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讲话叫“讲张”?为什么北寺塔“不是塔”?“四摆渡”到底是个什么地方?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看到旧物事中藏着老人言,数字里也有酸甜苦辣;你会发现苏州人的小寓言连嘲讽都那么特别,苏州话中的历史印记是那么鲜明;你会被鱼米之乡才有的口头禅深深吸引,你会为被遗忘的生活百态无限感慨。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而本书能给关注、使用和保护苏州话,乐意融入和乐意研究苏州社会、苏州风俗、苏州情调、苏州生活方式的朋友们,带来兴趣、方便和快乐。
《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主要供非苏州的国人、外国人和一些苏州话说得不标准的苏州孩子学习苏州话使用。全书共10个单元,每个单元均由“情景引入”、“场景对话”、“词语贴士”、“特色词汇”、“注释说明”、“巩固练习”、“参考答案”组成,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完《实用苏州话(中英文对照版)》后,可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并初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还可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如果说苏州是一个坐看云起生生不息的生命体,那么贯穿城市的街巷就是使其挺立历史潮头水远不衰的骨骼与经络血脉;如果说苏州文化就深埋在我们此刻站立的脚下,那么如古藤老根一般将其细密牵连的,就是古城这一千多条街巷。当我们顺着这些疏密有致、纵横交错的根脉细细探求,推本溯源,那些原本看起来错综复杂、灿若繁星的苏州文化生活断章,便在这里一一理顺、拼贴,开始现出它们*本源的灵魂 该书是 典范苏州 读城卷中的一册,作者从历史、人文的角度介绍了苏州的大街小巷以及水井、桥梁,并以此展现了苏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苏州人生活的智慧。全书所选街巷包括大众熟知的平江路、观前街、山塘街、桃花坞大街等著名街区,也包括定慧寺巷、书院巷、仓米巷、王洗马巷、闾邱坊巷、花街、柳巷、枣市街、盛家浜、混堂弄等十条各具特色的
《人间杭州:我与一座城市的记忆》书写的是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或者说,更像作者吴晓波对这座城市的私人记忆。跟随作者的讲述,我们发现这座城市从来没有出过深刻的哲学家、苦难的诗人甚至悲剧性的小说家,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人用“浮诞”来形容它。它不够废墟化,没有悲壮的屠城史。“偏安”是它的宿命,也戏剧性地构成为城市的个性。这是一座没有拒绝型人格的城市,它被美景包围,并一直沦陷于此。对于这座城市,以及曾经或正在生活于此的人们,如果有专享一个哲学意义上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好好地活着?
该书是 典范苏州 系列中的一册。主要介绍了苏州园林中*典范性的几座园林情况,以展示苏州园林的内涵,表现苏州园林的气质。章节体例上分为五大部分:园林理想、园林气质、园林生活、造园手笔、消失的园林,共包括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狮子林、怡园、网师园、藕园、曲园、艺圃、退思园、环秀山庄、燕园等几座*代表性的苏州园林; 消失的园林 一章,还介绍了弇山园、求志园、东庄等目前只存在于图卷中的园林的情况。通过园林史、园林主人交游考、造园理念、造园人等方面,全面地呈现苏州园林的特色。作者已出版过《精致苏州 古典园林篇》一书,受到广泛好评。本书是作者多年积淀后的园林新作,仍然选用散文笔法,但体例更加完善,考据更加详实,全书图文结合,精美的园林图片配以了详细的图注,辅助介绍园林建筑之美,适合大众阅读。
本书图文结合,以点带面,为读者介绍苏州范围内较为典范的古镇乡村。从西山明月湾到东山陆巷古镇,从周庄到木渎、千灯、甪直、同里 苏州古镇乡村保持着江南的独特魅力。该书呈现这些古镇乡村的人文风情,带领读者走进江南水乡。
昆曲不是一种柔美小技,也不单单是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范式、戏中*、曲中之神,昆曲格律之中正,运气吐字之松沉,曲牌结构、舞台魅力和音乐节奏之中庸圆融,都可以让人心生敬畏,不敢造次。 作者用优美简洁又不失严谨的笔调,将昆曲从诞生在江南的命中注定到六百年的昆曲梦娓娓道来。在书中,昆曲不再是高冷难懂的阳春白雪,而是魏良辅的昆山腔、梁辰鱼的《浣纱记》,是沈璟的“吴江派”、汤显祖的“临川派”、《牡丹亭》,是传奇里的故国旧家,是行当、唱功、做功、舞美这些美好的名词…… 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在水磨调里慢慢沉醉吧
