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书籍、地方志、名人文集和汪氏宗谱中搜集整理出来的。部分为越国公汪华自撰文献14篇;第二部分为唐以来历朝对越国公汪华的诏封、诰敕以及对汪王墓祠、汪王庙保护的告示、部文、通知等文献36篇;第三部分为唐至清历代丞相、大臣、巡抚、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等撰写越国公汪华的有关文献]35篇;第四部分为当代有关领导和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的重要文选38篇;第五部分为当代国内外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汪氏家族的重要文选10篇;全书包括《前言》、《后记》共235篇49万7干多字。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奇缺,本书在收录的清朝以前的文献中,因辗转传抄和锲刻错误,可能会出现版本不一、内容不一、年代不一和文字错漏等等问题;同时,由于水
本书收录了苏州现存的350余座古桥,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了古桥的历史和现状。作者自2017年起探访、拍摄并多方搜集资料,记录这些散落在苏州城的古桥。苏州是水的故乡,也是桥的王国。苏州的桥, 一多、二古、三秀、四趣 ,上溯春秋,下及明清,遍布大街小巷,乡村田野,名胜园林。它与姑苏江南文化紧密结合,是苏州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苏州人引以为豪的宝贵财富。可惜的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保存至今、被视为姑苏城市灵魂的古桥越来越少了。逝去的难以追回,现存的必须珍惜。本书旨在充分展示苏州古桥的风韵,传承古桥文化,呼吁全社会共同保护古桥资源。
本册所选均为摹写苏州历代名园的绘画作品,在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背后连接着的是一座座真实的园林。本册共收录了12件作品,数量不算多,却富有代表性和典型性。从园林角度看,这些画本所表现的园林,在类型方面有寺庙园林、庄园园林、官绅私园、文人宅园等,时间跨度从北宋到民国,规模则有大型园林、中型园林、小型园林。从绘画本身看,所收作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有如倪瓒、沈周等画坛宗匠的名作,另一类则是钱穀、张崟等名家精品。充分体现了求精求美的编选原则,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本专题绘画作品集,更是一部浓缩的苏州园林简史。
苏州评弹,是优美的苏州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评弹俗中见雅的文化品格,来源于雅俗兼融的文学性。而评弹艺术的细致,更得力于深厚的文学功力。苏州本是一块文学和文化的宝地,而评弹在她的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文人参与其创作。苏州评弹从她的文化母体汲取滋养,具备了充沛丰厚的文学魅力。 评弹是永远的。《中国苏州评弹》形象的展示了苏州评弹令人怀念的历史和令人赞叹的成就。书坛传真,当年盛况,名家风采,幕后花絮,历史遗痕,海外足迹,雪泥鸿爪,发人幽想。五百余幅照片,图文并茂,让人惊喜地发现又一个新的评弹世界,又一次展示了永远的评弹。
屏南,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脉中段,总面积1471平方公里。县政府所在地古峰镇,距宁德市105公里,离省会福州市173公里。全县以山地和丘陵地貌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有7条主要溪流和180多条支流。 清雍正十三年(1735),屏南从古田分出设县,县治所在地双溪位于翠屏山之南,雍正皇帝赐县名为“屏南”。分别与古田、蕉城、周宁、政和、建瓯接壤。 境内重峦叠嶂,溪流纵横,景观奇特。有*风景名胜区——举世无双的浅水广场白水洋、人间仙境鸳鸯溪,生态完好的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第四纪冰川孑遗植物成片*林和戏曲活化石四平戏、古廊桥、古民居、古寺庙等自然文化遗产。 2006年以来,屏南万安桥、千乘桥、百祥桥被公布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福桥、广利桥等9个项目被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平戏、平
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并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并坚持把建设先进文化作为推进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2008年5月,省委召开工作会议,对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浙江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专题部署,制定实施了《浙江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纲要(2008—2012)》,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兴起文化大省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体育强省的同时,继续深入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扩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
为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杭州的精神气象,讲好杭州故事,《杭州韵味(英文版)》从多位名家的视角,通过 勇立潮头 创新魅力 钱塘记忆 诗书画印 禅茶一味 爱在杭州 6大篇章,以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介绍杭州的自然山川、历史故事、文化遗产、科技发明、文化名人、饮食生活,以及走在时代前列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既描绘杭州灿烂历史文化的底色,又展望近年来杭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集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及创新成果,充分彰显杭州历史名城、创新之城的品质,对于中国文化 走出去 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本书邀请专业翻译团队进行翻译,译文既通俗易懂,又保留了中文的美感,很好地诠释了杭州的独特 韵味 。
本书从文献考述、文本细读与文化阐释诸方面入手,就“江南文学与艺术”、“江南历史与社会”、“江南学术与文献”、“江南文化特性”等主题进行了研究,有把握学术视野的理论性文字,也有探研精微的个案分析,反映出当下研究的种种趋势,是认识江南文化的通俗读本,也是学术专业人士拓展与深化江南文化研究的参考书。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江南印记》是 江南文化丛书 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著名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 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江南陶瓷》本书为配合2020年上海博物馆 江南文化展 所出的配套图书。以历史为纲,通过横向纵向的对比,呈现了江南陶瓷的发展脉络。陶瓷制品从实用器
本画册分上下两卷,上卷“辛亥革命前夕”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下卷为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全书大致分为十章,以1099幅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大致反映了古城苏州近百年的历史,编排得当,後附“索引”,便於检索,装帧精美。
《符号江苏》丛书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丛书精选*有公认的江苏文化基因和符号意义的江苏特色文化资源,由相关领域的专家逐一进行权威生动的解读,向海外介绍和传播中华文明中这些*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辑在今年伦敦书展发布时,深受中外嘉宾赞誉,称之为解读和传播江苏乃至中国文化的难得佳作。江苏是中国古代吴越文化、长江文化的发祥地,集南北之精华,扬东南之秀气,拥江海之广阔。更重要的是,无论是泰伯南迁,吴越图霸,还是楚汉相争,十朝兴废,都给江苏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江苏众多文化符号中,延续六百多年的昆曲,不仅是中国戏曲的“百戏之祖”,也是世界戏剧的三大源头之一;明孝陵空寂神道上的巨大石像,印证着南京虎踞龙盘的王者气象;“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苏州园林,代表了中
《甬上风华——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慈溪卷》是相关成果的集中体现和精萃提炼。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源头和地域分布现状分析,慈溪呈现出南北不同、东西各异的面貌和风格。以民间艺术为例,南部地区流行的“高抬阁”、“上林青瓷瓯乐”、“三北古乐”等,具有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和内容深邃等特点,而北部地区广受欢迎的“姚北滩簧”、“十八吊”、“狮子舞”、“踏高跷”等,则更多地反映出古时移民刚毅、强悍、不畏艰险和敢作敢当的精神风貌。从地域构成和人口现象方面分析,慈溪的文化源头具有原生性与移植性共存的特点。自宋代以来,尤其是大古塘建成以后,滩涂淤涨所形成的大片土地,成为各方移民的安家之地,他们所携带的生活习俗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互借鉴转化、和融共生,使慈溪的地域文化(如传统习惯、地方方言、手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