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特质。沿黄河而行,从上游直至下游,一场黄河探寻之旅,是寻找黄河历史记忆之旅,是感受黄河流域风土人貌、时代变迁之旅,更是真实体会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酣畅过程。 《黄水谣:沿黄纪行》按照黄河上、中、下游分为三辑,对黄河全流域重要城市、关键节点进行了扫描,多点和多侧面展现了黄河流域的历史性变化,文章旁征博引,有历史性的探讨,也有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方面的思考。通过近距离观察,带领读者更加真切地了解我们的母亲河黄河。
《山西古建写生》 山西是国内古建筑现存多、密度*的省份,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几百上千年的精美建筑在几年内就彻底坍塌消失了,令人心痛。作者用画笔尽可能多地描绘下了山西的古建筑,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真实记录了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为世人留住它们的身影和宝贵的记忆。 《风雨沧桑大晋北》 由王慧群绘画、撰文的《风雨沧桑大晋北》系“故园画忆系列”之一。本书记录和展现了晋北地方历史上存在或正在消失的历史遗迹、人文轶事、民俗风情和名胜风貌等。具体内容包括冷兵器时代这一区域中的城堡、长城、住宅与聚落、宗教建筑等类,涉及山西北部的大同、朔州、忻州等地区。
黄帝肇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始祖”、“人文始祖”。黄帝是代表具体人黄帝、黄帝族团和黄帝族团世袭领袖的名号,是黄帝时代的代名词。黄帝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420~前2900年。黄帝时代所对应的考古学文化主要是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郑州与黄帝文化》在阐释黄帝文化概念及其发展阶段、黄帝文化性质与特征、黄帝文化历史地位等的基础上,在全国黄帝文化的视野下,主要探讨了黄帝故里所在的郑州与黄帝文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 黄帝活动的主要区域,如黄帝出生地、黄帝族发祥地、黄帝都城、黄帝征战迁徙地、黄帝游历地、黄帝葬地等,主要分布在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郑州新郑(包括今新密市)是黄帝出生地、都城所在地,黄帝族的发祥地在以新郑一带为中心的中原地区。黄帝以有熊所在地新郑
甘肃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这些民风民俗包括各种节日民俗、人生礼俗、生产商贸消费民俗、民间信仰等等。这些民风民俗反映甘肃各族人民特有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本书通过对甘肃境内流传的节日民俗、人生礼俗、民间信仰等民俗事项通过文字、图片的形式进行全面梳理、记录,并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甘肃民俗事项的发展、流变和传承发展进行深度描述、理论探讨。
身为“中华民族”的我们,是否曾想过,何以我们称为“中国人”?“华夏民族”之形成所由何来?究竟什么是中国人?——这问题不仅困扰许多研究中国的学者,也困扰许多居于中国认同边缘的人,《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即尝试解答此一问题。作者认为,由线性的历史溯源,以及对所谓“典型中国人”的研究,都难以解答这个问题。因此作者从一个新的角度——中国人族群边缘的形成、维持与变迁——来了解中国人的本质。《华夏边缘》(增订本)说明,在特定的资源竞争与分配环境中,华夏(中国人)边缘如何形成与变迁,华夏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凝聚、扩张,以及华夏边缘人群如何借历史记忆与失忆来成为华夏或非华夏。 以中国人为例,作者借着历史、考古与人类学资料,探讨与人类族群认同相关的资源竞争与分配关系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两位书法家是公认的圣人:一位是 书圣 王羲之,另一位就是 草圣 张芝。有关王羲之的记述,在古代文献中很多;而关于张芝的描述却非常少,仅在《后汉书 张奂传》和卫恒的《四体书势》中有不足百字的记载,以后记述都是以这些文字为依据的。这给后人研究张芝及其书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书正是以这不足百字的记载为基础,结合史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张芝的生平做一梳理,并对其书法成就与对后世草书创作的影响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该书展示皇甫谧所铸就的坚强意志与高尚人格,突现其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立独行的 思想力量 ,彰显皇甫谧在其时思想文化上的巨大成就以及历史影响,探讨皇甫谧对陇右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对关陇实践理性精神的发掘。本书稿的重点,乃写出皇甫谧人生的 精彩 来。
