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惠山泥人》是 符号江苏 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图文并茂地为读者展现了无锡惠山泥人的文化画卷。作为泥人传统在江南地域的延续,惠山泥人是一个群体和地区的艺术,因艺人群聚惠山而得名。本书探讨惠山泥人 成长 的社会和人文环境,艺人的工艺手法和技艺特征,并重点介绍了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与民间泥塑艺术融合的结晶 手捏戏文 ,结合具体的戏目剧本、角色行当、表演形式引领大家进入手捏戏文的世界,感受戏文泥塑那独特的审美乐趣。
这是我国*部从传统文化地理学视角系统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的著述,共八章:前两章主要廓清相关概念,梳理研究背景,概述徽州文化系统,为后六章奠定基础;后六章依次研究徽州文化源地、徽州文化景观、徽州文化生态、徽州文化整合、徽州文化扩散和徽州文化区。徽州山多耕地少、物产结构性失调、山深地不偏,是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徽州文化景观丰富多彩,内涵精妙,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徽州文化与徽州自然环境具有制约、适应、再现和选择关系;徽州文化海纳百川,在扬弃中发展,在吸纳中兴盛;联系徽州内外的水陆通道是徽州文化扩散路径,徽州文化扩散主要属于迁移扩散;徽州文化扩散符合 距离衰减原理 , 小徽州 与 大徽州 是对徽州文化区域差异的基本描述。本书适合徽州文化地理研究者和对徽
《长江文化史》所论述的长江文化,正是这么一种大区域文化。我们希望通过历代长江流域文化史的探索,展示出这一大区域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带有填补学术空白性质的工作。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知道,过去说起中国历史文化,总是讲黄河流域是文明的摇篮。当时流行的看法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元的,其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由之向外传播,以至各地。还有不少著作,把这种看法同文明兴起于大河流域的理论联系起来。西亚的文明初起于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埃及的文明发祥于尼罗河流域,印度的文明綮盛于印度河、恒河流域,而中华文明则在黄河流域产生和兴起。这种看法忽视了中国*的河流一一长江。
《文化浙江》是诗人柯平回眸700年来浙江文化艰辛、丰富而伟大的历程,形象和具体地展示它的沧桑演变的力作。“初的颂词难免有神话色彩/那里桑田/从沧海里突然升起来/展露文明朦胧的曙色/飞鸟与剑齿象的天空下/当粗砺的石器在大地上奔走/犹如处女诗人的灵感之笔/在纸面留下激情诗句/借助历史望远镜和人类学家的智慧目光/在浙江西部的建德县/我看见那由火种石器与骨制品构成的/文化婴孩般的面容……”读着这激情、思辨的诗行,不禁让我们置身在文化浙江的历史长河之中。本书还配有大量的反映浙江历史风俗文化风情的图片。
《中国越学(第5辑)》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定期出版物。主要研究领域是江南及两浙文化、越地文化。本辑是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大致由区域文化总论、江南及两浙文化研究、越地文化研究以及地域文化个案研究四个板块构成。有些论文为各个区域文化研究的代表学者所转,如徐道彬《徽州人文与地域学风》、陈国灿《江南文化务实特性的历史解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越学(第5辑)》内容涉及越文化、闽南文化、岭南文化、西南文化、客家文化、中原文化、蒙古族文化、东北民俗文化等众多区域文化,提出许多新观点,新材料,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当前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也为今后深化区域文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本书记录了主编衣学领从事苏州园林工作16年,主持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工作近十年来在苏州园林绿化领导体制机制上的坚守与创新;在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群体性的保护与修复;在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在风景名胜区的科学性规划建设和管理;在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度研究挖掘和传播;在苏州园林同世界同行的广泛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它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誉,有的则被称为 苏州经验 。
在本书中,作者的书学研究论文分为 理论方舟 教育薪火 史学星空 美学云塔 四个部分,纵贯三千四百年的中国书法史,或涉教育,或探史学,或建理论,又针对当下书法的生态,以开阔的视野抒发独特之见解,其中部分作品已见诸报刊。本书还收有作者的100首论书词,分为咏论书具、书法、书体、书家、书幅、书帖(碑)之作,既补缺书论文体,又拓展词格内容,颇有价值。
本书共五章,*章导论,概述中国园林包括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史和特色。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使用和精神需求双重功能。第二章布局,介绍建筑在宅院一体、融于山水、围合庭院中的多种布局形式,强调了空间是建筑布局的精髓。第三章类型,介绍厅堂馆轩、楼阁、榭舫、亭、廊五种类型的形式和结构,显示了园林建筑的形式多样和灵活变化。第四章装修,建筑内外装修既表现了工匠精湛的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第五章风格,苏州园林建筑风格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因素,具有轻盈、通透、灵活、雅致的风格。 本书选择了苏州园林建筑布局和单体的一些典型实例,从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两方面作了阐述和分析,并附有详实的图纸,希望对园林专业人士、园林爱好者在工作、欣赏园林方面有所帮助。
在中华文明 体系 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独具。本书以宏大的视野 ,全面展现 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 。作者 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 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 。 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 , 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 是一本对外 展示 江苏 形象 的优秀读物。
《东瓯遗韵——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观(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较为生动地介绍温州市已经列入省级以上名录的7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基本情况。通过阅读,读者能够基本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貌,增强广大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家乡的情感,更好地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相传和丰富发展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我国文化主权,坚持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战略。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关系到先进文化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市在建设文化强市中,正着力打造“戏曲故里、歌舞之都、书画名城、首工之乡”等区域特色文化品牌,这些特色文化品牌的根源是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命
