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英国分析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吉尔伯特 赖尔的代表作,他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独特方法对哲学传统中享有巨大影响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进行了一种有史以来非常独特的大胆抨击。
本书收集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的五十八篇论文。它们大约可分三类:人与世界及人群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些文章不仅对创立英国文学新风格起了作用,而且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内容包括杜氏家族的发源,汉代关中家族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杜氏家族,杜氏家族不同郡望的家学取向,家谱与家礼等。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先生称该书是将中古家族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作者在南开大学职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论文,文中对中古时期杜氏家庭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着眼于杜氏一姓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后的文化、衍变和一些主干家庭的变迁,以及杜氏家庭史。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对与杜氏家庭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全面的清理,力求探赜索隐,钩沉发微,在史料的辨伪和考证上倾注心力,厘清那些与杜氏家庭有关的基本。本书对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积极的贡献。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本书的重心放在文化研究对科学主义的主要挑战上,以期读者能够摆脱无所不在的科学主义霸权,重新思考知识之性质为何,产生继续探究之兴趣,进而深思当代社会科学与政治知识的意义。各章均采用强迫对话的方式,针对具体的研究议程,铺陈迥异的研究设问与方法论,既引介来自文化研究界对于社会科学主义的检讨,也探究文化研究者对于社会科学知识如何另辟蹊径。作者在本书各章的论述中,出入中外各家,在略带后现代主义的文风中,表现出作者的慧识和独到探索,值得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细读。 作者石之瑜教授将他近年来在各地讲学所撰写的论文,汇集成为本书。 本书在五编共十章的论述中,涉及的课题至为广泛,但是全书各章都环绕着一个主题:对当代社会科学研究中具有主流论述地位的科学主义之批判与反省。作者在本书各章通过对于科学主
我国古代乞丐的历史,几乎与文明社会同时开始。虽然乞丐是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重视,很少被载入正史之中,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民间的传说中却留下了许多关于乞丐的记载。从这些分散的但又宝贵的记载当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纷纭复杂、色彩斑斓的乞丐画面,上至帝王将相、文人才子,下迄平民百姓,都被囊括在这一行乞的画面之中,无一幸免,不由得发人深思。虽然这个社会群体属于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他们却始终活动在每个朝代的各个角落,成为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的乞丐》旨在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其人员构成、行乞方式、丐帮组织以及历代统治者对乞丐的政策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了解这一群体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本书为介绍云南旅游文化的中英双语教材。全书分昆明篇、丽江篇、大理篇、西双版纳篇、香格里拉篇和其他篇六篇,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介绍了上述地方的独特之处,如昆明老街、斗南花卉市场,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苍山洱海、大理民居,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纳帕海、普达措国家公园等。全书结构安排清晰合理,语言表达较为流畅,书稿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云南主要城市的基本信息,便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快速了解这些城市的特色。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是一本探讨中小学语文课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及实际运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创造审美这四个方面,因此中小学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开展,通过教学文言文篇目,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当前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该书从五个专题切入,分别是:中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每个专题又分为小、初、高三个学段展开叙述。全书汇集了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教学经验,可以帮助师范生和对各学段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老师用更有效、实用的方法教
