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中国的西部有一座城,她的名字叫成都。成都,传说中的中国西海。悠悠岁月,流淌着讲也讲不完的美丽、浪漫、传奇…… 成都,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成都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先民筚路蓝缕、辛勤耕耘的足迹。先民的创造和业绩,形成了厚重的文化积淀。本书以多彩的民俗风情、生动的民间传说、翔实的历史故事,反映出成都传统文化的一个个侧面,体现了成都人继承传统文化与发展先进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展示了时代赋予成都人的视野、立场与情怀。该书在写作上采用散文和传奇的笔调,把历史性、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一定的收藏价值。
纳西族象形文字约有2200多个,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但与图画之维妙维肖求其美感不同,而是用简单笔画初其事、物、意的轮廓来表达。既要简单,又要一个字与一个字相区别。 就有依类象形,突出特征,变易本形,依声托事等各种造字方法。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子有的极像是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用象形文字书写的东巴经书,即使是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眼看经文,口诵句子,这种文字已有约1000年的历史。纳西族东巴教徒用这种象形字书写了约1500卷经书,它是研究纳西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哲学、天文地理和文学艺术的重要宝藏。本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纳西族象形文字著述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 长江文明之源 。其中出土的古蜀秘宝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本书分为发现、探索、解密、置疑、拾遗五篇,讲述了三星堆遗址发掘经过、器物的寓意、三星堆王国是怎样突然消亡的等内容。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 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 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 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 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 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 堆 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 抚摸 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 三星堆王国是怎样 突然消亡的, 置疑 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 星堆文明之源 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 古蜀文明的*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 话 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本书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 部分作者以其在全国率先提出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原生态”的理论,并创建中国首家“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工作实践为基础,在总结经验教训、阐述心得体会的同时也在理论上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一些不同的学术观点进行了辩释。 第二部分作者以其祖辈均为长阳南曲民间艺人的身份,结合他在土家山寨工作了30多年的有利条件充分利用丰富的一手资料,着重对长阳南曲的历史渊源、荚学价值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尤其对现存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的调查报告。对保护和传承工作的介绍以及前景的分析,都是在其独家拥有的材料上才能得出的结论。 第三部分作者以其长期担任乡镇文化站站长的条件,并从这个角度对集镇文化建设、土家人家庭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市场等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另外在本章节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读物。作品主要从宏观的角度以纪实的笔触叙述了成都老城墙、河流和桥,以及老成都物象记忆,挖掘了成都历史上的名流趣话、市民情结、独特大院生活趣味,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凤凰山、大佛堰趣闻,勾勒了成都自古以来就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点,包括对宽窄巷子、东大街、文殊院、盐市口、春熙路、刘文辉公馆、科甲巷、劝业场、陕西会馆、水津街等的历史追忆等。全书图文并茂,行文轻松,史料充实丰富,能令各个年龄段的人全面认识成都的魅力之所在,真正领会 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 的城市。
四川师范大学教学科研人员对巴蜀文化的研究,起步很早,成果也较为显著。仅从近20多年来的情况看,就有两个标志:一是早在1980年,四川师大文科学报创刊不久,就开设了“巴蜀论丛”专栏,发表省内外巴蜀文化研究的文章,而作者的主体就是川师大的教师。20多年来,该专栏发表了数百篇较高水平的文章,一直受到海内外有志于巴蜀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的关注和支持。二是1999年,成立了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这是为数不多的由*批准的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成立后,积极组织和大力推进巴蜀文化研究,所以近几年来,四川师大文学院、历史系等院系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学术成果也更为突出。单就学术论文而言,不但川师大文科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在学术质量上有了新的提高,而且吸引了校外一些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的好稿,还有
本书是一部俄罗斯古典学者的文明史著作,力图在反思以往世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建构新的文明史观。作者使用大量翔实的考古学、碑铭学、语言学资料描绘古代文明,以精要优美的笔触,张弛有序的节奏,将各大文明(如西亚文明、埃及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美洲文明等)的演进趋势、阶段特征精心编排比较,具体而微地展现了古代世界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将金戈铁马、活色生香的古代世界勾勒得生动淋漓。 汤因比 过时了? 雅斯贝斯 很教条?? 斯宾格勒 谬以千里??? 后共产主义俄罗斯史家的文明史全新力作。 ☆ 作者出入前苏联及德国史学传统,深刻反思前苏联传统史学和西方以斯宾格勒、雅斯贝斯、汤因比等代表的文明史观,提出了新的世界文明史观。 ☆ 用文明史观取代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标准的全新历史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每年二辑,本书为《蜀学》第十五辑,是2018年度的第二辑,全书为繁体横排出版。其内容是关于蜀学理论、蜀学思想、蜀学史、蜀中学者以及蜀学文献等方面的研究,涵盖了对四川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及研讨,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反应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具有一定的学术及参考价值,对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本书从李劫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巴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楼,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巴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巴蜀文化植根于巴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巴蜀文化”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
书名定为《缤纷城市》,全书以人物为主线而以事物为副线。我一向认为,只有人物和事物,才能凸显一个城市的特色和性格,而千年不变的景色呢,只不过是“天赋的姿色”而已!再说,以千言万语介绍千山万水,有时还抵不上一张照片的魅力哪! 本书共分四辑。部《都市传奇》,记述了六个奇特而又真实的故事。第二部《城市的风貌》雕出了城市的轮廓。第三部和第四部分别为《璀璨的瑰宝》和《动物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