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 ? 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 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 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 冯骥才为何说 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 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 未完待续 。 二十四节气是 未完待续 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
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共识的经学理念与行为规范。在历史演化改造过程中,汇为中华 斯文传统 ,清晰展现在历朝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风俗、建筑、艺术、文学、戏剧之中。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理念与场景就能深入体会的。因此,反思梳理古代礼制礼仪规范之际,极有必要先弄清运作实情,再针砭取舍批判。不可否认,礼作为维系社会秩序和谐的行为体系,观念是保守的,见之行动者大都具程序化、标准化与表演性、象征性。 本书以情景与情理的视点,搭建解读平台,按传统的吉礼、嘉礼、宾礼、军礼与丧礼分类,选六十二专题,分别讲述明清京师礼制运行具体项目的操作细节以及对社会生活模式、民族精神文化的影响。讲述深入细致而不繁琐,议论入情入理跃然纸上。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心地段,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城风貌核心。三坊七巷起源于晋代,历经千年变化,遂成著名历史街区。三坊七巷建筑格局规整,经纬分明,许多古民居保存良好,素称 明清建筑博物馆 。街区中二百余座古建筑,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是城市历史为鲜活的记忆。这里聚居了许多文人学士、名宦显贵,尽多钟鸣鼎食之家。坊内文人多以读书为业,所以科举事业极盛,据统计坊巷中共有一百五十多名进士,三百六十多名举人,几百位历史名人。这里的文化氛围成就了街区博大的气象, 人被诗书之泽,家传弦诵之声 ,这些人物,亦为三坊七巷书写了一段宏大历史。
汉画像是汉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以图像的形式,生动具体地记录了汉代的民俗生活,为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汉民俗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载的资料。汉代许多独特的民俗,以其绣像百科全书的形式得以保存。本书以大量的图片与考古资料,对两汉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如诸神崇拜、生产生活、交往娱乐、衣食住行、饮酒文化等做了细致研究和探索。汉代是中国民族统一性精神的形成期,汉代的风俗已经彰显了汉民族文化的深沉雄大与强悍有力。
在被藏族人民称为 雪域 的青藏高原的腹地及其边缘地区,不但有巍峨高耸的冰川和雪峰、星罗棋布的湖泊与沼泽,还有生机盎然的草甸和草原、蜿蜒穿行的江河溪流,以及森林、灌丛、裸岩和荒漠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里栖息着全世界种类最多的大型食肉动物,也拥有丰富奇特的野生植被。巨大的海拔差异以及温差,使得多种植物在这篇土地上共生共存。本稿以丰富的手绘图为骨干,介绍了雪域高原缤纷奇特的野生植物,具有极大的知识性、观赏性和可读性。
本书建立在作者十多年实地田野调查基础上,以卡瓦格博雪山为主题,用简洁通俗的语言文字,借助大量的图片(包含照片、地图、手绘),展示卡瓦格博的整体自然文化风貌,力图在生态环境保护的语境中,深入探讨卡瓦格博神山文化以及自然观对生态环保行动及人类学研究的意义。本书两位作者分别来自于汉地和藏地的生活环境,长期致力于滇藏山地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和保护。
本卷以民国时期的冰雪文化为主题,立足于民国时期中国所处的国内外历史文化背景,来展现民国时期的冰雪文化现象,探讨分析其背后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或文化逻辑,利于人们从深层文化内涵上了解民国时期中国的冰雪文化。 民国时期,处于推翻帝国统治、希望建立新型国家的中国社会,涌动着两股颇具张力的文化思潮,一是伴随建立现代主权国家而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二是伴随着现代化的追求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思潮。民国时期的冰雪文化正是处于两者交融的漩涡之中,反映出东西方文化交融和碰撞下的近代文化转型。冰雪文化中既有强烈的排斥西方和冰雪抗战的民族主义冰雪文化,又有与西方文化融合的大众冰雪文化;既有学习西方的冰雪运动现代化,又有寻求本土文化新生命的传统冰雪民俗,呈现出丰富的近代冰雪文化图景。 第一
本書藝舟雙楫,兼收作者琴史與琴器方面的研究成果,互為映襯。琴史集中在南宋至元至明前期,先是董理宋元江浙兩操之對峙消長。繼而話分兩頭,考證元明時期 浙操徐門 和 江操劉門 兩個最具勢力的琴族。二文彙集散碎資料,各橫跨數百年,涉及家族七八代人,最大程度還原歷史情境。琴器部分所論八床唐宋元明古琴,既有王世襄、鄭珉中先生已有結論的高古器,亦有作者新近發現並獨立斷代的重器。論元代的古琴一文,是繼鄭珉中《論唐琴的特點及其真僞問題》《兩宋古琴淺析》之後的綱領性論文,對古琴器鑒定具有指導意義。而為鄭珉中先生藏琴手記所作長篇 箋釋 ,娓娓而談,存前朝掌故,成一代信史。
《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研究》以故事类型分析为基础,对1900-2000年间流传在鄂尔多斯地区的近600则蒙古族民间故事文本进行研究,析出335则故事文本纳入163个ATU故事类型编号,并根据同型异文情况,新增23个类型编码,完成《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在故事叙事研究方面,对动物故事、喇嘛故事、英雄故事与机智人物故事四大故事群体进行角色功能、母题和情节特征、叙事主题等研究。在故事的传播研究方面,对故事家朝格日布讲述的 汉族故事 与汉族明清小说、田清波神父搜集的《阿尔扎布尔扎汗》与印藏流传的《三十二个木头人》等故事文本进行比较研究,探索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故事的多元文化渊源、交流途径与文化意义。
