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七辑,是2019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以及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对四川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及研讨,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反应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陇中文化研究(第二辑)》从理论前沿(文化学相关理论)、史前文化研究、陇中文学研究、艺术研究、民俗文化研究、学术视野产业文化研究等方面对陇中文化有史以来的产生、发展、传承、演进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梳理,是对陇中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对陇中文化的发掘整理有积极的学术支撑作用。 《陇中文化研究(第二辑)》是研究“陇中文化”的专门性学术研究类读物,涉及政治、文学、文化、历史、社会、民俗各个方面。《陇中文化研究(第二辑)》集中展示陇中文化的研究成果,对促进陇中文化的研究具有突出作用。
本书是由重庆市文化与旅游研究院组织编写的研究重庆地方文化和艺术的文集,包括“政策研究”“基础科研”“文艺评论”“巴渝文化”“人物风采”“文化记忆”“艺文空间”七个部分。
《像成都人那样生活 成都社区漫游指南》由中共成都市委社治委、成都市文广旅局出品,YOU成都团队编撰执行。 该书以游客视角赴100余个优质社区采访拍摄素材,深度挖掘成都社区参观、旅游、消费价值,直观立体呈现成都人吃、住、行、游、购、娱的生动剪影,充分展示成都社区美学和生活内涵。 全书围绕 巴适、伸展、灵光、洋盘、安逸、透气 六个充满成都特色的关键主题词展开,将总共125个社区分为烟火休闲社区、动感活力社区、艺术文创社区、乐动潮玩社区、古今蜀韵社区、阡陌绿道社区六大类,以社区为单位,以文旅点位为细胞,辅以热的生活消费场景推荐,为大家提供了一份漫游成都社区的全要素攻略指南。 除此之外,该书还特别邀请了成都Big榜主编、跨界经纪人、青年摄影师/自媒体人、室内设计师、建筑撰稿人、丸家创始人等各领域达
自古至今,四川形成了雄奇、血性、敢为天下先、自由与人文、宽容与坚忍的精神内蕴。四川的前世今生、历史进程引人入胜: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素有“四塞之国”之称,居然出现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且分庭抗礼的上古文明;古蜀人开拓的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将中国的名称“China”传到西方;鹤鸣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四川人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在移民与土著的混合中,宽容、坚忍的精神油然而生;在抵抗强敌时,川人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抗战八年,川军主打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
蜀学乃中华学术之一,特具四川地域文化之优长。其肇起汉初,衍于晋唐,繁盛于两宋,至晚清夏复昌。自近代西学之东渐,时与维新,在京师设讲堂以提倡新学,于川中办蜀报作时事平章。梁任公以专学命题,引为重视;蒙文通撰专文议论,愈益显彰。故渊源有自,名实相当。兹创辑刊,新辟园地,探讨学术,不分界疆。冀我蜀同仁,学界师友,域外方家,咸为支持,盛 举共襄。为继承蜀学传统,繁荣中华学术,鼍勉竭力,行健自强。夫自由独立,乃学者品格之展现;求新辩难,为臻至高境之直航。朴素谨慎,倡实学之风;持理争鸣,为求真而商。岷山苍苍,岷水泱泱。蜀学事业,山高水长。蜀学之光,我辈弘扬。
本书为介绍天府文化的英文版著作。四川成都有 天府之国 的美誉,故四川地方文化,尤其是成都地方文化被称为天府文化。挖掘和梳理天府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书稿分别从印象四川、现代城、人文四川、四川的宗教建筑、乐在四川、四川的民俗文化等方面,呈现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天府文化。 本书重点介绍了太古里、春熙路等商业地标,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遗产,杜甫草堂、都江堰、武侯祠、宽窄巷子、剑门关等旅游景点和文化地标,青城山和峨眉山等道教和佛教圣地,火锅、川菜等四川美食,川剧、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内容。全书语言简练,图片精美,版面活泼,可读性强。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七辑,是2019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巴土文化探究集》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以其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的理论,并创建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在总结经验教训、阐述心得体会的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释。 第二部分作者以其祖辈均为长阳南曲民间艺人的身份,结合他在土家山寨工作了30多年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着重对长阳南曲的历史渊源、荚学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对现存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对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介绍以及前景的分析,都是在其独家拥有的材料上才能得出的结论。 第三部分作者以其长期担任乡镇文化站站长的条件,并从这个角度对集镇文化建设、土家人家庭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等方面发表了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