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中国大学英语系的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 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本书请教师或外国访客用外语来介绍整个欧洲或其中一国的社会或其他情况,作为语言课的补充。
本书重在讲述龙川悠久二独具特色的古村落,如龙川县黄布镇欧江村、丰稔镇黄岭村、麻布岗镇大长沙村、细坳镇小三村、上坪镇青云村,他们被认定为第三批 广东省古村落 。本书立足这些古村落,探究他们的人文与历史,发掘当地的风土人情,展现古村落的厚重历史与独特的古建筑。
作者以学者的思想高度,通俗化的大众语言,以及长期的旅美实践,加以细腻的笔触,为读者深入浅出讲述了美国历史的背景,演变和成因,让我们从历史、生活、爱情、经济、文学、艺术、社交等个层面全面、立体、系统地鸟瞰美国的全景,进而较为容易地、清晰地了解美国及美国民族性的成因,以及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兴衰历程。
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研究闽台客家民系与 客家文化的专著。首先论述了客家民系的酝酿与形成 、发展,着重论述了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其次细致地勾勒了客家人从 大陆原乡向台湾迁徙的历程,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情形 与艰苦创业历程,尤其对学界比较忽略的汀州客、漳 州客和福佬客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台湾客家人的 抗日斗争史、当代台湾客家人社会抗争运动也做了比 较详细的描述。《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后探讨了 客家文化在原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台湾 的传承与变迁情况。本书由谢重光著。
“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我们心中的道德准则。”其令人感到崇高与神圣,伟大的康德如是说。 本书文字始于雅典,纵横东西方,回眸数千年,将令你思考“人类文明”这一重大主题。 作者认为,古希腊正是人类现代文明的源泉,并首次阐述了古希腊文明本质的特征:四大公理(竞争精神、思辨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和批判精神)、两大定理(科学和民主)和一大原则(公民)。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和理念,人类社会迄今的进步将绝无可能。然而“和古希腊相比,现代社会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功利;少了一些超脱,多了一些现实;少了一些崇高,多了一些世俗”。 面对现代社会的流光溢彩和华美外表,作者怀揣着忐忑,寄予了一份美好的期望:“如果我们能够在现代的物质条件下仍然保持古希腊的精神文明,那么世界必定如同此时的爱琴海——风和日丽。”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闽南文化丛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之所以组织撰写这套丛书,主要基于以下的三点学术思考。 一、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文化中的一个极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闽南文化的形成及其发展,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与文化磨合,以及东南沿海地带独特的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逐渐造就的。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培育了闽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闽南文化又使得中华文化的整体性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当今,区域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一个学术热点,从中华文化整体性的角度来考察区域文化,闽南文化的研究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二、闽南文化是一种二元结构的文化结合体。这种二元文化结合体既向往追寻中华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顽固地保持边陲文化的变异体态;既依归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印度呈现出与中国同时崛起的态势,文化软实力亦非同凡响,在信息技术领域成为超级大国,一个重要的秘密是,古老而又神秘的印度文明绵延不绝,一直具有非凡的生命力。 针对国际学术界的“西方中心论”和“文明冲突论”,中国学人提出自己的文明理论,将世界文明划分为12种文明体系。本书是“世界文明大系”之《印度文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组织40多位著名学者历时多年编纂而成。它为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印度文明,使我们对于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知道了如何借鉴和学习。
本书为客家区域文化丛书之一,是在区域社会研究理论指导下的全新的客家区域文化研究,以历史上的“历史客家”为论述对象,从移民史、民族关系史、文化传播与变迁、区域经济文化变迁等角度,论述客家民系在广西发展、壮大的历史。全书共八章,章《客家与客家问题研究》,第二章《客家迁桂历史回顾》,第三章《广西客家的分布现状》,第四、五、六章探讨广西客家的传统观念、宗社情结、文化与风俗,第七章探讨广西客家与周邻居民交往的历史,第八章《广西客家与近代中国》。集中介绍了广西客家在客家研究中的历史地位、研究价值及文化特色。
