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中国大学英语系的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本书请教师或外国访客用外语来介绍整个欧洲或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语言课的补充。
《闽南北山人的社会与文化》是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田野调查报告丛书之一。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北山村的经济活动,北山人的日常饮食,北山的民居建筑,北山的人口与家庭,北山的家庭宗教,北山的聚落宗教,北山的岁时祭仪与祭品,北山的宗族组织,陈城村的婚姻习俗,北山的非正常死亡葬俗等。
难道真如众多的考古学家,地质学家,植物学家,旅行探险家所声称的那样,在远古时代,太平洋中有一块巨大的陆地叫太平洲,那里的人们拥有高度文明,他们不仅有坚固的航海工具,而且拥有飞行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来,太平洲沉没了。在这个时候,太平洲和幸存者或乘航海器,或驾行器向安全的地方逃去。他们有的到了美洲,有的到了澳洲乃至非洲……
帝王谷、神庙、金字塔、木乃伊……神秘的古埃及呈现给世人的东西,远比人们期待的更多、更美、更炫目。人们已经解答了很多谜题,像一个成人一般追寻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可是,解答得越多,越驱使着人们热情地去拥抱人类曾经灿烂的童年。 直到传说中的特洛伊、黄金的迈锡尼、米诺牛居住的迷宫和无数炫彩迷人的壁画重见天日、绽放异彩之时,人们才相信,原来早在古希腊人之前,爱琴世界的人们便已经创造了一个灿烂的海上文明。在无情流淌着的岁月中,爱琴文明消失了。但刀剑毁不掉它的精神,岁月带不走它的美名。 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几乎囊括了当时他们所知的所有文明区域。各种文化在这里争奇斗艳、自由发展,反过来又把罗马文明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美洲一直孤悬于欧亚大陆文明中心之外,这一地理隔
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本书为“欧盟研究丛书”之一,对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从“理念”到理性;人本主义、“基督性”与“欧洲认同”;文艺复兴与欧洲;启蒙主义思想与欧洲建设;20世纪以来的意识形态与欧洲建设等。
丛书既名“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顾名思义,是以文化为讨论对象,以关系为切入点,在闽台的背后,涵盖的其实是两岸,所涉及的也不单纯只是文化问題。它是以闽台为中心,民文化为重点,来论析两岸关系的一套系列著作。丛书的选題,包括了林国平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闽台区域文化研究”,刘登翰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基金项目“两岸文学艺术的文化亲缘研究”,以及福建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大项目“闽台文化关系研究”等诸个课題。
双柏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云南地理中心、滇中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四,县城妥甸依山傍水,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是典型的“袖珍园林城市”。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专家称为彝族古傩仪“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活化石”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流传至今。 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的图像配有文字的解说,呈现了双柏彝族老虎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使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
本书写到:河源市辖区内部基本上以汉语方言为母语,而其中义以水源音(本地话)和客方言为母语者居绝大多数。龙川为秦置南海郡三大古县之一,始皇三十三年(即公元前214年),秦将赵佗率数十万三秦将士南征龙川开埠,除首任县令,经略龙川六载有余。史书上记载,秦代有数次较大规模中原人口迁徙至岭南,“与越杂处”。其中尤以赵佗上书奏请秦廷,朝廷选送15000名女子来龙川,这就是客娘的由来。赵佗在龙川推行“和辑百越”的族群融合政策,以及三秦将士与客娘结合,催生了古邑龙川客家族群的形成与繁衍。南越武王赵佗秦末汉初雄踞岭南,龙川是其开基和兴王之地。
本书是一部详细描述包括台湾在内的粤东祖地客家人传统风俗习惯的民俗志,也可以说是中国民俗学的重要研究成果。本书虽然是一部粤东客家地区20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初的民俗志,但是,由于房先生的渊博知识,书中不仅纵向地对当地近代以前的民俗做了比较研究,同时还横向地跟粤闽赣台和其他地区的客家民俗做了比较研究。因此,本书对加深理解客家民俗的持续性和变迁结果,增进了解跨地域性客家民俗的异同,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 通俗易懂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即便像我这样的外国人,读了也很容易理解。这就使得利用它与海外的客家地区做比较研究变得很方便。这应该归功于房先生所具备的冷静的视点和高度的民俗学理论素养吧!