《三国闲话》以笔记体考《三国演义》之故实,计193则。如: 按张飞能画,并非无稽之谈。《画髓元诠》有云,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又关公善写竹,载于《耕砚田斋笔记》,云公善写竹,有石刻画竹,凛凛刚正干霄。凡言画竹者,始自五代李夫人,不知实创自公也。又诸葛亮善书法,知者亦鲜。《华阳国志》云,《历代名画记》及《图绘宝鉴》云诸葛亮曾为南夷作图绘,天文地理,人物事实,时甚重之。善草书,工篆隶。其子瞻,亦工书画。 自有趣味,自有考证,是一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闲话。
“跨文化研究丛书”出版 外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传播、跨文化教育、比较文化、语言与文化、翻译与文化、文学与文化、国别与区域文化等领域的研究专著、博士论文、译著和文集,在促进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跨文化研究创新与繁荣。 《中国对外传播话语模式研究》包括绪论、理论篇、实践篇、策略篇共四部分内容。本书结构清晰,以中国对外传播实践为研究对象,以话语理论为基础,观察和讨论中国对外传播实践的具体形态和运作机制,并深刻分析话语在中国对外传播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本书对对外传播话语实践的 考察,不但能帮助我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观察中国对外传播话语的具体特征,而且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话语实践背后的社会实践,也能丰富和补充我国的对外传播研究。同时,本书对话语与跨文化传播两个研究范式的结合也会形成一
你多大年纪?越是追问这个问题,就越是难以回答,因为人类有许多不同的老化方式:生物上的、心理上的、社会上的,此外还有一个文化年纪(culture age)。如此,我们或许比想象中老很多。 但本书作者认为,在年纪变得更老的同时,人类在外观、行为、心智、生活方式,以及*重要的 欲望 方面,却又变得惊人的年轻,我们正活在一个膜拜青春、 返老还童 的时代。 本书以半个多世纪前出现在美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 返老还童 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之中,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中成熟(智慧)与青春(天才)这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平衡或协作,论述了现代世界以科技为核心表现方式的 天才 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过度
在中国甘、青、宁的撒拉族、回族聚居区和新疆地区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民间婚礼中,曾经活跃着三种婚俗性的民间舞蹈表演。然而,随着历史的推进,有的舞种经久不衰,有的舞种悄然消失。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舞蹈历史现象。舞蹈历史兴衰的 谜底 是什么? 本书以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撒拉族、回族、维吾尔族婚礼中的民间舞蹈为研究对象,在大量*手调查资料、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试图分析撒拉族的《堆依奥依纳》、回族的《宴席舞》和维吾尔族的《纳孜尔库姆》这三种婚俗舞蹈各自兴衰的过程。 由于这三种舞蹈分属于信仰同一宗教而又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三个不同民族,因此本书主要借鉴比较研究和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同时采取归纳法和逻辑法,对比性地、综合地研究这三种婚俗民间舞蹈的异同,并试图在对比性的研究工作中得出
《东皋与西园:南通篆刻艺术史的亮点/江海文化丛书》为记述南通地区历代篆刻家的纪实性文史著作,正文各章节,以年代为纵线,将如皋派、海派、近代各派一一叙述;各章列传的人物,亦以可考的出生年代先后排列,每节叙写一位印人或一个家族印人单元;文章起首为传主概况,依次列出姓名、生卒年份、艺术称号、里籍(籍贯)、字号、笔名、馆号等。 叙述部分为各传主的家庭情况、师承关系、求艺经历、艺坛交往、风貌逸事、学识成就。依据可信的文献资料、前人著述、艺术家著作、手迹、尺牍、报刊剪报、资料卡片、采风口述、家属回忆等多种渠道,加以归纳取舍,努力探索传主的艺术活动和生平事迹;结尾部分,介绍印人一生的著述和出版情况。
《词曲概论》为《词学十讲》姐妹篇,亦为龙先生在大学授课时所撰教材,是一部少见的贯通词曲,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其发展规律,指示创作、欣赏方法的经典著作。此书上编论源流,首先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随后依次介绍自唐至明清各时期的代表韵文体裁,从小令到慢曲,从诸宫调到散曲、杂剧、传奇,结合名家名作,使读者对词曲之关系和各种不同面目获得通盘的理解。下编论法式,分析平仄四声、韵位疏密等在词曲创作中的运用,是极细致而切实的教学。作者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功底为基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形成中的学科——对精英、学问与创新的跨文化研究》是劳埃德《认知诸形式》一书的续集,主要讨论以下问题:有关不同地区人类经验的理解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知识学科是如何出现的?学科出现的制度性环境如何?劳埃德对哲学、数学、历史学、医学、艺术、法律、宗教学、科学这八个领域论及人类行为的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各学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明中如何构建和界定,尤其是在古希腊和中国。此外,劳埃德还指出了怎样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各领域的精英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