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详细介绍了游牧文明的兴衰历程,着重讲解了蒙古高原数千年的游牧历史,并将其与其他国家的游牧发展做了比较。作者在书中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迁徙等多个角度分析了畜牧业发展的轨迹,让人信服地剖析了草原畜牧业发展必然超越游牧生产阶段,达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现代化畜牧业阶段的趋势。
无
在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原则下,总结吸收国内外藏学研究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藏学研究在21世纪的繁荣和深化。 收列条目,坚持学术性一。地域则以西藏自治区为主,适当收入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藏族地区及北京、山西、河北、浙江等地与西藏历史文化有关的内容。共收词目790条,配以珍贵历史图片144幅(重版为184幅)。 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的英文字母音序分部编排,再按词头汉字汉语拼音音序编排。为了安排图片位置的方便,对个别词目的先后次序作了调整。 因排版原因,按照我国藏学界使用惯例,以拉丁转写附注藏文和梵文、巴利文等文字。 目前藏学学者由于受到藏语方言的影响,音译藏语或藏文为汉文时,同名异译现象较为普遍,《西藏历史文化辞典》为方便读者使用,对异译的译名做了一些规范,力求统一。
讲述了墨脱完整地保留了刀耕火种、狩猎生活、生殖器崇拜、人造石锅、以物易物、图腾崇拜、原始巫术等人类童年时代的诸多习俗,由清溪、急流、瀑布、跌水以及古朴的寺庙,组成了一幅险、奇、幽、秀、野于一体的人文画卷。 将上百年来关于珞渝被英国殖民者偷窥、染指,到印度独立后侵占中国珞渝领土,制造大片“争议地区”的历史娓娓道来。 介绍了英国的威尔科克斯、达尔顿、敦巴尔,法国的噶拉克,英籍奥地利人海门道夫,印度的罗伊等专家学者探究珞渝文化的一些活动,也介绍了我国研究珞渝文化的专家学者所作出的贡献,有些方面甚至走在了世界前列。
本丛书站在城市的发展前沿,从城市的历史风貌、人文背景、消费市场、经济行为方式等多点出发,反映每个城市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心态,发现每个城市的跳动节奏、发展方向,从而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里既有对城市宏观经济的整体性分析,也有对微观经济的生动描写,还有消费市场的分类解读;既有建筑街道的外貌素描,也有历史风俗的生动剖析,还有人文性格的深刻透视。 尽管本丛书点评的城市还只是中国几百座城市中极少一部分,尽管这极少一部分之外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城市,但是这七座城市肯定是中国城市中*活力,也是*性格魅力的城市,她们真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相信读者必定开卷有益。 当然,这七座城市只是我们这个系列丛书的辑,今后我们还会精心推出另外几个*活力城市的精彩介绍和点评。后面要介绍的城市都有谁?她们的活力
作者石泰安是当代法国有权威的藏学家。《西藏的文明》是法国藏学家泰斗石泰安先生的藏学传世名著,作者以西藏文明史的宏观视角,以大手笔的文化通史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整个西藏的魅力。全书对西藏的地域、居民、社会、宗教、文学和艺术以及西藏的历史形成与沿革做了充分、翔实、行动的论述,是我们今天了解西藏、领悟西藏魅力和揭开西藏神秘面纱的*文本。本书是世界众多藏学著作中的名著,是作者的精心之作。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0年代的众生百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的西藏。 这本著作的特点是取材于实际。作者在西藏期间,研读了大量文献,学习了藏语文,接触了官员、僧人、民众,进出于佛殿、寺庙、府邸、里巷,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积累了若干卷用英文写的笔记和日记(三大本日记在“文革”中被查抄,迄不知去向),这些素材就是著述的依据,将它们剪裁融合,用现代的文体结构、生动的笔墨加以表述,所以无论去过西藏与否,开卷就会感到亲切有趣,引人入胜,没有有关古典著作特有的那种枯燥味道。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即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寺院、政治机构、人民生活、年中行事。 自然环境与民族历史构成了时地纵横坐标,这部分基本上根据文献和近代论著写成,也包括作
藏民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多样,独具一格。它几乎有着世界上的主要丧葬形式,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塔葬以及崖洞葬、楼葬、二次葬等。本书旨在通过藏族特定空间的历史与社会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理论高度和藏族整体文化角度,去审视藏族丧葬丰富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同时围绕死亡现象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行为的深处观念,包括初死、丧仪、葬仪、葬法、祭祀等各种仪式仪轨,去揭示藏族葬俗的思想、文化和历史渊源,以及作为丧葬文化深层理论的藏族传统灵魂观、生死观、世界观和宗教信仰观念,说明它们在丧葬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作用和意义。 “灵魂不灭”论是藏族丧葬思想的核心,但藏族丧葬思想又与藏族独特的整体文化一脉相承,虽然葬俗在各个地方有着细微的差异,然而在总体上藏族独有的葬俗却真实而执著地映衬出人与自然协调、
寻找锅庄舞这样一种传统藏民族文化样式在现代社会空间的着陆点,无疑需要研究者具备一种跨界的眼光和深情的执著,八年的时光,《寻找锅庄舞:藏地锅庄的历史、社会、体育考察》作者在藏民族的文化沃土里找寻养料,希图使其浸润于更广阔的民族文化田野。而今,锅庄舞从西部出发,渐渐进入到中东部地区的广场文化中,其中有民间传播者的功劳。然而这一文化样式的原有味道是否可以得到传袭、长久留存和发扬,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化张力深层次的寻觅,成为研究者应有的担当。 人们很想知道锅庄舞是如何形成、保持和延续的,或者更确切地说,锅庄舞的形成、保持和变迁是怎样的一个社会过程。要研究它的社会形成问题,必须考察锅庄舞的历史成因。《寻找锅庄舞:藏地锅庄的历史、社会、体育考察》是从体育文化研究者的角度来考察发掘藏
巴山蜀水自然风光旖旎,历史文化璀璨。作为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G蜀故地,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和一代又一代巴人蜀人的筚路蓝缕,形成了玄妙神奇、博大精深、瑰丽多姿的G蜀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四川,乃至中国的一座极为珍贵的文化宝库。 巴蜀文化植根于G山蜀水,是一种典型的地域文化。自上个世纪40年代初提出 G蜀文化 这一概念以来,随着考古的新发现,特别是三星堆、金沙遗址等一批颇有影响的古迹相继发现发掘,巴蜀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陆续在历史文化、考古文化和民族文化等方面推出了一批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的学术成果。这是我省文化事业繁荣兴旺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瞩目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