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了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 培根的五十八篇论文。它们大约可分三类:人与世界及人群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这些文章不仅对创立英国文学新风格起了作用,而且对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及科学的思想方法也有很大的影响。
本书是英国分析哲学牛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吉尔伯特 赖尔的代表作,他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独特方法对哲学传统中享有巨大影响的笛卡尔心身二元论进行了一种有史以来非常独特的大胆抨击。
文明 一词,频频出现于政治演说与学术研究中,然而其起源与演变却一直有待廓清。《文化及其内涵》一书追溯了 文明 这一概念在18世纪的起源,在19世纪又如何演变为一种具有排他主义、殖民色彩的意识形态,并在进入20世纪后被日本、中国等国挪用,用以推广欧洲的文明标准。作者提议,今日使用 文明 一词应具有一种全球的意味,而那些地方性差异则应称为 文化 。进而言之,好能够抛弃 文明这一名称,聚集于对文化进程的全新的理解。
精选当代35部电影名片,和大家一起感动,一起吐槽,好处说好,坏处说坏,以文学经典评论者眼光解剖当代电影,以道观之,大快朵颐。如庖丁解牛,条分缕析,酣畅淋漓!难怪有人惊呼:电影可以不看,影评不可不读!
《形成中的学科——对精英、学问与创新的跨文化研究》是劳埃德《认知诸形式》一书的续集,主要讨论以下问题:有关不同地区人类经验的理解是如何被组织起来的?不同的知识学科是如何出现的?学科出现的制度性环境如何?劳埃德对哲学、数学、历史学、医学、艺术、法律、宗教学、科学这八个领域论及人类行为的进行了探讨,阐明了各学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明中如何构建和界定,尤其是在古希腊和中国。此外,劳埃德还指出了怎样理解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并探索了各领域的精英所扮演的角色。
本书是对中古时期杜氏家族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内容包括杜氏家族的发源,汉代关中家族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的杜氏家族,杜氏家族不同郡望的家学取向,家谱与家礼等。中国唐史学会会长张国刚先生称该书是将中古家族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水平的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学术著作。 本书是作者在南开大学职攻读博士学位时完成的论文,文中对中古时期杜氏家庭各个郡望及其房支历史变迁的全面考察。着眼于杜氏一姓自秦汉以来特别是永嘉之乱后的文化、衍变和一些主干家庭的变迁,以及杜氏家庭史。立足于传统史学的实证研究,对与杜氏家庭有关的文献资料做全面的清理,力求探赜索隐,钩沉发微,在史料的辨伪和考证上倾注心力,厘清那些与杜氏家庭有关的基本。本书对中古时代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有积极的贡献。
在人类社会早期,我们的祖先被大自然不可思议的力量深深打动,依照自己的理解,用语言共享激荡心灵的瞬间,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由此产生。讲述这些内容的故事就成了 神话 。探寻神话的意义,与每个生命、每个民族息息相关。然而当今世界,人们弄丢了 神话的智慧 ,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系渐渐缺失,许多问题应运而生。 就是日本首位荣格派心理学家河合隼雄格外关注神话的原因。在本书中,他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是怎样从神话文本出发,指向日本人的心灵。为了分析文化的深层,他让自己沉浸在神话世界。在他看来,那些历经岁月淘洗流传至今的故事,无疑是*好的分析对象,潜藏其下的便是心灵的海床 原来,年代久远的神话依然活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 日本神话是世界神话中独特的一支,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密切
《扫叶山房史研究》的研究对象扫叶山房,是我国出版文化史上一家著名的书坊,扫叶山房由苏州洞庭望族——席氏家族成员所创设,世代相传,有着近两百年的发展历史。《扫叶山房史研究》以历史时间为序,对扫叶山房发展史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考订了扫叶山房的创办年代、创办人及其发展史上重要人物的生平与交游,纠正了当前学界关于扫叶山房发展历史诸说中的错误之处;考察了该书坊所刊印之主要古籍的内容与版本特点,并对其特点的形成与当时社会、学术文化的关系加以探讨;同时根据手资料整理编成《扫叶山房刻本经眼目录》和《扫叶山房石印书籍知见目》附于书后。《扫叶山房史研究》期望通过对扫叶山房刻书史的微观考察,为研究我国古代书坊的发展以及古籍版本文化的近世变迁历史,提供可资参考的实例。
我国古代乞丐的历史,几乎与文明社会同时开始。虽然乞丐是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历代的统治阶级所重视,很少被载入正史之中,但是在文人墨客的笔记小说、地方志以及民间的传说中却留下了许多关于乞丐的记载。从这些分散的但又宝贵的记载当中,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幅纷纭复杂、色彩斑斓的乞丐画面,上至帝王将相、文人才子,下迄平民百姓,都被囊括在这一行乞的画面之中,无一幸免,不由得发人深思。虽然这个社会群体属于社会*底层的贫民,不为统治者所重视,但是他们却始终活动在每个朝代的各个角落,成为不可回避的一种社会现象。《中国古代的乞丐》旨在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将这一群体产生的原因,其人员构成、行乞方式、丐帮组织以及历代统治者对乞丐的政策做一系统的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读者了解这一群体提供某些有意义的借鉴。
《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研究》是一本探讨中小学语文课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及实际运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创造审美这四个方面,因此中小学文言文教学重点也应该围绕核心素养开展,通过教学文言文篇目,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针对当前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该书从五个专题切入,分别是:中小学文言文课堂教学探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衔接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每个专题又分为小、初、高三个学段展开叙述。全书汇集了来自小学、中学和大学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些教学经验,可以帮助师范生和对各学段从事文言文教学的老师用更有效、实用的方法教
