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作者20年的西藏游历为基础,在多年摄制、拍摄西藏纪录片的过程中,他和他的摄制组多次走遍了西藏74个县,拍摄了典型景观和人物口述实录,以及舞蹈、原生态音乐等。 本书是讲述他走遍西藏7个地级行政区,在各个县、乡遇到的人和事,以及他记录这些拍摄过程中的事件。作者试图向这个世界解读西藏。 作者将本书按照西藏的春、夏、秋、冬分为四个部分,每篇开端以坛城的制作过程作为穿插,用真诚的文字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西藏的全貌。
阿里,夹在唐古拉山脉、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之间,腹地横亘着冈底斯山脉;与尼泊尔、印度、克什米尔接壤,与新疆、日喀则、那曲相邻。 神山圣湖及四条大河标的了阿里的神圣:冈仁波齐,玛旁雍措,狮泉河;象泉河;马泉河;孔雀河…… 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秃鹫、斑头雁、棕头鸥、*……它们才是这块土地的主人。 古老的文明从这里发源。千年的壁画,描摹着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愿景。 早在吐蕃王朝于藏南谷地发祥之前,藏西北就已经有了一个光耀的王国,名象雄。它远在一隅却显赫一时,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谜团。 存在了700多年的古格王国,留下了托林寺,东嘎、皮央石窟的精湛壁画,留下了古格王宫与佛寺交融的艺术,以及香孜、玛囊、卡尔普、多香、达巴等未被开放的遗迹…… 镜头中的“阿里”只是时光
客家先民是中原移民,客家文化保留着厚重的中原文化特征。其因有三:一是由客家移民社会所决定的。客家人南来后,出于对外对内的需要,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二是新的定居地僻处山区,远离战乱,社会相对稳定,因此得以保留相对完整的中原文化“活化石”。三是闽粤赣聚居区连成一片,利于保留同根、同源、同质的祖居地文化,而不致被周边族群同化而丧失固有的文化。 客家文化的中原渊源与情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生活方面,保留了许多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形制与古汉语称谓。在劳动组合中,保留着守望相助的古朴民风。 服饰是区分族群的重要外在标志。体衣则是服饰重要的部分。客家人的衣服为上衫下裤,统称为衫裤。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裤裆。从衣服名称至形制,均源于古代。
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由王亚欣所著,本书运用宗教学、旅游学、文化学、经济学的多维视野,通过对藏区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地的多次考察、调研,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调查问卷的多种渠道,获取大量有关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的一手资料。同时,结合丰富的藏传佛教文化及其旅游方面的藏、汉文历史文献,首次在学术界以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主体和客体的互动为主线,从藏传佛教的历史、思想、文化结合的角度,对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价值的当代功效、藏传佛教文化旅游资派的开发利用、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市场的前景展望、藏传佛教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打造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深度探讨和深刻总结,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在藏传佛教文化与旅游学结合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针对性。本书对解决当今藏区旅游的理论
本书从西藏文明的地缘文化背景以及这一文明的自身内涵和客观发展需求角度对历史上西藏与中原关系的形成问题,尤其是形成这种关系的西藏方面的原因和必然性进行系统讨论。本书不仅对从事藏学研究的外学界有重要学术参考价值,也为关心西藏并渴望从较为宏观高度上去认识和把握西藏历史脉搏的读者提供途径。
《西藏史诗和说唱艺人》堪称一部巨著,作者通过对西藏长篇史诗的深入研究,充分探讨和详尽阐释了流传西藏的这一既是历史文献、又是文学文本和说唱艺术的神奇现象,作者以其辽阔的视野,雄心勃勃地向我们讲述了关于藏族神奇长篇史诗本身和与之相关的一切内容。 本书的部分是设想为了将非内行的读者领入这一问题的迷宫(章)、向未来的研究者指出我多年来积累的资料(第二章)、将研究者的注意力首次转向他将会正确评伦其价值与相互关系的各类文献之中(第三章)。 第二部分也非常简单,也不会提出问题。这些故事所处的地理范围(第四章)出自格萨尔史诗本身并由一些互相独立的史料相佐证。此后的一章论述了该英雄人物(史诗中的主角人物)所属地区的历史,该地区的头人或首领仍在仰仗的名望。惟有与史诗独立无关的藏文和汉文历史文