本书把一个城市整整几个世纪的历史、行业发展和世俗风情直观地介绍给读者。历史的演变、行业的兴衰、创业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栩栩如生、娓娓道来。三百六十行行行生风,回味当年市声充耳,遐想昔时街坊杂趣,此时无声胜有声。《福州老行当》与其说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本值得研读的课本。这既是写给福州市民饭后茶余消遣的书,更是一本写给有志创业者的研读课本。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在忠实于历史的前提下力求生动,但不是为了追求生动而改变和虚构历史,而是尽量让历史以生动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书是18世纪日本江户时代“国学”的集大成者本居宣长(1720~1801)以“物哀”论为主题的作品集。 本居宣长对日本文论的*贡献就是“物哀论”。他在《紫文要领》和《石上私淑言》等著作中一再强调:“物哀”与“知物哀”就是知人性、重人情、可人心、解人意、富有风流雅趣,就是要有贵族般的超然与优雅、女性般的柔软细腻之心,就是从自然人性出发的、不受道德观念束缚的、对万事万物的包容、理解与同情,尤其是对思恋、哀怨、忧愁、悲伤等刻骨铭心的心理情绪有充分的共感力。本居宣长认为,以物语与和歌为代表的日本文学的创作宗旨就是“物哀”,作者只是将自己的观察、感受与感动,如实表现出来并与读者分享,以寻求审美共鸣及心理满足,此外并没有教诲、教训读者等其他功利目的,而读者的阅读目的也是为了“知物哀”,“知物哀”既是文
在印度、中国以及西方,关于印度文化和传统的书籍为数不少,其中,给戢留下为深刻印象的当数A.L.巴沙姆的杰作《神奇印度》(The Wonder that was India),这本书完成于1954年,是为了迎合西方学者和读者的口味而作的。毫无疑问,巴沙姆的这本书是一本学术著作,同时也是对古老印度的追思。然而,他对作为印度主流宗教的印度教表现出了不必要的苛刻。在中国,关于印度文化和历史的作品并不多。季羡林、金克木、林承节、黄心川、王树英等杰出的教授和学者的作品也被地理政治学的影响所掩盖。正因如此,姜玉洪教授的这本书适时地出现,并为中国的印度文化研究做出贡献。他的著作不仅尽力填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也充分展示出了他对印度文化孜孜不倦地阅读和理解。他通过“梵我同一”(Brahmatmaikyam)、“解脱”(Moksha)和“达摩”(Dharma)等观
苏维埃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它源于十月革命的炮声,延伸于内战的硝烟,迸发于集体化和工业化的高潮,高昂于决战法西斯的号角,终结于“解冻”和“改革”的进程。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70多年来,苏维埃文化是在*矛盾的状态中发展的,它始终没有脱离开——为了强国的目的,宣扬爱国主义,接关出现高潮,随高潮而来的是不安和动荡,于是加强控制、封闭社会,自诩“世界”,再更大规模地、更强力地宣扬爱国主义,于是高潮又再次出现。正像苏联在这个怪圈中迂回前进一样,苏维埃文化也沿着这个怪圈运转,于是兴中有亡,亡中求兴,兴亡交替,周而复始,直至苏联的解体。本书作者以一个历史学家的独特视角,以生动的文笔全景式地扫描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伦理、道德、传统、文化、信仰、礼仪、操守,引导人们去追思探寻尘封的历史和复
阿伊努力是日本的土著居民,是早生活在日本的民族。许多世纪以来,他们与日本其他民族共享一片家园。他们靠狩猎、捕鱼、采集获取食物,用周围的天然材料生产自己所需的一切物品,崇拜动物和自然界中的神灵。 早期的阿伊努力人大都定居在日本四大岛之一的北海道。后来,日本其他民族也迁入这里,与当地土著人发生了激烈冲突。他们夺取了阿伊努人的渔猎场所,使其陷入贫困之中。但是,经过多年斗争之后,阿伊努人又恢复了自己的文化。《日本的阿伊努人》一书,详细介绍了阿伊努人古老的风俗习惯和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向读者展示出一个新奇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