本书分 飞天花雨 和 佛陀微笑 两部分,介绍莫高窟壁画和彩塑的概况,重点赏析一些壁画和雕塑精品,并从佛教故事画、飞天艺术、彩塑佛像、装饰艺术等方面总结了敦煌壁画的风格与成就,揭示壁画和彩塑的宗教意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美学特色。
李梦阳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 前七子 领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分八章对李梦阳的一生及其文学创作做出叙述,叙述态度尽量客观,为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李梦阳。
庆历元年五月至庆历五年正月,范仲淹知庆州共四年零九个月。主要负责对西夏的战争,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 积极防御 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扭转了战局,得到了庆州民众的拥戴。本书主要记述范仲淹在庆州期间的政治、军事活动,展现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的爱国主义精神。
《敦煌学术史丛稿》一书收录了刘进宝教授从1988年到2009年间在各类学术期刊、杂志(如《历史研究》、《敦煌研究》、《南京博物院集刊》等)上发表的关于敦煌学的文章共计27篇,包括像《敦煌学术史研究有待加强》、《从“唱衣”研究看学术研究的困难》、《王永兴先生学术研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傅斯年为伯希和的辩解》、《童丕 敦煌的借贷 评介》等文,较清晰地梳理了敦煌学术史的发展脉络。
文化审美的突破在于发现。绩溪是一座蕴藏富饶的文化宝库。本书勾勒的仅仅是绩溪的一个历史轮廓,一个美丽背影。千百年来,先人们精心筑起了一幢幢“宗族大厦”,建造起一座座望族庄园,孕育出一代代文人雅士、国家栋梁、赤脚徽商,铸就了“邑小士多”的悲壮与辉煌!因为重儒,读书蔚然成风;因为重礼,民风淳朴而古韵。这些人生追求和思想信念在空气中散发,在泥土里燃烧,在血液中遗传,透出的是一股古老的山越遗风,一种浑然天成的地域文明。 绩溪的美,期待着人们更多的重磅发现。
杜甫于安史之乱后来到陇右四月有余,这是诗人一次孤独、忧伤的旅行,然而又是诗人诗作泉涌、沉郁顿挫诗风形成的重要时期。本书回顾了杜甫游陇的经历和 秦州杂诗 创作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钟伦纳所著的《华夏文化辨析》以一种新的视角重新分析几个主导了华夏文化两千多年的传统观念( 仁、义、道、德、易、诗等),以及传统的社会结构(城、市、镇、工、商、农、村、移民和海事等),并尝试在经过重新理解的传统上开发出一些现代启示。 一般用传统方法论去处理易经、诗经、兵法、经济发展和社会组织等重大题材的结果,很难跳出狭义儒家的主观架构,本书尽量以自然科学的严谨态度,去处理华夏文化,在糅合了多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数据后,客观地解释孔子有什么东西不知,知而不讲,讲了而被后学忽视。一般谈儒家孔子的多属从观念到观念,但儒家学说和儒式运作毕竟跟中国社会相生相制,结合史料和社会科学观点,对儒学和史实的研究可以互相参照。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作品,此书洞识深而新,观点平稳,数据札实,逻辑性强,
《河南五年间(共5册)》记录了徐光春同志在河南五年的工作生活。五年来,在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河南广大干部群众的支持下,徐光春为党的事业和河南的发展,为河南人民的幸福,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尽了一个党的领导干部应尽之责。看到中央对河南工作的肯定和重视,看到全国人民眼里的河南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原大地充满生机和活力,看到河南城乡人民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脸上充满了光彩和喜气,作者真切地感到,五年的河南之履,不枉岁月,不虚此行!
李益,是唐代中叶一位杰出的边塞诗人,李益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现存160多首。本书分八章对李益的生平及诗歌创作做出全面介绍与概述,前六章介绍生平,后两章叙述诗歌成就。尽可能地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李益一生及其诗歌展现在读者面前。 研究李益生平及创作的著作,也是一本研究唐代社会变迁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