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日本文化的一次审美式阅读,以日本社会中“花道”、“茶道”、“俳道”、“武士道”等概念为切人点,讨论了日本人对“美”的体会、对死生之道的领悟等诸多论题。同时更有意识地从文化的角度解读历史,通过对日本人的“精神底色”的探究,为理解日本民族的历史进程提供了新颖而深刻的视角。全书插图一百四十余幅,作者文笔优美流畅,深入浅出,使本书具有相当强的可读性。
《看汉字游日本》完整收集了3000个用中文容易判断读错的日本旅游常见汉字,囊括了24种旅游情境的常见汉字、50类日本特产与美食的常见汉字以及中国人容易会错意的常见汉字。 《看汉字游日本》的编排包括日本汉字的写法和假名标注、简单的日本文化和风俗的介绍,以及在日本旅游时常用的日语短句。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轻松看懂日本街头巷尾和商店、机场等处的标牌、告示栏等等,还可以了解到日本的特产、美食、衣饰、节日庆典等内容,对于赴日的旅游者、特别是希望自由自在畅游日本的自助游爱好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小册子。 同时,也可以作为日语爱好者和学习者了解日本风土人情和习惯的趣味读物,可以从中品味到地道的日语。
文明创造了世界,文化塑造了人类。 如果从遥远的古代开始搜索,从茹毛饮血到食不厌精,从结绳记事到网络交流,从简单的图画符号到多变的复杂文字,你会发觉人类的历史就是一步步创造文明并接受文明洗礼的过程。没有文化的浸润、熏蒸、打磨、重塑,生命的纯粹和丰富就不可能实现,人类辉煌的文明也无从谈起。 文明创造了世界,文化塑造了人类。 为了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少一些困惑和迷茫,多一些了解和储备,我们策划组织了这套“世界文化通览丛书”,逐一展示那些具有悠久文化积累的不同国家或文化联系紧密的区域。每本书选择20个文化专题,力求从不同的领域和侧面认识不同国度的文化面貌与精神。 如果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就是一座座深广的宫殿,那么这套“世界文化通览丛书”就是一扇扇窗子,引领你走向这博大精深的文化时
关于草原文化的研究,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重大问题,需要把握并不断深化。 一、关于草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特质 草原文化的内涵和特质问题,是目前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积极讨论的热门话题,也是在草原文化研究领域需要重点研究的中心内容。综合目前的研究,对于草原文化的内涵与特质,我们是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和把握。 ,要弄清什么是草原文化,即草原文化的界说问题。我们认为,所谓的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作为一种历史过程,草原文化在早期经历细石器文化之后,前后演绎为以西辽河流域为代表的早
澳大利亚是一个遍布着现代化大都市、广袤沙漠和罕见动植物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在澳大利亚的许许多多种族当中,再没有什么能比“澳大利亚早的居民”——土著人让人们着迷和好奇了。4万多年来,澳大利亚土著人和这片土地和谐共处。他们采食野果或者捕猎袋鼠之类的动物为食。他们用动物的皮毛做成衣服,用树皮、木头或者动物的骨头制作工具。但是到了18世纪土著生活就从此永远的改变了。欧洲人来到了澳大利亚,并且常常发动武力,那行占领了这片土地。 这本书可以用来了解土著文化以及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故事、音乐、食物和家庭生活方式。它为人们讲述土著人和欧洲殖民者之间的可怕冲突,讲述早期的澳大利亚著居民怎样开始为争取他们的权利而战,以及现代土著人又是怎样努力奋斗以振兴和保存他们丰富的古代遗产。
鲁斯·本尼迪克特的《菊花与刀》堪称研究日本民族精神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经典之作,其精到的分析、深刻的思想与流畅的语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自问世以来,便好评如潮。本书分十章对这部杰作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在引导读者理解书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与内容的同时,并从日本历史以及现实的角度对该书的缺陷与不足之处作了适当的修正、补充与延伸,从而引领读者读懂这本书,进而“读懂”日本这个民族。
福泉山是良渚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遗址。一方面,它是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延续使用时间长的墓地,从崧泽文化中期到良渚文化晚期,虽间有缺环,仍是目前所见为完整的一个案例;另一方面,它也是目前太湖东部地区能代表良渚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水平的地点,随葬品规格仅次于良渚遗址群内的反山、瑶山,随葬品的来源则比良渚遗址群更为丰富多样。《福泉山》报告的正式出版,为细致深入地研究该处遗址提供了可能。本书即以报告为准,初步分析福泉山墓地及其所反映的史前社会结构。
认识欧亚草原文化,不仅可开拓我们的视野,更能让我们审思许多习以为常的固有传统文化。《黄金草原——古代欧亚草原文化探微》立足学术前沿,广纳诸多欧美学者对古代欧亚草原文化领域的*考古资料及权威论著,并阐发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书中所附近两百张精美的彩图与线绘图,勾勒了长久以来浑沌又陌生的古代欧亚草原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及其与周边古文明的关系。《黄金草原——古代欧亚草原文化探微》由张文玲编写。
李联盟等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内蒙古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内蒙古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历史资料概括性地介绍了整个人类文明6000多年的发展历程,描绘了人类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区域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影响。每一章以引言概述该种文明的相关主题,以时间为线索简略而直观地叙述该种文明的兴起和发展以及重要的人物、事件及其历史过程。 本书用非常丰富的珍贵资料,客观、真实地再现了世界文明史上的人物和事件,为读者参与世界文明史的分析和研究留下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本书所提供的资料极具学术价值,除了非常权威的文字资料以外,还配备了极其丰富的绘画、雕刻、制陶、照片、建筑物、纪念碑、硬币、地图等视觉资料,为读者提供了书面文献以外的历史证据。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可供学习者参考、分析和批判。因此,《世界文明史》是读者学习和研究世界文化、世界历史、
北方农牧交错带既是不同自然生态环境的交错地带,也是两种不同生产方式的分界线和交叉地带。农牧交错带的形成首先是人类经济活动适应自然的结果,交错带以北的广袤草原基本属于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寒冷,降水少,不适宜大规模种植业的发展;以南降水量逐渐递增,适宜农耕业的发展。北方农牧交错带自北向南是由畜牧业向农耕业的过渡地带,其表现一般为畜牧业与种植业交错插花分布,越向南延伸,种植业比重越高。从历史上畜牧业的存在形式看,农牧交错带以北是游牧畜牧业,向南随着种植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畜牧业作为种植业的补充,由游牧畜牧业向饲养畜牧业过渡。农牧交错带作为两种自然环境、两种生产方式的过渡地带,是遏制荒漠化、沙化东移和南下的生态屏障。促进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对农牧业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和国民经济
《呼伦贝尔草原文化与大兴安岭彩绘岩画》详细介绍了彩绘岩画所在的呼伦贝尔草原的自然与人文背景,介绍了鄂伦春民族的文化和风俗,研究了彩绘岩画的年代、特色、功能与文化内涵,*后探讨了草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当代中国是一个开放的中国,开放的中国不仅要“知己”,也要“知彼”,要了解中国以外的整个世界。《中国一东盟研究丛书》就是为中国人提供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一个窗口。 “东南亚”是一个特定的地理概念,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问。当时,同盟国家为了加强对南太平洋反法西斯战争的统一协调与指挥,设立了“东南亚盟军司令部”,统辖范围包括南太平洋群岛和中南半岛陆地的广大地区。 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五国外长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盟成立。到1999年,文莱、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先后加入东盟。至此,东南亚十国全部成为东盟成员。2000年,东帝汶经全民公决从印尼独立出来,成为东南亚年轻的国家。目前,东帝汶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