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客家研究要获得跨越和突破,一要从历史研究单位的合理定位入手,坚持在地研究与离散视野的结合,二要把客家问题和区域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把人类学的族群和区域文化与历史学的区域社会史的研究视野统合起来,期望能从地方社会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客家研究的话语,建立新的客家研究范式和历史解释体系。 作为客家区域文化研究丛书的一部,本书以历史与现今江西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为论述对象,承载着向世人介绍、宣传江西客家,展现江西客家文化的绚丽多姿的重任。本书主体内容共分十章,章为江西客家研究历史与现状的概述,第二章介绍与探讨了江西客家的历史源流与人口分布,第三章到第十章分别介绍了江西客家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姓氏宗族、民间信仰、风水文化、文学艺术、民间风俗、民居建筑、古村落、名人英杰。 本书以历史
西藏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气息的领域,西藏的艺术亦带着浓厚的地域色彩,那么藏地艺术究竟有着怎样多姿的风情呢? 藏地艺术风格独特,底蕴深厚。本书从西藏唐卡艺术、雕刻艺术、面具艺术、建筑艺术、歌舞艺术以及藏戏艺术六个方面出发,用优美精练的文字对藏地艺术进行了描述,它们各具特色,共同形成了藏地艺术非凡的魅力。
“藏彝走廊”是民族学研究领域里所特指的一个自然和历史的空间。这个特殊的自然及历史空间,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农业民族的历史发展,认识中国民族格局的形成,认识中国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历史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书即是一部有关“藏彝走廊”的民族学研究的文章辑成。这些文章多数是作者近几年讨论“藏彝走廊”以及在“藏彝走廊”中进行调查研究的成果。按照文章的内容和性质,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并以此构成全书的内容。 部分主要是在宏观上讨论“藏彝走廊”,反映了作者对“藏彝走廊”的基本认识。作者认为,要彻底认清“藏彝走廊”的面目,必须超越它。只有以更加宏观和抽象的“中国民族走廊”的理论或学说为指导,包括“藏彝走廊”在内的具体民族走廊的研究,才可能得以全面深入。 第二部分主要是关于“藏彝走廊”的
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国内外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藏学研究在21世纪的繁荣和深化。 收列条目,坚持学术性一。地域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主,适当收入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及北京、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与西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收词目790条,配以珍贵历史图片144幅(重版为184幅)。 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音序分部编排,再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了安排图片位置的方便,对个别词目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 因排版原因,按照我国藏学界使用惯例,以拉丁转写附注藏文和梵文、巴利文等文字。 目前藏学学者由于受到藏语方言的影响,音译藏语或藏文为汉文时,同名异译现象较为普遍,《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对异译的译名做了一些规范,力求统一。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趋增长。而藏传佛教文化以其独特魅力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极大关汪,被中外学者称为“学术之王”。 的确,人类不论高低贵贱,追求圆满幸福的心愿是一致的。藏传佛教认为:本初之心的胜德就是这幸福的根源,慈悲仁爱、利众奉献是其显现。为了发现无比珍贵的本初之心,藏传佛教形成了系统详尽的理论,可谓典籍丰富、卷帙浩繁。 西藏萨迦祖寺,历经千年的文化积淀,具有丰厚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特别是萨迦经书墙内藏有数以万计弥足珍贵的佛教经典,被世人誉为“第二敦煌”,但遗憾的是,经书墙所藏的经典虽历经数百年而翻阅者寥寥,更未能面世。因此,弘扬藏传佛教文化、传世利生成为我们的神圣使命。 经过近些年来的努力,我们汇编成《吉祥萨迦文库》,本《文库》的
《中国藏药(汉藏对照)》是国家科学技术部科技专项重大资助项目之一,是科技部启动的 藏药古籍文献的抢救性整理研究 的子课题,是一部传统与现代药学结合的藏药工具书。《中国藏药(汉藏对照)》参证古今中外有关文献,收载的藏药由植物类药、动物类药、矿物及其他类药三部分构成,均是藏医临床上常用且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藏药,介绍了每一味藏药所属原植(动、矿)物名称、藏文名、音译名、拉丁名、采集加工方法、人药部位、性味功效、药理作用等内容。在药理作用方面,结合了现代药理研究方式,记录了大部分药物的动物病理实验、活性成分分析、毒性等内容,对广大读者了解藏药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藏药传承与发扬、弘扬民族特色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藏族是我国56个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藏族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在创造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丰富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据2000年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藏族人口现有约541.60万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区。 藏族在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创造了具有本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宗教理论、天文历算、绘画建筑、文学艺术、医药病理等。藏族文化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创造、丰富并得以传承下来的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成果,是藏族人民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各种文化的总和。藏族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融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0年代的众生百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的西藏。 这本著作的特点是取材于实际。作者在西藏期间,研读了大量文献,学习了藏语文,接触了官员、僧人、民众,进出于佛殿、寺庙、府邸、里巷,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积累了若干卷用英文写的笔记和日记(三大本日记在“文革”中被查抄,迄不知去向),这些素材就是著述的依据,将它们剪裁融合,用现代的文体结构、生动的笔墨加以表述,所以无论去过西藏与否,开卷就会感到亲切有趣,引人入胜,没有有关古典著作特有的那种枯燥味道。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即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寺院、政治机构、人民生活、年中行事。 自然环境与民族历史构成了时地纵横坐标,这部分基本上根据文献和近代论著写成,也包括作
布达拉宫的大祭司曾经做过预言:1904年(木龙年)西藏将会有一场巨大的灾难。达赖喇嘛在荣赫鹏进入拉萨之前逃离此地似乎说明了这一说法是千真万确的。二十八岁的神王以前从未离开过圣地,一直生活在装饰华丽的宫廷中……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部分着重描写了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到十八世纪四十年代期间,天主教、基督教教士在西藏进行传教活动的情况。第二部分主要描述了英国东印度公司使者波格尔及塞缪尔·忒涅为东印度公司打开西藏大门所做的种种努力及他们与班禅喇嘛之间的交往。第三部分对托马斯·曼宁及胡克的经历进行了描述。第四部分则重点谈到十九世纪后期,英俄两大帝国在攫取在西藏的侵略权益的大争夺中明争暗斗、千方百计向西藏“渗透”与扩张侵略势力的情况。 本书根据搜集的大量历史史料,比较系统地概述了十七世纪以来葡
本书乃噶举日常念诵集,译文悉由实修者开示讲解,今试译为汉文,公诸同好。 具足智悲力文佛,悲悯我等有情众, 无始任运勤利他,广宣读经示菩提! 无上续部金刚语,吾虽匮管解证力, 久祈胜传上师帮,加持如雨降心田! 友师鞭策斧正喝,惠赐耳传殊胜语, 为利自他慈母故,生起些许翻译胆!
1914年5月,以奥登堡院士为首的俄国考察队沿中国新疆塔城、奇台、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到甘肃敦煌千佛洞,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临摹、绘画、测绘、考古发掘和记录工作。本书作者画家兼摄影师杜丁作为考察队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实地考察时的摄影与绘图工作。 本书内容从1916年2月开始在俄国《建筑艺术刊》连载,后又汇印成少量单行本。书中叙述中国新疆焉耆、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址情况,分为七格星、吐鲁番州两部分,是研究西域文化遗存的手资料。其中当时所拍摄的照片及测绘图,包括绘制的洞窟平面图,剖面图,佛寺平面图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珍贵资料。本书为九十年来个中文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