇帝赐县名为“屏南”。分别与古田、蕉城、周宁、政和、建瓯接壤。 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景观奇特。有*风景名胜区——举世无双的浅水广场白水洋、人间仙境鸳鸯溪,生态完好的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成片*林和戏曲活化石四平戏、古廊桥、古民居、古寺庙等自然文化遗产。 2006年以来,屏南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广利桥等9个项目被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平戏、平
本书从文献考述、文本细读与文化阐释诸方面入手,就“江南文学与艺术”、“江南历史与社会”、“江南学术与文献”、“江南文化特性”等主题进行了研究,有把握学术视野的理论性文字,也有探研精微的个案分析,反映出当下研究的种种趋势,是认识江南文化的通俗读本,也是学术专业人士拓展与深化江南文化研究的参考书。
本书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对海宁智标塔残存塔基及地宫进行科学发掘的考古报告,系统地介绍了智标塔及其塔院的历史沿革、结构布局,并详细介绍了地宫中出土的一批精美绝伦的铜器、玉器、水晶器及琉璃器等器物。 本书可供从事历史、考古、文物研究的专家学者,大专院校的师生及佛教考古的爱好者参考阅读。
《江南印记》是 江南文化丛书 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著名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江南陶瓷》本书为配合2020年上海博物馆 江南文化展 所出的配套图书。以历史为纲,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呈现了江南陶瓷的发展脉络。陶瓷制品从实用器
本画册分上下两卷,上卷“辛亥革命前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下卷为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全书大致分为十章,以1099幅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大致反映了古城苏州近百年的历史,编排得当,後附“索引”,便於检索,装帧精美。
《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慈溪卷》是相关成果的集中体现和精萃提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源头和地域分布现状分析,慈溪呈现出南北不同、东西各异的面貌和风格。以民间艺术为例,南部地区流行的“高抬阁”、“上林青瓷瓯乐”、“三北古乐”等,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和内容深邃等特点,而北部地区广受欢迎的“姚北滩簧”、“十八吊”、“狮子舞”、“踏高跷”等,则更多地反映出古时移民刚毅、强悍、不畏艰险和敢作敢当的精神风貌。从地域构成和人口现象方面分析,慈溪的文化源头具有原生性与移植性共存的特点。自宋代以来,尤其是大古塘建成以后,滩涂淤涨所形成的大片土地,成为各方移民的安家之地,他们所携带的生活习俗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借鉴转化、和融共生,使慈溪的地域文化(如传统习惯、地方方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