全书共分六章。章导论部分主要梳理国内外学术界对死亡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尤其通过对以民间歌谣表达死亡观的云南少数民族死亡观研究现状的分析,指出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第二章总体上在人类学视野中以民族求生存的口头艺术为线索,对贯穿其中的云南各少数民族死亡观的起源和初期形态进行了简要描述、分析和概括。第三章是对原始宗教吸纳人为宗教的佛教、基督教,以及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进行了重组所体现的死亡观进行描述,呈现出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中民族死亡观的特点。第四章以爱情为主题,以表现种族繁衍派生的爱情主题歌谣为对象,在展示爱情冲突中寻求对生命的理解与对死亡的看法,从而认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民族面对生死选择时,或执著于生、或放弃生的深层心理。第五章探讨信仰人为宗教伊斯兰教的云南回族
《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为有名社会学家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记录了其在1934年至1935年间在闽粤、南洋地区和苏联的考察见闻。“华侨为革命之母”,《碎金文丛:浪迹十年之行旅记闻》对于闽粤社会与南洋华侨的观察叙述,展现了这一群体的风俗民情,及其与靠前革命千丝万缕的联系。1935年作者游览苏联,细致记录下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形势及工农生活,亦具珍贵价值。
家纹不是单纯的花纹,故不可随意创造。 江户幕府后期,有一位名叫土井利位的老中,他是著名的雪纹研究家,曾主张将家纹中的水车纹改为雪纹,但遭到了全体族人的强烈反对,只好作罢。 现在,家纹主要用在正式的衣服或墓碑上。在古时候,家纹还被用在餐具、碗、提灯等日常用品上。中世的贵族也在自己的竹轿和人力车上描绘家纹。 那么,大家也都在自己的家用车上画上家纹吧,如何? 本书中给大家列举的家纹与相关解说,系从庞大的图片和资料库中归纳总结而成。只要读了本书,基本就可以成为家纹通了。 并且,本书也介绍了神纹、寺纹、艺能纹等,也涉及了一些公司的社章及都、道、府、县和城市的纹章。 如果大家认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只有茶道、花道、禅和浮世绘,那就大错特错了——家纹是更为精妙的文化财产!
世界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由于其历史、地理、宗教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形成了各自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和风俗特点。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人员往来不断增加,特别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的快速发展,使2005年多达8亿多人次在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流动。这一年我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次为3100多万,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近100个,而来华入境旅游人次则多达1.2亿。无论是出境旅游还是入境旅游,亦或是各种国际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交流,都需要了解和掌握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懂得他们的礼貌礼节、喜好和禁忌,以达到相互尊重、友好交往、增进友谊的目的。 本书收集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73个国家的礼节习俗、宗教习俗、姓名习俗、节日习俗、饮食
客家是中国汉民族的一个稳定而又独特的民系。公元4世纪初,他们为躲避战乱而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逐渐在南方一带扎根,开始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并渐渐形成自己的方言、宗族文化和各种习俗。
本书为“欧盟研究丛书”之一,对欧洲经济政治法律协调中的文化背景作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共分十一章,内容包括:从“理念”到理性;人本主义、“基督性”与“欧洲认同”;文艺复兴与欧洲;启蒙主义思想与欧洲建设;20世纪以来的意识形态与欧洲建设等。
双柏被誉为“中国彝族虎文化故乡、云南地理中心、滇中绿色明珠”,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八十四,县城妥甸依山傍水,城在林中,水在城中,是典型的“袖珍园林城市”。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被专家称为彝族古傩仪“珍存”和中国彝族虎文化“活化石”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流传至今。 本书图文并茂、精美的图像配有文字的解说,呈现了双柏彝族老虎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图景。以期使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推动保护实践的广泛有效展开。
帝王谷、神庙、金字塔、木乃伊……神秘的古埃及呈现给世人的东西,远比人们期待的更多、更美、更炫目。人们已经解答了很多谜题,像一个成人一般追寻着自己儿时的记忆。可是,解答得越多,越驱使着人们热情地去拥抱人类曾经灿烂的童年。 直到传说中的特洛伊、黄金的迈锡尼、米诺牛居住的迷宫和无数炫彩迷人的壁画重见天日、绽放异彩之时,人们才相信,原来早在古希腊人之前,爱琴世界的人们便已经创造了一个灿烂的海上文明。在无情流淌着的岁月中,爱琴文明消失了。但刀剑毁不掉它的精神,岁月带不走它的美名。 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罗马帝国,几乎囊括了当时他们所知的所有文明区域。各种文化在这里争奇斗艳、自由发展,反过来又把罗马文明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 美洲一直孤悬于欧亚大陆文明中心之外,这一地理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