《西湖别墅(西湖全书)》以南山 西山 北山 湖滨为顺时针方向,从南山路的澄庐始发,环湖一周,沿途介绍了100余幢西湖别墅的来龙去脉,以图文并重的形式,希望给读者一个对西湖别墅直观的印象。这些西湖别墅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十分优越,这也正是西湖别墅的价值所在。这价值就是财富,历史留给西湖的财富。
桥梁是综合国力、科技实力的象征,也是造福社会、发展经济的重器。作为新中国仅次于天安门的标志性建筑,南京长江大桥凝聚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回忆,展现了大国工匠的技艺和源远流长的文化自信。作者梳理了大桥长达10年的建设历史,介绍了大桥设计方案的由来、桥址的选定、两停两复的波折等,热情讴歌了大桥建设者,礼赞了大桥不凡的诞生历程。
本书主要介绍了江苏省境内、雕刻于六朝时期的陵墓神道石刻,包括石兽、石柱、石碑等。全书采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在搜集辨析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讲述了六朝石刻的历史与现状、所体现的时代风貌和艺术特征以及自清末民初以来对六朝石刻的研究与保护,语言清雅、图片丰赡,全面直观地展现了六朝石刻的前世今生。
本书生动地介绍了瞻园的变迁,对瞻园的历史感兴趣的海内外读者可通过本书一窥瞻园的前世今生。
本书更多地从社会人文历史的角度,带领读者进入刺绣的艺术世界,从苏绣一针一线的形成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苏州精致的态度,感受到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出刺绣技艺的化神出奇,终发现锦上添花的刺绣绝非小道! “针史”告诉我们描龙绣凤中的文明进程;“绣品”给我们传达出苏州绣的精细雅洁;“绣市”展现了全盛时期的苏绣产业;“绣俗”绣的是骨子里的传统和性格;“绣谱”让针线在尺幅间呼吸;“绣娘”本身就是一个个传奇,也创造了苏绣传奇;“名品”是绣花针讲的神话;“华章”是苏绣的发展,是千丝万缕绣新篇。
本书是上海电视台纪录片栏目《上海故事》的同名图书,是2018年出版的《上海故事 一座城市的温暖记忆》的续篇。本书从该栏目2011年开办起的近400期节目中精选出30期,对节目进行故事化的改写,以反映上海近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人文风貌。内容涵盖文化艺术、日常生活回忆、手工技艺、中外名人在上海等几个板块,旨在展现上海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变迁和上海人几十年的乡愁记忆,使之成为上海当代社会生活史的生动而真实的写照。
这是一本关于吴歌的大众普及读物。图文结合,以点带面,为大众读者生动地介绍吴歌的概况。吴歌是吴语方言地区广大汉族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表现男女爱情为主。民间歌曲包括歌和谣两部分。该书呈现各种吴歌,引领读者走进吴歌的世界,体会苏州人民劳动生活的酸甜苦辣。 吴歌是一种俗文化,有以下几种类型: 小山歌 吴歌的一种。又叫 四句头山歌 ,只有四句,每句七字。 大山歌 吴歌的一种。是多段体的山歌,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和唱或轮唱。 对歌 吴歌的一种。又叫 盘歌 ,是对唱的山歌。都是用几段四句头山歌组成,一段问,一段答。 号子 吴歌的一种。有节奏,有冲动的一种原始诗歌,因劳动而生的 杭育杭育 。 小调吴歌的一种。又称 小曲 小令 俚曲 ,唱词大多是文人的作品
收录了长江流域的诗词名家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诗词在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长江流域产生和发展且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遗存,可谓星光璀璨,英才辈出,影响深远,成就蔚为大观,展示出我国诗词的旺盛生命力和伟大创造性,其艺术特色鲜明地表现为清奇弘丽,如同长江的气势风貌,充分展现了长江流域的文化景观。纵观古今,长江流域的诗歌不仅汇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滔滔干流,而且连绵成了中国诗词史上的屹屹峰峦。本书随文附图160余幅,以飨读者获得文图相生、赏心悦目的美感。
