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叙述了从古代到近代巴蜀文化发展的盛衰轨迹、主要特点,以及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贡献。在叙述中力求quanmian而突出重点,严谨而不枯燥。作者认为,巴蜀文化在古蜀文明时期、汉代与唐宋时期有过三次繁荣的高峰,三度位居全国的前列。宋代以后呈现全面的衰退,清代后期才有明显的复苏。早期的巴蜀文化是自有特色、独立发展的一种文化,但与外界(包括中原文化)一直有着日趋密切的交流,在交流之中发展、创造。从宏观的高度来总结,巴蜀文化zui重要的特点是主要由移民文化而表现出来的兼容。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民居的研究文集。作者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四川的民居建筑,探索名山寺庙与民居、方言与情理、山水画与建筑等的互补关系与相互影响,以及一些造型奇特、风格独具的小乡小镇和民居、碉楼之类的民间建筑的发展轨迹和审美特征,并且把建筑、建筑环境和建筑绘画结合起来,为研究四川地方建筑文化提供了形象化的依据和富于情理的见解。
这个词是成都人回忆起过去时的*,带点炫耀,有点提劲。辰,四川话念shen,一声, 年 字的尾音拖得很长。 那二年辰里,有曾红极一时的成都人和事,它们曾聚在这个城市的某一个坐标。这些坐标包括: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川港影楼、热盆景火锅、新大陆旱冰场、科甲巷和草市街、蜀都大厦 六本木 、世界乐园、泰华、新中兴、锦城艺术宫、小酒馆 而坐标对应的是一代成都人的记忆:关于全兴和一座城的情绪起伏,关于成家的仪式感,关于*早的火锅消费,关于一代年轻人的精神乐园和人生际遇,关于时髦,关于童年期盼,关于这座城市与戏剧*亲密直接的接触,关于音乐和诗酒。 关于老成都的记忆很多,而我们选取的这些,都是当年城市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时髦的,没有之一。由此,它折射着时代。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写生集,精选了作者数十年间在实地调查过程当中关于巴蜀山水、民居的近二百幅写生画,从蜀中到藏羌再到三峡,展现出巴蜀地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老房子、老街道、老广场、老码头、老祠堂、老油房以及一些亭台楼阁的风貌特征,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和资料性。
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 史学卷》等。
四川素有 天府之国 的美称,在得天独厚、与众不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下发展出独特的历史脉络。本书从岷山和岷江出发,运用地域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全方位、立体地向读者展示了四川省的文化源头、文化脉络、文化特点和文化重点,是一本全面介绍和展示四川文明和文化的历史文化读本。本书内容丰富,涵盖天文、气候、山川、河流、地质、地貌、文化、经济、民俗、人口、移民、文学等十几个学科的知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易于传播,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通俗读本。
本书精选了四川传统民居近百例,分田园散居、街道民居、碉楼民居、名人故居、宅第庄园和羌族建筑六部分,通过精美的钢笔画和现场文图手稿,以及一宅一叙的随笔性描述,生动展示了四川民居的独特性和趣味性。
本书是2001年至2003年间,作者率学生深入 成都市宽巷子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 和 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 作调查的成果。全书通过文字、照片、测绘图等内容,探讨和讲述了宽窄巷子的演变发展、民居原貌、住户情况等,抢救性保留了宽窄巷子和大慈寺历史文化保护区改造前的第一手资料。
本书收录了作者十数篇关于巴蜀民居和聚落的研究文章,从不同的主题和角度来探讨巴蜀民居和聚落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揭示出隐藏在背后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社会因素,是一部可读性极强的巴蜀乡土建筑研究著作。
成都人的性格很复杂。大爷有大爷的脾气,孃孃有孃孃的脾气,老板有老板的脾气,食客有食客的脾气,这些脾气里藏着成都人的生活习惯,包含着成都人对生活的态度。 成都人有成都人自己的细节。姆姆们为什么要统一梳着那么高那么硬的紫红头发?大爷们为啥 孤独地在新华公园着牛牛?作为一个不吃辣的四川人是一种什么感受?很多迷思我们找到了 答案。 成都人有成都人自己的习惯。桌上一定要有豆瓣鱼和蒜薹炒肉才算年夜饭;别人买菜就买菜,成都人还要顺手捏把花回家;餐饮老板有属于自己的语录,厨房有每家每户的玄学;小李爱吃泡菜,小王爱吃泡菜,小张也爱吃泡菜。很多习惯我们打了个总结。 看完这些,总的来说,我们觉得,成都,有点乖。
乱逛是无序的,是走到哪里就算哪里的,是想起哪里就逛哪里的。 成飞公园有132厂子弟*喜欢的孔雀梭梭板;马鞍北路,每到端午满街密密麻麻的粽子摊位;背后的菜市场藏在纵横交错的居民楼里,吸引着外国背包客;冬季,成都的植物园藏着热带的景象;夏天,三道堰的沿河绿道让人心生欢喜;桂花香的时候,就溜达去了桂花巷;等发现是春天了,就骑车走一趟崇州的重庆路 这是一个特别的 90后 ,他用一年300万步串起成都的街、巷、菜市、场镇、园子、博物馆 知名的不知名的,热闹的寂寞的,都去逛一逛。在他的眼里,太古里和Space可能都不够酷,那些抵拢倒拐的地方,可能一不小心就藏着新大陆。 他还在继续逛。他说,成都,非走不能摸透;成都,就是用来逛的。
