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及其保护机制》在梳理 价值导向的遗产保护 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 传统村落遗产价值评价 和 遗产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 的理论框架,为传统村落保护提供了理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证研究皖南传统村落的遗产价值和保护机制,并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皖南传统村落保护。
《沿着韭溪到宋代 江南人文手记》以嘉兴韭溪江南文化为主要内容,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严谨的考证、炽热的情怀,沿着这条古老的韭溪,寻找江南之古韵,感怀旧踪之余味。使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感受江南文化之内涵,展现嘉兴城风华之姿、历史沿袭。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古典园林(读城行走苏州)》主要介绍了苏州园林中 典范性的几座园林情况,以展示苏州园林的内涵,表现苏州园林的气质。章节体例上分为四大部分:园林卷子、园林春秋、归隐生涯、造园手笔。本书是作者多年积淀后的园林新作,仍然选用散文笔法,但体例 加完善,考据 加详实,全书图文结合,精美的园林图片配以了详细的图注,辅助介绍园林建筑之美,适合大众阅读。
走读绍兴,你会收获很多,这收获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文化的,也有生活的。府山、东山、会稽山、鉴湖、白马湖,这里有凝重的历史;东湖、剡溪、沃洲湖、天姥山、穿岩十九峰,这里有浪漫的烟波。这里有鲁迅故里、蔡元培故居、秋瑾故居、徐锡麟故居、马寅初故居,辛亥留遗踪,豪杰铸英魂;这里有青藤书屋、杨维桢故居、王冕故居、王阳明故居、西施故里,翰墨垂青史,红妆动国容;这里有大禹陵、舜王庙、曹娥庙、宋六陵、祝家庄,千年风云过眼前,万里神通接幽思;这里有兰亭、沈园、金庭观、柯岩、广陵村,闲庭信步品文化,景色独好藏历史。
本书讲述了作为阳明心学的一支,泰州学派弟子遍及天下,声名远播海内外,学术影响绵延数百年不绝。学派的文化精神深深浸润着泰州,塑就着城市的文化品格,也为今天的医药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从大量关于扬州的佳作中精选六十六篇,分历史变迁、往昔风光、文化沉思、胜境考迹四大部分,并以写作的年代先后为序,暗示扬州的兴衰更替、历史发展。通观全书,既能使人感爱到扬州在历史舞台上的悲欢荣悴,风云变幻,又能让人看到扬州兴盛的文化,秀丽的景色,富饶的物产,繁荣的经济,以及当代扬州呈现出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为了帮助读者更深人地体会文中的意境,书中对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作了简要介绍。注释除一般语词、典故外,尤注重于扬州名胜古迹、名人轶事、园林景观等方面的介绍。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参考了顾一平、祝竹编撰的《扬州游记散文选》,王伟康、周欣主编的《歌吹月亮城——历代扬州诗文鉴赏》等近百种图书资料。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中,扬州是一个文化个性十分鲜明的城市。如果说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有诸多闪光点的话,那么,扬州正是这样的闪光点之一。扬州文化以其鲜明的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扬州地处南北走向的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之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扬州作为交通枢纽与商贸重镇,擅舟揖之便,得人文之胜;这里风光明媚,物产富饶,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这表现在独树一帜的园林胜迹。琳琅满目的工艺珍品、脸炙人口的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服饰民居等丰富多彩的物化形态上,表现在千姿百态的扬州戏曲、博大精深的扬州学派、蜚声中外的扬州画派等门类齐全的人文形态上,更表现在其文化创造的活跃、文化氛围的浓厚与文化心理的成熟上,等等。 扬州作为一个文化重镇,辐
徐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6000余年。本卷主要论述了徐州两汉文化形成的多元性来源、形成过程,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及和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阐述了两汉文化对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越地民俗是越文化显示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越地历史传承的载体之一。秦汉以降,越地独立的文化系统无论从内涵还是表象都丧失几近,仅作为特定地域的文化而显示出自己的特色。其个性即存在于民间,存在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一种民俗文化,以“节庆、饮食、婚丧嫁娶、方言、宗教和民间信仰”等形式为每一个地域之“民”所习得、继承和拥有。 越地民俗的产生与越人社会的形成密切相关,是越人在宁绍平原这片土地上为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生活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变化的文化内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旧石器和新石器交替的时代,从考古发现看,小黄山遗址已经形成了一定形式的聚居习俗和丧葬习俗,河姆渡时期以原始宗教为主要内容的民间习俗已经颇为发达,卷转虫海进毁灭了河姆渡的文明和习俗,但海退以后,宁绍平原重新回到了
浙江山河壮美、钟灵毓秀,对于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其功至伟,在改革开放中也因富有创新、形成浙江模式和浙江精神而饮誉全国。当前教学改革中提倡学科交叉和渗透,高校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主渠道、主阵地”地位的同时,应拓展人文社会科学类的选修课,以丰富课程体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设“浙江社会和文化”课程,对于青年学生了解浙江历史发展和社会现状、培养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浓郁的乡土情结,对于今后立足省情搞好各项工作是很有必要裨益的,而且,乡土教育在形式上更具直观性和亲切感,所以该课堪与政治理论课相得益彰、交相辉映。
扬州是一座依水而建的城市,境内水道纵横,润泽城民。早在清代,清代学者刘文淇就著书《扬州水道记》,是一部考证叙述扬州境内运河水道变迁沿革的重要历史地理著作。如今,扬州学者赵昌智、赵阳等对该书进行了点校,广陵书社再版即将问世。 清代学者刘文淇是一名经学专家,同时也精于校勘。他所著的《扬州水道记》,叙述了邗沟即扬州至淮安运河水道的变迁及沿革,旁征博引,追根寻源,正讹纠谬,十分精核;记录了围绕水道治理朝廷与地方、水利与漕运的意见、纷争与协调,有理有据,条分缕析;同时还反映了沿途城镇的变更和风光民俗,材料丰富,文字生动,间引诗文,涉笔成趣。其学术价值、文献价值都极高,所以一问世便受到好评。
吴歌,中国江南地区水乡人家、巷里阡陌、村落 百姓们口中的一种歌曲,或者称为江南民歌,是吴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百姓乡亲的生活史, 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 ,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2006年5月20日, 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录。 《吴歌》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品《符号江苏· 口袋本》丛书之一。作者从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四 面楚歌”开始,讲述了吴歌的源起及特点,并进一步 介绍吴歌的表现手法、常见主题、历代评价及现世传 承等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吴歌》作者庞培通过大 量吴歌歌词的展示,令读者在短时间内熟悉吴歌中所 展现的劳动题材、男女“私情”,以及有趣的吃食文 化及数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