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客家先民是中原移民,客家文化保留着厚重的中原文化特征。其因有三:一是由客家移民社会所决定的。客家人南来后,出于对外对内的需要,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二是新的定居地僻处山区,远离战乱,社会相对稳定,因此得以保留相对完整的中原文化“活化石”。三是闽粤赣聚居区连成一片,利于保留同根、同源、同质的祖居地文化,而不致被周边族群同化而丧失固有的文化。 客家文化的中原渊源与情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生活方面,保留了许多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形制与古汉语称谓。在劳动组合中,保留着守望相助的古朴民风。 服饰是区分族群的重要外在标志。体衣则是服饰重要的部分。客家人的衣服为上衫下裤,统称为衫裤。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裤裆。从衣服名称至形制,均源于古代。
《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 阿里 ,指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地区,共辖有七县一镇。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 世界屋脊的屋脊 ,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之一。作为特定称谓的 阿里 ,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叶,则意为 属地、领地、领土 等,其隐形的含义为,吐蕃政权灭亡后,赞普的后裔来到了藏西那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享有了其实际管辖权。9世纪末至10世纪, 阿里 一词才屡见于各种藏文文献。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又分为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作者用百折不挠、探索不止的脚步,对西藏历史上、下部阿里重要的几大王国:象雄、古格、步让、贡塘的重要历史遗迹、属地,进行了深入实地的探寻和
1914年5月,以奥登堡院士为首的俄国考察队沿中国新疆塔城、奇台、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到甘肃敦煌千佛洞,详细研究了洞窟壁画与彩塑,认真进行了摄影、临摹、绘画、测绘、考古发掘和记录工作。本书作者画家兼摄影师杜丁作为考察队的重要成员,主要负责实地考察时的摄影与绘图工作。 本书内容从1916年2月开始在俄国《建筑艺术刊》连载,后又汇印成少量单行本。书中叙述中国新疆焉耆、吐鲁番地区的古代建筑遗址情况,分为七格星、吐鲁番州两部分,是研究西域文化遗存的手资料。其中当时所拍摄的照片及测绘图,包括绘制的洞窟平面图,剖面图,佛寺平面图等,都是极具价值的珍贵资料。本书为九十年来个中文译本。
书中充实的手田野调查资料,显示了叶先生所掌握的泰山民俗材料的广度与深度。而在相关文献的把握上,同样反映出在广泛占有材料基础上的得心应手。《泰山香社研究》不仅在泰山信仰的研究中.具有突破性意义,而且对泰山文化的综合研究,也具有指导意义。这无疑对泰山文化价值的认识及研究的深入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书中论据材料的尽生与鲜活,使得论点具有挑战性。书中对泰山信仰的基本特征、泰山神祇的人格化进程、香社团体的形成等等,都有独到的见解。而对泰山香社的内部组织结构及外部社会环境的探讨,更是发前人所未发。尤其对碧霞元君信仰8特点分析及封号年代的提出,无论从宏观的认识根源,退是在具体的崇拜行为,都具有开拓性。并且,将香社这一特殊的信仰团体放置于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又使命题增加了认识的深度与理
本书西北民族学院藏文教研组在1963年编印的《藏汉词典》基础上重新进行了修订和增补,正式出版发行,用意在为藏语文教学和藏汉翻译工作,提供参考。
本主——白族独特的宗教信仰。 本主文化的核心是对村社保护神“本主”的全民性崇拜,它从宗教的角度折射出白族的家庭、社会、阶级、国家以及生产方式、伦理道德、哲学艺术等方面多姿多彩的风貌,历来为学术界所关注。 本书以新颖的学术视角首次将本主崇拜的农耕性、村社性以及本主文化的缘起、神格谱系、祭祀典仪、神话传说、寺庙建筑等作了系统全面的探讨和描述。
成都通行的语言是标准的西南官话,其他川东、川北和川南的语言也基本上与成都话大同小异,都属北方话系统。然而在成都的居民中有的从他们的祖母、外祖母、姨妈、舅父、表叔或其他乡下的亲戚那里,知道存在一种声调、发音和词汇都很奇特的方言,也许曾在市区偶然听到过进城的乡民互相说着这种无法听懂的土话。说这种奇特方言的人自称“广东人”,成都人则叫他们为“土广东”,以区别于操粤语的广东人。这些“土广东”本是汉族的一支民系,保存了汉族的古老语言和文化,在清代初年移民风潮中从粤东北山区经长途跋涉而入蜀的客家人。 本书全面介绍了成都东山的客家人。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炼、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宏扬巴蜀
《艽野尘梦》是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湘西王”陈渠珍1936年赋闲长沙时回忆其1909年至1912年进出西藏生死经历的文言笔记体纪实作品。书中所描述的藏区险峻优美的自然风景,古老淳朴的民俗风情,复杂险恶的官场环境,身陷绝境的人性异化,绝地逃生的生存智慧,藏汉人民的深厚情谊,感人至深的爱情绝唱,堪称奇绝。陈渠珍谱写的,不仅是一段令人难以置信的个人传奇,更是一曲反映历史更迭的时代交响。为便于当下读者阅读这一旷世奇书,校注者以1938年9月繁体无句读版为底本,参阅《陈渠珍遗著》及其他版本和相关资料,遵循传统校勘学工作规范进行校释,重新对原著做了标点断句,对其他版本的脱、讹、衍、错作了校正,并对书中的难懂字词、异体字、生僻字作了注释,为此*校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