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一部关于成都传统文化的读物,以老成都代表性家族的族谱主要线索,反映了成都作为移民城市的族群来源,移民祖先迁徙来成都所发生的真实历史故事,家族中出现的显赫人物和荣耀事实,家谱中反映出的一些当时民风民俗,以及早就良好家风的乡俗、家训家规等。全书以真实的家谱历史资料为依据,配备原始图片,行文既轻松又严谨,可读性强,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成都移民历史以及传统家族发展的轨迹,具有较好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读物。作品主要介绍近现代以来大成都范围内的地方名儒,包括骆成骧、赵熙、宋育仁、尹昌龄、颜楷、刘咸荥、徐炯、谢无量、吴之英、吴虞、尹昌衡、廖平、方旭、邵从恩、庞石帚等人的典型事迹和对当时乃至今天的社会影响。这些名儒有的是书法家,有点是地方贤达,有的是慈善家,有的是文学家、教育家等,史称成都 五老七贤 。全书图文并茂,行文轻松,史料充实丰富,能令各个年龄段的人全面认识近代以来成都名流的魅力之所在,真正领会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真正原因。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纳西族象形文字约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之维妙维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初其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既要简单,又要一个字与一个字相区别。 就有依类象形,突出特征,变易本形,依声托事等各种造字方法。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子有的极像是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即使是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眼看经文,口诵句子,这种文字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徒用这种象形字书写了约1500卷经书,它是研究纳西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宝藏。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著述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
本书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 部分作者以其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的理论,并创建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在总结经验教训、阐述心得体会的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释。 第二部分作者以其祖辈均为长阳南曲民间艺人的身份,结合他在土家山寨工作了30多年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着重对长阳南曲的历史渊源、荚学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对现存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对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介绍以及前景的分析,都是在其独家拥有的材料上才能得出的结论。 第三部分作者以其长期担任乡镇文化站站长的条件,并从这个角度对集镇文化建设、土家人家庭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另外在本章节
自古至今,四川形成了雄奇、血性、敢为天下先、自由与人文、宽容与坚忍的精神内蕴。四川的前世今生、历史进程引人入胜: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古蜀,素有“四塞之国”之称,居然出现了以三星堆、金沙遗址为代表的,与中原文明截然不同且分庭抗礼的上古文明;古蜀人开拓的以成都为起点的“南方丝绸之路”,早将中国的名称“China”传到西方;鹤鸣山是道教发祥地,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四川人道法自然,崇尚自由;在移民与土著的混合中,宽容、坚忍的精神油然而生;在抵抗强敌时,川人又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抗战八年,川军主打的前线战场约占全国五分之一,伤亡64万余人……
有一缕叫做“时间”的光芒,正意想不到地穿越一扇扇历史的窄门,进入公众的视野。宽巷子和窄巷子形似古老成都的脐带,它是成都成为平民城市的*。成都的休闲,自然源头在都江堰,文化源头在“两条巷子”。宽巷子、窄巷子就像有一个天然的静音器,滤掉了外面世界的嘈杂。夕阳映在斑驳的院墙上,足以让人心醉,仿佛从这幽深的小巷一路看上去,看穿300年成都的前世今生。穿越历史的窄门,我们会茅塞顿开,我们会醒醐灌顶,我们会豁然开朗,我们会大彻大悟……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都江堰是成都平原成为 天府之国 的推动源泉,创建于先秦时期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在如此漫长的岁月长河里,它不仅没有被历史湮没,反而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 名录,是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风景名胜区。都江堰水利工程实灌面积已超过一千万亩,它造就 天府之国 ,也造就了其灌溉流域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天府文化!都江堰不仅是对大地浇灌,对万物滋润,还有它产生与繁衍的文明对这片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浸润和泽被,天府文化在清流千里的都江堰灌溉之下,日渐丰盈。 《天府文化之源:都江堰》是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李冰研究中心联合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等单位推出的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化读本,旨在宣传世界
贴近现实的写作,是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成为积极介入社会的行为方式,将个体于日常学习、思考的瞬间思绪、点滴心得,延展为与社会现实交流的表达方式,于文本的字里行间,留下个体的微薄见解、语符意义。