这本书讲的是《西藏生死书》的作者索甲仁波切的心灵故乡宗萨寺的故事。作者原人以四川甘孜德格县宗萨寺这个天远地遥的偏远藏地的人、事、物为背景,深入当地生活,从衣食住行到学业功课,描画出宗萨学院里喇嘛的生活轨迹,以视角展现出藏地生活真实、纯粹的一面。 宗萨仁波切在本书的推荐序中说“像宗萨寺这样一个非凡的地方,也需要某种引介。这就是为什么原人写下这本书,我相当高兴的原因。我相信,它将会为所有阅读此书的人开启了解之门,而对此卓越之地及其文化与人的认识,将有利于现代世界中求知欲日增、生活节奏加快的人,特别是在中国”。 宗萨佛学院院长彭措朗加也为本书作序推荐,他说:原人在他的书中,通过描述堪布才旦的喇嘛生活、宗萨佛学院学生的僧侣 生活、周围普通群众的农民生活,活生生地将当地人民的日常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高原,有着大自然赋予她的奇特的地貌和壮丽的风光,是千山之巅、万水之源。西藏历史悠久,千万年来,繁衍生息在西藏的各个民族、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与中原地区有密切联系又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西藏文化具有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魅力。西藏文学,作为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历史悠长,而且丰富多彩。代代相传的民间文学珍品,脍炙人口,影响深远;作家文学,其问世之早,数量之多,蔚为大观。 西藏文学是西藏文化,历史的折射,不仅反映西藏各个历史阶段,各个不同地区、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集团的生活、思想和审美观点,同时也是研究西藏的语言文字、社会历史、宗教信仰、道德品貌、精神世界和风土人情的参考资料。
在西藏,每当我乘车经过一个山口,汽车顺盘山公路而下,放眼望去,远处褐色的大地扑拥而来。此时,我飘然若仙,似乎与茫茫的高原融为一体,瘦弱的身躯变得强壮如山,我短暂的生命亦在此时和雪山一样获得永生。 在西藏,魅力的蓝天白云让人如痴如醉,湖水清澈,近似透明。在日出日落之间,招摇的五色经幡引导我向前。 在西藏,涉足湍急的河流,便从现在回到悠久的年代。走在桃花盛开的山谷,看羊群踩着尘烟翻过山脊,我和苍茫大地一起吟唱悠扬的古歌。 在西藏,辉煌的太阳无时无处不在,每时每刻,既是现在,也是过去,我在窗前明媚的阳光中,抚摸十分清晰的未来。
书中充实的手田野调查资料,显示了叶先生所掌握的泰山民俗材料的广度与深度。而在相关文献的把握上,同样反映出在广泛占有材料基础上的得心应手。《泰山香社研究》不仅在泰山信仰的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而且对泰山文化的综合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这无疑对泰山文化价值的认识及研究的深入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书中论据材料的尽生与鲜活,使得论点具有挑战性。书中对泰山信仰的基本特征、泰山神祇的人格化进程、香社团体的形成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而对泰山香社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外部社会环境的探讨,更是发前人所未发。尤其对碧霞元君信仰8特点分析及封号年代的提出,无论从宏观的认识根源,退是在具体的崇拜行为,都具有开拓性。并且,将香社这一特殊的信仰团体放置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又使命题增加了认识的深度与理
彩色珍藏本。人死后会到哪里去?投胎做人还是升天成佛?260幅唐卡详细分解图,揭示神秘诱惑的生死轮回之说。 本书从通俗的角度,系统介绍了西藏佛教密宗中关于生死的理论。人从何而来,死后又将见到怎样一个世界?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本书借助唐卡艺术的神奇魅力,直观清晰地展示出西藏佛教密宗的独特观点——人死后进入中阴状态,并再次投入六道轮回永不停息的运转过程,同时更以详实深刻的笔触,揭示地狱具象及它对世俗众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书中选用100余幅绘制精美、殊为珍贵的唐卡、西藏寺院著名壁画以及其他宗教艺术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简洁精当的解说文字,揭示西藏佛教中*神秘诱惑的轮回与生死之说。
《西藏生死线》(依照《艽野尘梦》译写),是一代传奇人物 湘西王 陈渠珍亲笔撰写的一部回忆录。 艽野 指青藏高原。作者以地名作为每一章的标题,记录了他从成都到达藏区,又从藏区返回内地的传奇经历。其中详细描述了沿途所经过的昌都、江达、工布、波密、鲁朗、青海无人区、通天河、柴达木、丹噶尔厅、兰州、西安等十几个地区的 绝版 山水风光、人文习俗,尤以惊心动魄的藏地历险和传奇感人的生死爱情动人心魄。整个回忆录也客观描述了英、俄等国觊觎下复杂的西藏局势、清朝封疆大吏之间和军队内部的勾心斗角以及辛亥革命对西藏和川军的重大影响。因此,它不仅是一部传记小说,还是一份珍贵的清末民初军政备忘录,也是关于一百年前西藏风俗民情和青藏高原的不可多得的人文地理考查报告。就小说而言,作者对荒原求生的描写,至今仍
《来自森林草原的人们——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风情》是内蒙古旅游文化丛书之一,本书以生动、细腻、充满感情的笔调向大家介绍了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历史和文化。这里所叙述的秀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热情奔放的歌舞竞技,体验和探险式的特色旅游,蓬勃发展的建设事业,都是令人神往的。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为建设和保卫祖国的北部边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生活在呼伦贝尔辽阔的草原上,兴安岭莽莽的林海中,松嫩平原富饶的大地上。这里是神奇的土地,是幽静的历史后院,悠悠而去的额尔古纳河和嫩江讲述着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狩猎文化、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巍巍的兴安岭展现着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生生不息、英勇顽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