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方文明讲坛”系列之一的《西辽河流域早期青铜文明》分册,书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西辽河流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赵宝沟文化与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发现与研究、夏家店下层文化性质分析、考古学文化类型划分与年代分期等。
本书是“北方文明讲坛”系列之一的《古代西辽河流域的游牧文化》分册,书中具体围绕以下方面展开研究:西辽河流域游牧文化起步的考古学渊源、契丹游牧文化的整体特征、汉代鲜卑的考古学发现、蒙古族游牧文化的起源及其演变、北元政权与北方地区的风俗文化等。
《东北服饰文化》一书是以在东北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民族在服饰上呈现的形态以及服饰背后所隐喻的文化内涵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共同的人文经济地理条件和相近的自然地理环境为背景,以诸民族交汇融合的文化内涵为纽带,以各民族服饰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形态为载体,探究在服饰文化的背后博大精深的历史厚重感和深厚的文化资源,通过服饰管窥其他文化事项。本书中的东北地区地理范围以当下我国对于东北地区的行政区划为主,即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本书所涉及的民族是指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按照新中国成立后认定的少数民族名称(即满族、蒙古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回族)为线索,对每一个民族从 概说 服饰溯源与现状 萨满服饰 三个层面进行阐述和研究,由古至今、
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望,既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沐浴着和平的绵长;这里的村庄,繁衍栖息着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百姓,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的辉映中演绎了一段段美丽的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于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本书——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闫秋红博士的《现代东北文学与萨满教文化》一书所研究的,就是在东北广为流传的一种自然宗教——萨满教对现当代东北文学的影响。作者在萨满教后面加上“文化”二字,并非追逐“文化”的时髦,而是意在表明,这种影响在现当代东北文学中已不局限于纯粹的宗教范畴,而是因这种宗教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精神,和体现这种文化精神的诸多文化事象。
这是改革开放以来,*部系统探讨 东北渔猎文化 问题的学术新著。全书由绪论、余论,以及其他六个主体章节构成。本书在广泛收集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化学、民俗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理论方法,就古今东北渔猎文化的源流、传承、族系、特色等核心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和剖析。其中既有综合论述,也有个案分析;既有权贵晏乐,也有市井生活;既有草长莺飞,也有铁马金戈;既有丛林法则,也有天人和合。作者充分调动既有素材和手段,尝试在真切的文化叙事中,表达隽永的人文情怀,是一部值得期待的良心之作。
本书是2000年以来作者的学习研究结集,集中在四个大问题上:民族归属与疆域界定的理论原则问题;古朝鲜问题:高句丽问题;渤海问题。分上下卷。
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望,既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沐浴着和平的绵长;这里的村庄,繁衍栖息着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百姓,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的辉映中演绎了一段段美丽的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于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在人们的地域观念中,往往是按省来划分人群,所以才有了北京人、上海人、广东人、河南人、为什么对东北三省,却习惯上总称为东北人? 一提起小品笑星,人们马上能想到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潘长江、巩汉林、黄宏,为什么他们全来自东北? 体育界出现过“马家军”,现在影视界以出现了“赵家班”,还有雪村现象,为什么他们都是东北人? 东北还曾有过淘金人、挖参人、放木排人、懂鸟兽语言的人,还有名声在外的东北胡子,真是奇奇特特东北人! 窗户纸糊在外,养个孩子吊起来,姑娘叼着大烟袋,木头沉底石头漂起来,还有闻名天下的东北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真是神神秘秘关东俗!
近年来,在全球文化一体化背景下,本土文化与地方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相对于目前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湘楚文化等研究的深广度而言,东北地域文化的研究相对薄弱。本书是在二十世纪东北文学艺术发展主脉上探讨东北地域文化对文艺生产的影响。本书在三个维度上关照和阐释这种影响。在文学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文化对文学地方性特征生成上的影响;在文艺史脉络中,探讨东北民间艺术与影视艺术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建构贡献与影响。在思想史维度中,对东北文化的思想活力与精神能力做出评估和评判。
宋彦忱编写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黑龙江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的研究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东北历史上,农耕文化经历了史前、古代、近代以来三个阶段,东北各族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农耕文化的演进历程,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东北农耕文化的内涵包括种植文化、养殖文化、器物文化、制度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农业遗产文化。其中,种植文化主要阐明东北农耕作物与耕作技术,尤其关注新作物与新技术的出现或引进情况;养殖文化则剖析东北农耕生产中的家禽、家畜饲养品种与相关技术;器物文化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解读东北农具的制作和使用以及陶器、工艺品等器物所反映的农业生产和生活;制度文化从中原农耕制度文化的传播与东北民族创制的农耕制度文化两个层面,阐明东北农耕制度的文化源流;民俗文化以东北地域特色的农时、农谚为切入点,探讨东北地域农耕生产习俗、生
东北,旧时有关东、关外、东三省,东省等别称,按现在的行政区划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东北南起北纬38°43`,北到北纬53°34`,东起东经135°5`,西到东经115°37`,南北长1600多公里,东西宽1400多公里,土地总面积12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2.9%,人口一亿以上,是自古以来就形成的一个具有北国特色的大型地域单元,人们习惯上称之为东北大地。 东北地处祖国东北边陲,如果把中国的地图形状比作一只昂首而立的雄鸡的话,我们会发现中国东北地区正好处于“鸡首”的位置。在这块富饶美丽的宝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许许多多的民族,这里有高山、有平原还有河流湖泊,这里四季明显,物产丰富,非常适宜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里是满族的发祥地,这里是蒙古族的牧场,这里是鄂伦春
本书是一部以故事形式梳理沈阳历史、解读皇城地区文化的著作。全书共三卷本,约40万字,配有300余幅珍贵的老照片,全面介绍盛京皇城的历史遗存、自然风貌、人文景观、商业形态和文化积淀。 盛京皇城是沈阳的文化泉眼,也是沈阳成长的里程碑,更是沈阳的精神坐标。《盛京皇城》上卷本分为清宫神韵和古城交响两大章节,详细介绍皇城的历史由来和盛京城郭。中卷本分为帅府史话和中街记忆两大章节,详述帅府文化和老中街作为沈阳民族商业发源地的业态形成和演变。下卷本分为文脉寻源和非遗留痕两大章节,系统梳理方城内的传统文化遗迹和非遗项目。 本书突出真实性和可读性,彰显历史观和大局观。既有史料编撰,也有名人轶事,是解读皇城地区文化渊源不可多得的一部图文并茂、具有教科书意义的书籍。该书出版对于沈阳打造盛京皇城5A级景区
为了全方位地解读东北,多年来作者走访了许多重要地点,比如德惠的万宝山、长春的原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和伪皇宫、沈阳北大营、呼伦贝尔草原、黑龙江抚远的东方哨、乃至韩国的日占遗址、日本的靖国神社和千鸟渊无名战死者公墓、越南河内等地。因此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发现东北》饱含了作者对东北这块土地的热爱和感悟、理解和思考,是一部积沉淀多年的心血力作。
中国北方是萨满教的故乡之一,满、赫哲、鄂温克、鄂伦春、锡伯、达斡尔、朝鲜、蒙古等民族,都曾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了萨满教的某些遗俗。 萨满教保留了相当完整和生动的原始宗教特点,记录了中国北方先民文化精神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古代文化的聚合体,包括了宗教、哲学、历史、民俗、天文、医学等文化内容,具有综合的文化价值,其影响延续至今。
林声、彭定安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闻撰写的学术著作,共1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中国地域文化通览(辽宁卷)》上编纵向地描述辽宁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辽宁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