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很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在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关心下,2004年启动了甘肃省民族民问文化保护工程。为了全面系统地研究和介绍甘肃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组织有关单位和专家学者,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丛书的形式,陆续编辑出版研究介绍我省优秀民族民间民俗文化的图书。意在通过这套丛书向读者打开一个了解甘肃、认识甘肃、继而喜爱甘肃的窗口。 《庆阳香包》是丛书推出的。部研究专著。坐落在中国大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庆阳,是孕育华夏民族文化的一块沃土,作者从深厚的地方历史积淀入手,对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形成,对生活繁衍在这里的多民族文化遗存进行了综合研究,以原生态文化与历史演变,原始人本情态与生
《山西古建写生》 山西是国内古建筑现存多、密度*的省份,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几百上千年的精美建筑在几年内就彻底坍塌消失了,令人心痛。作者用画笔尽可能多地描绘下了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真实记录了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为世人留住它们的身影和宝贵的记忆。 《风雨沧桑大晋北》 由王慧群绘画、撰文的《风雨沧桑大晋北》系“故园画忆系列”之一。本书记录和展现了晋北地方历史上存在或正在消失的历史遗迹、人文轶事、民俗风情和名胜风貌等。具体内容包括冷兵器时代这一区域中的城堡、长城、住宅与聚落、宗教建筑等类,涉及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区。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包括各种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生产商贸消费民俗、民间信仰等等。这些民风民俗反映甘肃各族人民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本书通过对甘肃境内流传的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民俗事项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全面梳理、记录,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民俗事项的发展、流变和传承发展进行深度描述、理论探讨。
中原是我国古都最多的一个地区,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中原的古都的介绍,以及古都的发掘和考古发现,阐述每一个古都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深远影响。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著名古都的历史史料,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中原是我国古都最多的一个地区,作者通过对历史上中原的古都的介绍,以及古都的发掘和考古发现,阐述每一个古都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和深远影响。其中融入了很多关于著名古都的历史史料,对汉文化的理解做了很好的阐释,并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文化含量很高,可读性很强。文史结合、图文并茂。
本书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出的扩张性,决定了它既被其产生的地域限定,又具有超地域的特征。或者说,这是一种立于中原又从中原出发的文化。按照司马迁及历代史家的一般看法,它的起点在河洛。如《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这也是当代研究者试图以河洛指代中原的原因。但从后来《中原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扩张态势看,河洛所涵盖的地理区域明显过于狭窄。北魏时期,孝文帝拓跋宏计划从代郡迁都洛阳时曾言:“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按照这句话提供的序列,“帝宅”被崤山和函谷关限定,“王里”被河洛限定,“中原”则明显是以前两者为中心形成的地理区域的进一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