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有一缕叫做“时间”的光芒,正意想不到地穿越一扇扇历史的窄门,进入公众的视野。宽巷子和窄巷子形似古老成都的脐带,它是成都成为平民城市的*。成都的休闲,自然源头在都江堰,文化源头在“两条巷子”。宽巷子、窄巷子就像有一个天然的静音器,滤掉了外面世界的嘈杂。夕阳映在斑驳的院墙上,足以让人心醉,仿佛从这幽深的小巷一路看上去,看穿300年成都的前世今生。穿越历史的窄门,我们会茅塞顿开,我们会醒醐灌顶,我们会豁然开朗,我们会大彻大悟……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读物。作品主要从宏观的角度以纪实的笔触叙述了成都老城墙、河流和桥,以及老成都物象记忆,挖掘了成都历史上的名流趣话、市民情结、独特大院生活趣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凤凰山、大佛堰趣闻,勾勒了成都自古以来就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包括对宽窄巷子、东大街、文殊院、盐市口、春熙路、刘文辉公馆、科甲巷、劝业场、陕西会馆、水津街等的历史追忆等。全书图文并茂,行文轻松,史料充实丰富,能令各个年龄段的人全面认识成都的魅力之所在,真正领会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 的城市。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 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本书分为发现、探索、解密、置疑、拾遗五篇,讲述了三星堆遗址发掘经过、器物的寓意、三星堆王国是怎样突然消亡的等内容。
都江堰是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的推动源泉,创建于先秦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它不仅没有被历史湮没,反而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实灌面积已超过一千万亩,它造就 天府之国 ,也造就了其灌溉流域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天府文化!都江堰不仅是对大地浇灌,对万物滋润,还有它产生与繁衍的文明对这片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浸润和泽被,天府文化在清流千里的都江堰灌溉之下,日渐丰盈。 《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李冰研究中心联合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等单位推出的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化读本,旨在宣传世界
本书通过对乐山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从整体上勾勒出乐山古城的地理状况与历史脉络,并从城墙营建观照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城市中政治建筑与民居的布局反映城市的主要功能,从城市信仰空间来探讨何为 乐山人 ,从城市文化空间的变化探讨乐山城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本书从城址移动、城墙建毁、坊市聚散、街巷变化、祠庙兴废、庭楼增减等关联了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发展,以乐山这座内陆古城的生命历程折射了中国传统城市的兴衰。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 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 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 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 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 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 堆 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 抚摸 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 三星堆王国是怎样 突然消亡的, 置疑 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 星堆文明之源 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 古蜀文明的*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 话 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几千年来,古蔺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今天散布在中国西南几省的苗族和彝 族,都曾经生活在古蔺这块土地上,他们留下的民族基因至今都还在深刻地影响着古蔺的一切。上个世纪 30年代,这片土地上还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这场战役中,中国工农红军的胜利不仅使其成为 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和中国的命运。因此,古蔺的太 平渡口就因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此两渡赤水而被人们称为“天下渡”。也因此,古蔺太平便成了中国人 ,尤其是中国军人心目中少有的几个“圣地”之一。 这就是古蔺,就是《古蔺纪(一山一水一古镇)》要告诉你的古蔺。这些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不同之处, 就是古蔺的独特优势,也是古蔺的后发优势之所在。 其实,独特就是古蔺的优势,她没必要
四川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对巴蜀文化的研究,起步很早,成果也较为显著。仅从近20多年来的情况看,就有两个标志:一是早在1980年,四川师大文科学报创刊不久,就开设了“巴蜀论丛”专栏,发表省内外巴蜀文化研究的文章,而作者的主体就是川师大的教师。20多年来,该专栏发表了数百篇较高水平的文章,一直受到海内外有志于巴蜀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二是1999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为数不多的由*批准的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成立后,积极组织和大力推进巴蜀文化研究,所以近几年来,四川师大文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也更为突出。单就学术论文而言,不但川师大文科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学术质量上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吸引了校外一些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好稿,还有
巴蜀地区的族源具有多源化的特征。巴蜀先民自古以来就是由若干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商周时期,蜀族和巴族是巴蜀文化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很早就和中原的华夏族有着密切的往来。巴蜀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巴蜀地区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仅汉族人数众多,很多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故而他们的风俗各异、文化多样。
金牛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中国西部大都会——成都市中心城区的西北部,这里是古蜀农业的发源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改革开放以来,金牛区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经济发达,环境优美,文化繁荣。 “秦开蜀道置金牛”。在金牛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经回荡过古蜀国悠扬动听的弦乐,激荡过三国时代金戈铁马的豪情,传唱过“凤求凰”的动人故事,辉映着城上芙蓉舒锦绣的浪漫,府河、沙河风物生动鲜活,天回山、凤凰山万木葱茏。这块土地上的人们重首创、尊人本、喜兼容、善汲取,创造过辉煌的文明,留下无数古迹佳话。随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探寻城市的历史文脉日益显得重要起来,那些留在历史永恒记忆中的璀璨文明、人文精神、风物民俗,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
本书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 部分作者以其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的理论,并创建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在总结经验教训、阐述心得体会的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释。 第二部分作者以其祖辈均为长阳南曲民间艺人的身份,结合他在土家山寨工作了30多年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着重对长阳南曲的历史渊源、荚学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对现存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对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介绍以及前景的分析,都是在其独家拥有的材料上才能得出的结论。 第三部分作者以其长期担任乡镇文化站站长的条件,并从这个角度对集镇文化建设、土家人家庭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另外在本章节
我们生活在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新情况与新问题层出不穷。回答历史与现实提出来的难题,为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不断探求新的答案,是我们这一代史学工作者的责任。《全球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提出过“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的著名主张。他认为“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得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这在变化速度成指数级增长的今天是不言自明的。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一部提出新的疑问并给出新的答案的历史。”从历史提供的经验中汲取于现实有用的智慧和知识,这始终是每个时代的史学和中心母题。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城,她的名字叫成都。成都,传说中的中国西海。悠悠岁月,流淌着讲也讲不完的美丽、浪漫、传奇…… 成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先民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足迹。先民的创造和业绩,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本书以多彩的民俗风情、生动的民间传说、翔实的历史故事,反映出成都传统文化的一个个侧面,体现了成都人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展示了时代赋予成都人的视野、立场与情怀。该书在写作上采用散文和传奇的笔调,把历史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一定的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