扬州申报世界遗产的“纠结”源于她的优势,是一种挑战,但不是负面的问题。相信《世界的扬州·文化遗产丛书·大地上的卷轴画:扬州蜀冈瘦西湖的景观精神和人类价值》会给我们很多相关的启示,进一步有助于“解题”,更加明确地全面促进和推动相关的研究、保护、解读和展示工作。 要紧的是,扬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不同凡响深爱着家乡和国家、具有高度文化白觉和文明水准的民众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拥趸;有着顺应民意、愈来愈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当地政府;还有一支淡泊名利,珍视历史使命和机遇,痴心文化遗产事业,又特别能战斗,求实认真,并日渐成熟的专业队伍。这使得相关的努力与世俗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不可同日而语,成果和效应也必然会泾渭分明。《世界的扬州·文化遗产丛书·大地上的卷轴画:扬州蜀冈瘦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历史上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变化和扩散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区域的文化、经济背景,孕育了各地不同的人群性格。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纷繁复杂,风俗习尚也丰富多彩。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人就对各地人文现象给予特殊的关注。 本书试图勾勒出绍兴师爷的区域乡土背景,绍兴师爷在传统政治体制下的作用,以及他们的心理感受和对于明清社会风尚的重大影响。
传统史学的先秦史研究视野,基本上局限于黄河流域,对长江流域的先秦文化,尤其是史前文化,了解甚少。到了20世纪30年代,长江流域开始发现秦代以前的考古资料,其文化面貌与黄河流域明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于是, 吴越文化 、 荆楚文化 、 巴蜀文化 ,作为填补中华文化的空白点而被提到研究日程上来。其中,以 吴越文化 提出早。当时所说的 吴越文化 ,泛指上古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的长江下游文化。 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界也使用 吴越文化 一词,他们所说的 吴越文化 是指吴、越二国时期的文化,不包括史前文化。根据 考古学文化 的命名惯例,史前文化一般以初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作为该文化的名称。例如,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发现数十处,其中以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早,故称那数十处遗址性质相同的文化为 河姆渡文化
本书为苏州地方文化史,从苏州文化的生成环境、历史分期(包括史前时期、吴国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宋元时期、明与清前期、晚清至民国)到苏州文化的特色(包括科 学技术、教育与科举、文学与语言、学术、宗教、书画雕塑、戏曲曲艺、工艺美术、园林及建筑、民俗、及慈善文化)做了全面而详细的梳理。
本书是江苏文库 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中的一本。主要是研究扬州地方文化,由赵昌智主编。该书追溯先秦、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晚清民国等各个时期,扬州文化发展及其历史。从政治制度、科举教育、科学技术、文学创作、书画纂刻、出版印刷、园林建筑、工艺文化、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深入研扬州文化的发展,及其各个时期文化上的诸多历史变迁。研究扬州的文化史,为扬州以后文化的继往开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供了很好的历史依据和珍贵的历史材料。为扬州当代价值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苏州的辉煌离不开众多巧夺天工的工匠们。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将心血和智慧投入所从事的行业中,打造了 苏作 品牌,创造了人间天堂。各种苏作产品一方面支撑了苏式生活方式(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苏州先民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创新能力:这就是古人称之为 苏意 的灵光运思和雅致情调。这是苏州文脉在手工劳动领域的重要体现。梳理这一文脉,有助于我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强、富、美、高新苏州的精神动力。
《温州人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疆发 展研究丛书》通过对温州发展道路与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力图按照温州实践、温州世界、温州真理、温州 价值、温州关系、温州问题、温州发展的思路建构温州哲学范畴。在宏观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温州传 统文化融合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温州传统文化和温州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微观领域,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理论与温州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温州哲学内部各个范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温州经验进行哲学 概括和哲学阐释,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述,体现了当代温州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新要求, 不失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温州人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疆发 展研究丛书》由马岳勇等著
《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十里红妆”初探》有相当篇幅写到了对红妆器具的介绍,以及红妆器具的制作工艺,尤其是其中的木工工艺、雕刻工艺、漆工工艺、镶嵌工艺、箍桶工艺以及器具中的纹样艺术,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也写到了“十里红妆”与中国的“尚红”文化,《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十里红妆”初探》把它们的渊源关系理清楚,把“中国红”这一个文化符号拎了出来,以凸显红妆文化在中国红文化当中的地位。与此同时,书中还写到了“十里红妆”与文学、戏曲、舞剧及其他艺术门类之间的关系。后,《中国地方社会科学院学术精品文库·浙江系列:“十里红妆”初探》提到了“十里红妆”作为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问题。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概览(3)》包括:当代浙商与专业市场制度——传统与变迁、近代浙江商会组织研究、跨区商业网络构建研究:浙商与台商之比较、温、甬、杭三地浙商群体比较、浙江商帮与近代浙江社会变迁、浙商成长与淘汰规律研究、浙商的人文特性、伦理精神和经营理念——循着超越自然历史发展的主体文化属性与机能、浙商与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研究等内容。
本书旨在介绍泰顺仙居古村落,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仙居村的村落景观、古民居、古祠堂、古廊桥等。本书中叙述的建筑特色、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厚重、沉淀,了解它们有助于帮助读者了解明清时期中国浙南古村落建筑文化、乡村生活风貌、宗族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 本书可供对传统建筑、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社会乡土文化等感兴趣的读者和建筑专业相关的师生参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