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一种文化语境下,造就的显性文化符号,汉族作为中国服装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强烈的文化能量,它的美穿越千年,历久弥新。本书由汉服北京编著,国际知名书籍设计师尹琳琳操刀设计!叙说3000年中国汉服文化,带读者领略中国汉服文化美学!包括周制、晋制、隋与唐制、宋制、明制,5大制式50多套汉服搭配,1000多张静态图,不同角度,展现穿着动感。单件服装平铺大图,款款经典,满满细节,精心讲解。360度穿衣顺序单独展示,力求让汉服学习新人也能秒懂款式特点。以当代艺术手段,表现古典文化韵味,独创装帧工艺,让服饰视觉触达精神,今人巧思与千年文化交融,展现传统汉服文化魅力。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它们看似 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读者将在书中,伴随三百余幅精美图片,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延续着技艺,融会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从手艺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中国手工艺行业现状;从物件和制作物件的手艺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响应主旋律,树立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领读者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引读者思考,如何保护好存在于身边的
《袁氏世范》是南宋人袁采撰写的一部家规家训性质的著作,反映了宋人丰富的家庭伦理教化和社会教化思想,在中国家训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四库馆臣誉为 《颜氏家训》之亚 。与《颜世家训》浓重的书卷气和学术特色相比,《袁氏世范》更多地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价值观从理想性向现实性转化,从学术上向世俗方面转化,由重理论转为重视经验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指导。《袁氏世范》出版后,便受到时人的推崇,屡屡为人所引用。此后元明清各朝都有刊刻出版,并且影响波及海外。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便出版过《袁氏世范》,此后一再翻刻,并翻译成日语出版。《袁氏世范》一书的价值也得到海外宋元史领域学者的重视,如美国汉学家伊沛霞、墨子刻、包弼德等人都研究过《袁氏世范》,伊沛霞还将《袁氏世范》翻译成英文出版。《袁氏世范校注》以 中华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以图典的形式展示蒙古族43个部族的服饰遗产,并对其形成原因、历史沿革以及民俗文化要素进行系统诠释。这是一部倾尽一生写就的大书,其中收录的4000余件珍贵服饰均来自作者近20年的一手田野调查。作为一部蒙古部族服饰研究专著,该书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在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和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部族服饰图典》(第1卷)包含两部分内容。序章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整体面貌,从蒙古部族形成及分布格局和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切入,分析了蒙古族服饰的形制特色、穿着习惯和文化属性。第二部分从历史沿革的角度讲述蒙古族服饰的流变,从匈奴服饰、鲜卑服饰、突厥服饰、契丹服饰、女真服饰到蒙元服饰和清代王公服饰,纵向呈现了蒙古族服饰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书中以图片的形式展示、解析了近
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边疆地区,以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嫩江流域、新疆塔城地区、黑龙江省黑河等地,主要聚居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这三个民族是内蒙古自治区内三个人口Z少的少数民族,简称 三少民族 。 本书以 三少民族 谚语为载体,探寻这三个少数民族谚语与民族起源、社会发展、环境资源、宗教文化和生产生活的关系,揭示 三少民族 历史变迁状况和社会发展信息、宗教信仰印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风俗体系。同时,通过对谚语的归纳分析,对深藏于文化血脉中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谚语文化进行系统性的总结探究,寻找和挖掘谚语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并从语言学角度,对 三少民族 谚语表义和修辞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较为详尽清晰地呈现了 三少民族 谚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徐新建等所*的《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 明的人类学考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以人类学的 黄土文明 研究为背景,围绕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 战略展开,目的在于以本土的文化传统为资源,既从 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当地 发展提出独特的文化方案。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 黄土文明古今变异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的文化 事象。
本书主要从家族史角度,对嘉祥曾氏进行了历史还原,尝试将关注点扩大到宗圣曾子家族的整体之上,以曾子家族发展的历史为背景,透过宗圣曾子家族的递嬗,来观照嘉祥曾氏在宗圣曾子家族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期展现嘉祥曾氏的家族文化以及嘉祥曾氏与明清时代政治、社会间的复杂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是曾子研究的基础之作,填补了曾子家族史研究方面的空白,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用独特的艺术手法使中国北方游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立体化。这需要极大的心思进行设计和组织,才能达到更有色彩层次与构图震撼力的效果。也正是他有着深厚的艺术文化累积,才能给这两本书带来一种心识自如的立体感观。 没有谁会否认创作彻底的底蕴,是靠禅修般的领悟力来决定表达力的深浅。这不论是表现在摄影、绘画还是文字上。玉亮先生在全面体现这两个少数民族文化的历史性时刻后,展现出了他在解构与定位;思考与诠释;延伸与叠排等诸多方面施以了很多人都无法望及的功底。这就彻底摒除了现今大多数人浮躁研修历史的通病。
潘俊杰*的《秦汉学术转型与中国佛道教的兴起 (兼论对当代文化建构的价值)》讲述了秦汉社会转型与学术转型交互的动态过程构建出秦汉丰富闳放的文化土壤,两汉文化与社会潜在的危机为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历史的机遇,儒、佛、道早期错综复杂的关系演变重构了中国文化*初完整的形态。佛、道教兴起的历史经验教训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之下文化的建构与复兴,具有积*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文化的展望》论列了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文化对西方文化冲击的反应,并以此为基础,试行导出中国社会文化今后可走的途径。作者把中国文化的问题、中西文化的冲突问题放到一个世界的架构里去思考,将视野扩及到全世界。书中所展露的锐见与洞识力是作者的学力与艰苦的思考的结晶,是一个专业的思想者,以他相当深厚的知识训练为基底,而完成的一项具有独立的创建性价值的著作。它的确说出了些什么,也解答了些什么。全书见解精辟,分析彻底,行文雄辩。书后刊载许倬云、金耀基的长评,以及殷海光答许倬云的文章。另附英汉对照表,记录书中所涉人名、学术名词,颇便阅读。
本书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正文部分,二是调查报告部分。其中,正文部分是核心部分。在正文中,研究内容又分成两板块:一个板块主要对西南民族地区面具文化所处的生态环境、面具文化的基本分类和基本面貌、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面具的制作工艺、面具文化的传承、面具文化的传播六个方面(共六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另一个板块在认真总结西南民族地区改革开放30年来面具文化保护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提出了针对性较强、可供实践操作的保护措施以及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