《词曲概论》为《词学十讲》姐妹篇,亦为龙先生在大学授课时所撰教材,是一部少见的贯通词曲,由韵文本质出发探讨其发展规律,指示创作、欣赏方法的经典著作。此书上编论源流,首先概述词、曲特性及二者异同,随后依次介绍自唐至明清各时期的代表韵文体裁,从小令到慢曲,从诸宫调到散曲、杂剧、传奇,结合名家名作,使读者对词曲之关系和各种不同面目获得通盘的理解。下编论法式,分析平仄四声、韵位疏密等在词曲创作中的运用,是极细致而切实的教学。作者以自身深厚的学识功底为基础,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当我们谈到十八世纪的法国时,会想到的往往是:启蒙运动、网球场宣言、三色旗、《自由引导人民》、《百科全书》、卢梭、狄德罗、伏尔泰 但在法国当代文豪索莱尔斯的笔下,代表着十八世纪法国自由精神的,还有其异彩纷呈的文艺侧面 其中的丰富难以为精神贫乏的现代人所想象。 《十八世纪的自由》一书,延续了法式随笔文风,以灵动的笔触勾勒出画家弗拉戈纳尔,小说家萨德、拉克洛斯,音乐家海顿、莫扎特,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肖像,试图借此重新唤起业已被信息化、商品化社会所窒息了的自由精神 尤其是蕴含于文字当中的自由精神。
本书讲述一个遭遇残酷人生命运的女孩最终获得完整人生幸福的故事。书中的主人公以真实的经历、感人的情节、朴实的文笔,呈现出一个先天性双腿瘫痪的女孩,不屈服命运的安排,最终使人生变得更完美的奋斗历程。十二岁时,因为瘫痪,她被学校拒之门外,从此下决心在家自学。为了学会汉语拼音,她跟着磁带一遍遍地读,又一次次地错,可她始终没有放弃;为了做对练习题,她连续6个小时坐在屋里认真思考,忍着剧烈的头痛算出了正确答案;她如何顽强地克服了重重困难,从一个被众人嘲讽的残疾人,成为一个受众人称赞的榜样?长大后更加坚强乐观的她,深深地吸引了一个健全男孩。面对男孩的真诚,她深受感动;面对男孩的深情,她怦然心动;面对男孩的一生承诺,她却忍痛拒绝……她为何要放弃自己在乎的感情?又将怎样和已分手的恋人再续情缘?
在风险社会中,媒介扮演何种角色,如何借助媒介帮助公众更好地感知风险、应对风险,是传播学思索的前沿问题。 本书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系统考察了从媒介建构到风险感知再到风险应对的路径机制,厘清了风险传播的互动逻辑。部分集中于理论辨析,简要介绍风险及风险社会的概念内涵、源起和发展,重点梳理传播学视域下的风险建构、风险感知和风险应对等概念及理论模型。第二部分从实证研究入手,探讨从媒介使用到风险应对的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着重考察风险感知、风险知识、信任和情绪等关键变量的中间作用机制。 本书研究主题关切当下、面向未来,将理论与实践、思辨与实证相结合,对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探究风险社会具有参考价值。
本书为介绍云南旅游文化的中英双语教材。全书分昆明篇、丽江篇、大理篇、西双版纳篇、香格里拉篇和其他篇六篇,从自然地理、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方面介绍了上述地方的独特之处,如昆明老街、斗南花卉市场,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苍山洱海、大理民居,西双版纳动植物资源,纳帕海、普达措国家公园等。全书结构安排清晰合理,语言表达较为流畅,书稿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云南主要城市的基本信息,便于相关专业的学生快速了解这些城市的特色。
本书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本正式出版的具有中国围棋文化白皮书性质的作品。该书深入挖掘整理了中国围棋文化的精神内核,集中展现了中国围棋文化的当代价值和功能,系统阐明了中国围棋文化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对在围棋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定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认识和把握理论体系和知识要点,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参考作用。由于中国围棋文化走出去是一项长期的探索性工程,相关研究工作始终处在不断深化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发展和形成共识。希望关心、支持中国围棋事业发展的各方面领导、业内人士和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人们常感叹,一部 二十四史 ,从何说起?就从《史记》与《汉书》说起。作为 正史 的头两部,二者性格迥异,却都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出于贵族社会对骈文的爱好,《汉书》获得无与伦比的地位,而从中唐以后,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对散文的爱好逐渐成为主流,《史记》更加受到青睐。从这个角度讲,《史记》和《汉书》可谓中国文化的晴雨表。
本著作是冯石岗教授和贾建梅教授指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近几年重点研究的部分成果。全书分为四编:*编《和合统一思想之源,重智善谋韬略先河--京津冀古代军事文化》;第二编 《法制德治相携相容,华夏民族夷汉并用--京津冀古代法律文化》;第三编 《宗教文化源远流长,世代传承多元包容--京津冀古代宗教文化》;第四编《综合治水利国利民,协同发展保护利用--冀域津门古代水文化》。
本书从历史演进的视角出发,将社会学的差序格局理论引入国家的地缘思维中,发展出安全、经贸、文化、地理等四个分析维度,用来研究秦代以来古代中国不同时期与不同方向的地缘战略考虑,并和明清时期欧洲经营亚洲的情形做一比较,从中总结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以供当代中国的周边经略与 一带一路 建设参考借鉴。 要以言之, 陆 与 海 的利益性质有显著差异, 陆权 和 海权 采取的策略也完全不同。前者更强调军事攻防方面的优势,后者更重视拓展和维持海洋商贸。本书认为:在经略周边的不同方向,中国应把握不同的战略重点:在陆路方向,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重中之重都在安全领域,经贸和文化领域的国际交流都只是安全的副产品;在海路方向,经贸领域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更为凸显,但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地缘博弈也有加剧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