西溪湿地位于杭城西部,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这里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质朴、史化积淀深厚,曾与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为保护“城市之肾”,2003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西湖区委区政府正式启动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坚持“生态优先、小干预、修旧如旧、注重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六大原则,成功打造了国内个也是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并跻身国家5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生态之美、文化之美、和谐之美演绎着天堂湿地的无穷魅力。 西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西溪文明可追溯至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是杭州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公元1129年,宋高宗“两溪且留下”的感叹,让西溪从此有了皇家文脉的玺印。历代有许多名人雅士钟情西溪,将其视为休闲、养生、隐居和吟诗作画的
该书是 典范苏州 系列中的一册。本书通过稽考、梳理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献等再现了古代苏州名门望族和寻常人家的家风家训,同时介绍了吴地家风的特点以及形成的历史背景、社会氛围等,对应全书为家风起兮、望族家谱、平民家事、百家规四个章节。文章举例丰富、材料翔实、全文考据严谨,行文流畅,娓娓道来,全书图文结合,适合大众阅读,且具有一定教育意义。
长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世人所瞩目。其中的舟船桥梁是其重要的一环。舟船桥梁作为长江上人类的造物,与长江息息相关,是古往今来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儿女与母亲河相依相伴的倚仗。 从古代的独木舟、石板桥,到现代的万吨巨轮、钢铁大桥,无不见证了我们对长江的依赖和与她的共存。 本书是《长江文明之旅丛书》中的一部,主要对长江流域从古至今的舟船和桥梁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诠释,突出地表现了从古至今舟船和桥梁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我们越对二者的历史渊源与现实发展进行探究,越能更加展望美好的未来。
我们沿着先贤的足迹,一路登临游赏,跋山涉水,啸月吟风,一步一步从历史走向未来。现在,我们有幸立足于 今天 的崇楼伟阁之上,俯仰天地,纵横古今,敞开胸襟,飞扬神思,与先人对话,邀来者同游。本书依循从上游到下游的空间顺序,穿行在长江流域沿岸各地的楼、台、亭、阁之间,目不暇接,寻着历史的足迹,回溯历史的流光,追踪先贤从容的步履,欣赏其文采风流,感受其精神情怀,体会其人格魅力。
黄河、长江、澜沧江的源头,都在小小的一个区域内,这里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 青藏高原的腹地,被称为三江源,也是中华文明之源。但是探访它非常困难,中国人等了几千年才找到了它。 它是中国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海拔*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集中的自然保护区。本书以长江流域科学考察为主线,兼顾黄河源、澜沧江源区科学考察,对大江大河源头进行探源,同时,叙述对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环境敏感河段或者区域考察的感想。书中提到的 三江源 主要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已经超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的范围。如果你想了解*权威的三江源实况,请开启神秘的三江源之旅。
《洪泽湖》以朴实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多角度介绍了洪泽湖的前世今生和文化符号。全书以洪泽湖为中心,辐射上下游和周边地区,以翔实史料和考古资料证明洪泽湖地区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