书名定为《缤纷城市》,全书以人物为主线而以事物为副线。我一向认为,只有人物和事物,才能凸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性格,而千年不变的景色呢,只不过是“天赋的姿色”而已!再说,以千言万语介绍千山万水,有时还抵不上一张照片的魅力哪! 本书共分四辑。部《都市传奇》,记述了六个奇特而又真实的故事。第二部《城市的风貌》雕出了城市的轮廓。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别为《璀璨的瑰宝》和《动物的心声》。
本书是对开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的个案性研究。其内容涉及县域社会与文化地理、公共行政与建置沿革、自然生态与环境保护、县域经济与市场培育,以及县城经济与文化建设、社会面貌与人文精神、文化环境与青少年成长教育、传统文化与民俗变迁等多个方面。开江是作者的故乡,作者数十年来有丰富的桑梓阅历和人事联系,有走进去跳出来的认识比较,有多层面的文化参照,有学理的分析阐述,凡此种种构成了本书的研究内容。本书堪称开江县域社会文化建设的百年工程。
水是城市生活的生命线,是城市文明的摇篮。成都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因水而荣的城市,是按照“上善若水·孕育文明·文明城市”的自然哲学模式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城市。 本书以“水”的骨肉为脉络,展开了成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美的画卷,其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成都城市是“水”做的骨肉,是水孕育出的成都,是水润泽的天府。 本书以“水”为成才城市文化解题的锁钥,阐释成才水文化,可谓抓住了成都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本书作者不畏其难,致力于成都水文化的研究,吸纳与总结诸家的学术成果,疏理脉络,加以提升,做了很好的工作,取得了新的收获。
李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天才、奇才,他的诗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永恒的艺术魅力,在全世界都享有很大声誉。李白的爱国主义精神,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以及他诗歌艺术上的杰出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明晰李白的思想、个性特征和诗歌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对于现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起,李白研究进入了高潮时期,学术界对李白的出生地、家世、生平事迹和李白的思想、艺术成就等方面做了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对李白如何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做了一般的、笼统的研究,或者说是着眼于宏观的展现。对李白生平的研究,着重在出蜀之后,而对于其一生至关重要的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巴蜀地域文化熏陶,以及他曾生活过的地域的风俗民情、思维方式、典型性格对他的影响,更是研究得少之又少。
自古以来,四川号称“天府之国”,物产丰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人文荟萃,正所谓人杰地灵者也。 四川之风景名胜颇多,九寨沟、都江堰、青城山、峨眉山、乐山大佛等等,早已蜚声海外,闻名于世。除此之外,省内各地,处处皆有景点,边远地区,亦不例外。此类景点,亦各有各色,且与著名景点一样,早为骚人墨客所关注,留下了不少歌咏它们的诗词,故而亦富有文化内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许多市、县之景点,不仅不为世界所知,国内、省内亦知之甚少。此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我省旅游业之进一步发展。 《四川风景名胜诗词选注》,上起隋唐,下迄明清,按照现行行政区域,依地、市、县分类辑录注释。这些诗歌,大多是历代诗人在当地浏览时写下的。游客阅读本书,在欣赏风景名胜时候,能同时欣赏有关风景名胜的诗歌,从而触景生情,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品格和独特魅力。成都的昨天表现出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秦陇文化、荆楚文化等其他区域文化的精华;成都的今天既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开放进取、生机勃勃,形成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包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文化风格,培植了博大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曾经赋予“天府之国”、“锦官城”、“休闲之都”、“美食之都”等众多的美誉,成都的文化特色很难用一两个简单的词语来描绘。神秘、传奇、浪漫是成都的气质,和谐、床适、包容是成都的品位,智慧、诚信、进取、创新是成都人不懈的追求。随着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都的文化必将更加繁荣昌盛、更加多姿多彩。 因为成都文化及其城市气质的丰富、多元,所以成都市群众艺术馆在编辑出版“成都故事丛书”的时候,一口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的研究,涉及历史学、文化学、民俗学、宗教学、人文地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多种学科,难度比较大,目前的主客观条件不能说很成熟。记得1989年在苏州举行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会上,作者曾建议杭州年会以“中国现代作家与吴越文化”为讨论主题之一,这个建议虽然得到理事会的赞同并通过,但后来的实际研究成果似乎不多。它可能就和学术界对区域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文学研究对区域文化更是比较陌生,知识结构有待调整等状况有关。但正因为这样,决心朝这一方向进行开拓性的艰苦扎实的努力,更其显得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