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乡村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 。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象征,是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留下来的*遗产。西宁周边经过2100多年的开发,这些散落在湟水两岸的古村落是我们的先民披荆斩棘留下来的历史符号,也是他们茹苦含辛留下来值得纪念的根。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大批古村落正在急速消亡。现在追述这些村落的历史,就是希望凭借这点即将湮灭的残片,来怀念河湟文化独特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让人们通过这一扇窗口,窥探这里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页。
人文西藏 丛书旨在通过新手法、新视角,点面结合,立体呈现,讲好中国西藏故事。全套丛书分为两辑:一是 西藏风情 系列:包括《雪域经轮 西藏宗教考释》《藏地风土 西藏民俗趣谈》《物华天宝 西藏艺术掠影》《高原华章 西藏文学撷英》《流年乾坤 西藏历史述略》,全方位描绘西藏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风貌,向国内外读者展示西藏魅力和时代亮色;二是 西藏历史文化名人 系列:包括《松赞干布》《元朝首任帝师八思巴》《九世班禅传》《首席代表阿沛 阿旺晋美》,通过西藏历史人物形象侧面反映西藏社会的演进和转折,让历史人物走进新的历史方位。 西藏民俗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民俗文化内容丰富,民俗形式多姿多彩,饮食、服饰、居住,茶醇酒香、色彩斑斓的西藏生活民俗;诞生礼、婚嫁、丧葬,西藏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苯教
客家先民是中原移民,客家文化保留着厚重的中原文化特征。其因有三:一是由客家移民社会所决定的。客家人南来后,出于对外对内的需要,把中原文化作为联结族群凝聚力的纽带。二是新的定居地僻处山区,远离战乱,社会相对稳定,因此得以保留相对完整的中原文化“活化石”。三是闽粤赣聚居区连成一片,利于保留同根、同源、同质的祖居地文化,而不致被周边族群同化而丧失固有的文化。 客家文化的中原渊源与情结,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生活方面,保留了许多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形制与古汉语称谓。在劳动组合中,保留着守望相助的古朴民风。 服饰是区分族群的重要外在标志。体衣则是服饰重要的部分。客家人的衣服为上衫下裤,统称为衫裤。衫为大襟衫,裤为宽大的大裤裆。从衣服名称至形制,均源于古代。
彩色珍藏本。人死后会到哪里去?投胎做人还是升天成佛?260幅唐卡详细分解图,揭示神秘诱惑的生死轮回之说。 本书从通俗的角度,系统介绍了西藏佛教密宗中关于生死的理论。人从何而来,死后又将见到怎样一个世界?人类一直在努力寻求这一问题的答案。本书借助唐卡艺术的神奇魅力,直观清晰地展示出西藏佛教密宗的独特观点——人死后进入中阴状态,并再次投入六道轮回永不停息的运转过程,同时更以详实深刻的笔触,揭示地狱具象及它对世俗众生产生的深远影响。 书中选用100余幅绘制精美、殊为珍贵的唐卡、西藏寺院著名壁画以及其他宗教艺术作品,以通俗易懂的行文风格,简洁精当的解说文字,揭示西藏佛教中*神秘诱惑的轮回与生死之说。
本丛书站在城市的发展前沿,从城市的历史风貌、人文背景、消费市场、经济行为方式等多点出发,反映每个城市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心态,发现每个城市的跳动节奏、发展方向,从而关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里既有对城市宏观经济的整体性分析,也有对微观经济的生动描写,还有消费市场的分类解读;既有建筑街道的外貌素描,也有历史风俗的生动剖析,还有人文性格的深刻透视。 尽管本丛书点评的城市还只是中国几百座城市中极少一部分,尽管这极少一部分之外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城市,但是这七座城市肯定是中国城市中*活力,也是*性格魅力的城市,她们真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相信读者必定开卷有益。 当然,这七座城市只是我们这个系列丛书的辑,今后我们还会精心推出另外几个*活力城市的精彩介绍和点评。后面要介绍的城市都有谁?她们的活力
作者石泰安是当代法国有权威的藏学家。《西藏的文明》是法国藏学家泰斗石泰安先生的藏学传世名著,作者以西藏文明史的宏观视角,以大手笔的文化通史手法向我们展示了整个西藏的魅力。全书对西藏的地域、居民、社会、宗教、文学和艺术以及西藏的历史形成与沿革做了充分、翔实、行动的论述,是我们今天了解西藏、领悟西藏魅力和揭开西藏神秘面纱的*文本。本书是世界众多藏学著作中的名著,是作者的精心之作。
亲历亲见喇嘛王国的暮色风光,定格在一九四0年代的众生百相,半个世纪前首印于美国影响至今,部由国人用英文向世界揭示的西藏。 这本著作的特点是取材于实际。作者在西藏期间,研读了大量文献,学习了藏语文,接触了官员、僧人、民众,进出于佛殿、寺庙、府邸、里巷,随时记下所见所闻所思,积累了若干卷用英文写的笔记和日记(三大本日记在“文革”中被查抄,迄不知去向),这些素材就是著述的依据,将它们剪裁融合,用现代的文体结构、生动的笔墨加以表述,所以无论去过西藏与否,开卷就会感到亲切有趣,引人入胜,没有有关古典著作特有的那种枯燥味道。 全书共分六个部分,即自然环境、民族历史、宗教寺院、政治机构、人民生活、年中行事。 自然环境与民族历史构成了时地纵横坐标,这部分基本上根据文献和近代论著写成,也包括作
《西藏之西,阿里阿里》是一部全面生动的,关于西藏阿里地区史地人文、世系源流与历史演变的精彩读本。作为行政区域上的 阿里 ,指的是中国西藏自治区西部的一个地区,共辖有七县一镇。地域广阔,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风貌,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被称为 世界屋脊的屋脊 ,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小的地区之一。作为特定称谓的 阿里 ,出现于公元9世纪中叶,则意为 属地、领地、领土 等,其隐形的含义为,吐蕃政权灭亡后,赞普的后裔来到了藏西那块原属象雄十八部的统治区域,享有了其实际管辖权。9世纪末至10世纪, 阿里 一词才屡见于各种藏文文献。作为特定称谓的阿里,又分为上部阿里与下部阿里。作者用百折不挠、探索不止的脚步,对西藏历史上、下部阿里重要的几大王国:象雄、古格、步让、贡塘的重要历史遗迹、属地,进行了深入实地的探寻和
藏民族的丧葬习俗形式多样,独具一格。它几乎有着世界上的主要丧葬形式,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塔葬以及崖洞葬、楼葬、二次葬等。本书旨在通过藏族特定空间的历史与社会的考察、分析和研究,从理论高度和藏族整体文化角度,去审视藏族丧葬丰富的内涵和本质特征,同时围绕死亡现象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及其行为的深处观念,包括初死、丧仪、葬仪、葬法、祭祀等各种仪式仪轨,去揭示藏族葬俗的思想、文化和历史渊源,以及作为丧葬文化深层理论的藏族传统灵魂观、生死观、世界观和宗教信仰观念,说明它们在丧葬文化中所反映出来的作用和意义。 “灵魂不灭”论是藏族丧葬思想的核心,但藏族丧葬思想又与藏族独特的整体文化一脉相承,虽然葬俗在各个地方有着细微的差异,然而在总体上藏族独有的葬俗却真实而执著地映衬出人与自然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