每座城市里都藏了一些闪光的人。 菜市场里那个粗声大气的大妈可能是个心算高手,小区楼下那个手脚麻利的锅盔摊儿老板没准是个古筝大师,紧邻太古里的老居民楼里藏着身怀绝技的按摩师professionalMr.Zhang,在3平方米的店里悠然自得地卖了33年凉拌菜的孃孃,以一己之力把废弃的化工厂改造成一座戏剧乌托邦的戏痴 记录城市,就无法回避记录城市里的人。而记录城市里的人,往往是记录者*有意外之喜的一个部分 拨开城市,看到这些人身上的微光,拥抱庸庸碌碌的日子。 记录的过程就是在感知这份欢喜。听成都人的活法,摆成都人的故事,用年轻的脚步和新鲜的好奇心。
街道是城市的血脉和骨骼,每一寸血脉、每一段骨骼都不尽相同。要认识城市,先从街道开始。 成都的街,很特别。大体上它是按横平竖直的方式来排列组合的。街的里面,还藏着更细微的巷。 这些横着竖着的街巷,把成都切割成一块一块。相比起线性的街,成都人更习惯于用块状的思维来记忆和描述地点:玉林、白果林、抚琴 是成片的小区;长顺街、新鸿路、宏济路,听上去是街名但其实被默认是随着街道自然生长的街区;牛市口、水碾河、牛王庙,是街和街交织的点,也是由点生发而成的面。 这是新旧交织的成都,这是日夜更新的成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们带你去看内里的生活、食物、人们的生活状态。去重新发现,去找寻记忆,也去记录新鲜的画面、气味、温度,这些都在丰满着我们对这座城市的爱。
《寻找诗婢家》是一本继李劫人的《死水微澜》、车辐的《锦城旧事》和流沙河的《芙蓉秋梦》之后,一本以诗婢家为主体,回忆民国成都文化往事(以书画界为主)的非虚构类历史随笔,围绕张大千、赵熙、罗文谟和郑伯英,描写了徐悲鸿、赵少昂、黄君璧、谢稚柳、关山月、董寿平、傅抱石、潘天寿、廖静文、徐雯波、黄宾虹、刘开渠、于右任、谢无量、余中英、曾默躬、罗祥止、公孙长子、齐白石、丰子恺、马万里、赵望云、郑曼陀、晏济元、石子清、张群、陈子庄、张采芹以及民国成都的 五老七贤 等与诗婢家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人物。在纪念诗婢家成立100周年的同时,本书追忆尘封已久的画坛遗梦,打捞渐行渐远的翰墨风流,探寻一种文明的价值观与诗意的生活态度,点燃心灯,赓续传统,对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本书是一部关于巴蜀地区乡土建筑的研究著作。作者在对巴蜀地区数十个城镇和民居个例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巴蜀城镇与民居在建筑文化上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通过它们充分展示清初以来,勤劳、智慧、灵巧的巴蜀人民在继承祖先城镇与民居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融会各省入川移民带来的新鲜知识和技术,在同一片天地中,创造出了崭新的巴蜀城镇与民居风貌。
十八梯名称的由来通常有两说,一说为明朝时此地有一口水井,附近居民前往取水需爬坡上坎十八级石梯,即称 十八梯 ;一说明清时居民依山搭建居所,自然形成的主街石梯每隔几级或十几级就有一个平台分割,自下而上刚好形成十八组石梯,故称 十八梯 。 重庆开埠时期,十八梯街巷格局初步形成。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十八梯片区成为毗邻解放碑的*一片棚户区,同时也保留了重庆母城*后一片历史风貌和城市记忆。2010年7月,十八梯片区启动征收拆迁工作,2015年底完成征收拆迁,并相继开始保护性开发,预计2021年,全新的十八梯传统风貌区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本书内容分为两个板块。*个板块以十八梯老街巷为单位,通过作者早先拍摄的200余幅精美的照片,集中反映了十八梯片区拆迁前的市井风貌。这些照片涵盖老十八梯街巷景观、街巷居
《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报告 重庆蓝皮书》每年编辑出版1辑,主要内容分为综合篇、专题篇、区县篇、特载篇等4个部分,立足重庆市文化和旅游业年度工作实际,全面展示重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客观分析重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重庆文化旅游业的改革发展规律,追求视角全面性、内容真实性、数据可靠性,是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重庆文化旅游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不可或缺的工具书。2023年,重庆市文化旅游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所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目标,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和行业发展,主动作为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在得天独厚、与众不同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下发展出独特的历史脉络。本书从岷山和岷江出发,运用地域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全方位、立体地向读者展示了四川省的文化源头、文化脉络、文化特点和文化重点,是一本全面介绍和展示四川文明和文化的历史文化读本。本书内容丰富,涵盖天文、气候、山川、河流、地质、地貌、文化、经济、民俗、人口、移民、文学等十几个学科的知识,语言通俗、故事性强、易于传播,是一本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通俗读本。
通过解读1919到2019年间有关成都的纪实图片,讲述成都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故事,描绘成都多姿多彩的城市生活,展现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以小见大,通过对微观历史的影像分析,反映时代的历史风貌与百年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