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 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 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 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 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 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 堆 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 抚摸 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 三星堆王国是怎样 突然消亡的, 置疑 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 星堆文明之源 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 古蜀文明的*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 话 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从古至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东大街都呈现了自己的东之美、大之美、街之美:宽大的街、金融的街、商业的街、灯火的街、酒香的街、繁华的街、茶馆的街、水灵的街、丽崇的街,珠玉的街,五行的街、民俗的街、寺庙的街、小吃的街、文教的街、洋务的街、交通的街、房租贵的街,以及世界白酒坊、世界枚纸钱币都与这条街有关 它是成都老街的代表,是当之为愧的 首街 。 在还没有春熙路的时候,它就名噪天下了! 由著名作家凸凹和80后新锐作家魏亦合著的人文地理图书《首街:成都东大街浮世绘》是一部首度记写成都东大街的书,展开它就展开了一轴 清明上河图 。 《首街:成都东大街浮世绘》的可读性、资料性、权藏性以及图文并茂的时尚性必将为它赢得广泛而长效的市场。
自古以来,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正所谓人杰地灵者也。 四川之风景名胜颇多,九寨沟、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等,早已蜚声海外,闻名于世。除此之外,省内各地,处处皆有景点,边远地区,亦不例外。此类景点,亦各有各色,且与著名景点一样,早为骚人墨客所关注,留下了不少歌咏它们的诗词,故而亦富有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市、县之景点,不仅不为世界所知,国内、省内亦知之甚少。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我省旅游业之进一步发展。 《四川风景名胜诗词选注》,上起隋唐,下迄明清,按照现行行政区域,依地、市、县分类辑录注释。这些诗歌,大多是历代诗人在当地浏览时写下的。游客阅读本书,在欣赏风景名胜时候,能同时欣赏有关风景名胜的诗歌,从而触景生情,
在古代,西蜀这块地方,相对于中原比较边远,交通不便,有些先天不足。但那里从来就是个“回水沱”——总是不断有移民来到蜀地,带来许多文化因子。 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发现了不少商代前后的文化遗址。比如羊子山三层土台,就是蜀人祭天的神坛;十二桥还发现过一大片建筑群,当初都是些木料榫接、绑扎成的“干栏式”房屋,上下两层,极富特色。这些比较厚重的发现,却没有引起多大的轰动。 就拿广汉市三星堆来说,1929年月亮湾燕家便在无意中挖出一座宝坑,后来又接着进行过科学发掘。那前前后后的收获,更多的是进入文人笔下的逸闻趣话,提供茶余饭后的谈资;多能引起古董收藏家的注意,想方设法多买一点文汉玉器,传之子孙。考古工作者倒是在那里奔走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器物也发现了一批又一批,但那仅仅在专业圈子里头受到赞赏
本书是对开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的个案性研究。其内容涉及县域社会与文化地理、公共行政与建置沿革、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县域经济与市场培育,以及县城经济与文化建设、社会面貌与人文精神、文化环境与青少年成长教育、传统文化与民俗变迁等多个方面。开江是作者的故乡,作者数十年来有丰富的桑梓阅历和人事联系,有走进去跳出来的认识比较,有多层面的文化参照,有学理的分析阐述,凡此种种构成了本书的研究内容。本书堪称开江县域社会文化建设的百年工程。
书名定为《缤纷城市》,全书以人物为主线而以事物为副线。我一向认为,只有人物和事物,才能凸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性格,而千年不变的景色呢,只不过是“天赋的姿色”而已!再说,以千言万语介绍千山万水,有时还抵不上一张照片的魅力哪! 本书共分四辑。部《都市传奇》,记述了六个奇特而又真实的故事。第二部《城市的风貌》雕出了城市的轮廓。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别为《璀璨的瑰宝》和《动物的心声》。
本书着眼于现代四川历史上的红色革命及其所产生的红色文化进行研究。全书共分7章,分别为红色文化概念表述、红色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关系、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优势、四川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红色文化产业集群的策划与运作,红色旅游开发研究及政府主导与红色文化的建设发展。
成都的民间话语构成,有着个体的、粗糙的、质朴但鲜活有力的文化特质,彰显个人的价值尺度和生活经验,并以一种幽默、迅捷的川人智慧,构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透过《成都故事百家谈》讲座,我们可以看到沉淀民间的人文底蕴。无论是从历史的渊源还是人文痕迹,无论是从建筑格局还是思维方式所造成的遗绪而形成的话语空间,成都民间话语就像迭现历史、民俗与现实的一面镜子,用纯粹的光,昭示着薪尽火传的人文经脉,绵远而恒久。 《成都故事百家谈(2)》汇编的就是讲坛上讲过的故事。这本乡土文化读物集知识性、普及性、通俗性于一体,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成都故事百家谈(2)》以一种幽默、迅捷的川人智慧,构成了自己的文化特征。
《巴文化研究(第2辑)》是一部关于 巴文化 研究的论文集,共15篇文章,分为巴域历史文化、巴域文学与文献、巴域考古专题研究三个板块。内容包括对宋代三峡地区的畬耕农业,巴人族群、移民及其政权,宣汉罗家坝朱砂葬,宕渠与賨城等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均为该书的的特色,它们从各个具体而微的侧面反映了巴域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
党项羌,这个曾经盛极一时、建立过强大西夏王朝的民族,如今又是何种状况,应当何去何从呢?翻开本书,或许能给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作者徐平教授在对羌村这一典型社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实践调查基础上,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考古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详细描述了分析了羌村人的经济生活模式、社会构建和运转、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世界的构造,进而联系羌族历史上从游牧到农耕的巨大变迁,以及羌村现实生活的变化,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社会进步“的理论假设。在文化适应和文化交融都更为剧烈的今天,人们如何更好适应急剧变化的世界?羌村人的故事,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巴蜀地区的族源具有多源化的特征。巴蜀先民自古以来就是由若干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商周时期,蜀族和巴族是巴蜀文化区的主体民族,他们很早就和中原的华夏族有着密切的往来。巴蜀民俗文化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于巴蜀地区是一个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不仅汉族人数众多,很多少数民族也聚居于此,故而他们的风俗各异、文化多样。
自古至今,四川形成了雄奇、血性、敢为天下先、自由与人文、宽容与坚忍的精神内蕴。四川的前世今生、历史进程引人入胜: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素有“四塞之国”之称,居然出现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且分庭抗礼的上古文明;古蜀人开拓的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将中国的名称“China”传到西方;鹤鸣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四川人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在移民与土著的混合中,宽容、坚忍的精神油然而生;在抵抗强敌时,川人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抗战八年,川军主打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
本书选题新颖,材料丰富,论述深刻,逻辑严密,理论性强,特点突出,富于创新,是一部以古代巴蜀城市为研究重点的有特色、有学术水平的研究专著,是中国城市史研究中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新成果。
纳西族象形文字约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之维妙维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初其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既要简单,又要一个字与一个字相区别。 就有依类象形,突出特征,变易本形,依声托事等各种造字方法。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子有的极像是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即使是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眼看经文,口诵句子,这种文字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徒用这种象形字书写了约1500卷经书,它是研究纳西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宝藏。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著述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