中国画作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今天我们对唐宋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唐诗宋词,来自唐宋中国文人画的巅峰表达。因此,中国冰雪绘画有着自己的画魂画骨画风,携带者冰雪文化的丰厚内涵和文化基因。画冰雪的名画到了晋代才始有记载。今天可见的汉代绘画于今主要是画像石和墓室壁画,能见到的最早的画雪名作是相传为王维(701-761年,一说699-761年)所作的《江千雪霁图》《雪溪图》等。宋代微宗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是比较权威的画作,著录有王维11幅雪景作品,《画继》则著录有王维的《雪竹图》。他画冰雪的内容丰富,人们或在雪中渔猎,或喜行旅生活;从赏雪的江山胜景、到傲骨的雪中之竹,宋代苏东坡为之赋诗曰: 六忽而两丛竹,雪节贯霜根。 表达了中国君子的风格。王维是天才的艺术家,他通晓音律,博学通识,作诗多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民间故事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以神奇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新奇。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和合理的范围之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传说是民间口头叙事文学,由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地方风物有关的故事组成。民间传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是世世代代传承的文化传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有巨大贡献,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些影响深远的民间传说常与当地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提炼加工,往往具有传奇的特色,故事情节
本书从艺术文化的视野,对浙江菇民区内以香菇种植这样一种中国农耕文化中存在的典型的经济民俗事项,以及围绕香菇生产而产生的菇神信仰、菇民戏曲、菇民山歌、菇民曲艺等独特的文化现象和艺术形式,进行较为深入的阐释。作者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这一具有地域代表性,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民俗文化、民间艺术,进行整理、分析和深描;从信仰体系和社会文化角度切入,分析其生态环境与信仰、仪式演绎与群体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与其所处生态环境的的关系;使其引起国内外学者更多的关注,凸显其学术价值。
丹 本-阿默思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教授,是犹太民俗、民俗学理论,以及非洲口头传统研究的著名学者。30多年前,他的关于母题的文章就已被翻译成中文,激发了国内学者不少人对母题的兴趣,此后的 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 结构分析 等理论一直为国内民俗学所重视。这本论文集是一本完整介绍他的学术思想的译文集,可以完整地展示他的理论思想及其在半个多世纪的进化发展,以及民俗学学科在过去的五十多年的变化。该书的出版,将会对了解国际民俗学的发展和促进国内民俗学科的发展有帮助。
传统工艺之美,蕴含于匠人心性,蜕变于时光锻造。手工技艺的发展历经淬炼,日显醇厚风华,而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又将游人引入时空交叠的文化长廊,沟通了历史的美丽风景与现代的审美眼光。 民间工艺扎根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之中,是原始农耕时代的智慧遗存。传统民间工艺是一种流光溢彩的文化景观,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与环境相互依存、互动发展过程的生动写照,创作题材源于日常生产,价值意蕴在琐碎生活之上;它又是一副流动的生活画卷,乡村生活的时空变化给予其发展的动力,而其自身被携卷于旅游背景下的流动性与现代性洪流之中,被新的市场和环境不断形塑,斗转星移、变化不息。 旅游带领我们穿越时空的界限,去往远乡,寻觅他处。敲开厚重的历史之门,大美中国,其重要魅力不仅在自然山川,由人地关系持续互动所铸造的人文景观和民间
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多样性形成了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特质的冰雪文化。中国北方地区属 泛北极文化圈 范畴,东北地区每年有长达半年以上的寒冷季节,人们为了适应这种生存条件形成了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冰雪文化也融入到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冰雪文化的研究,可以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自信、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发掘民族冰雪文化的生态学、民族学和教育学价值,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与自然环境适应发展的文化模式。少数民族冰雪文化及冰雪运动内容丰富,涉及朝鲜族、赫哲族、满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蒙
婚礼是人类社会中*普遍的民俗现象之一,婚礼的形式丰富多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乐、礼仪、庆典、宗教、巫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婚礼可以在更大层面纵观人类文化。中国是一个婚礼习俗丰富多彩的国家,了解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是全面认识中国风土人情乃至国情的一个重要窗口,甚至从婚礼中还可以窥见现代社会发生的变迁和未来发展的趋向。 《中国婚礼通志》(七卷本),是国内*部全面介绍和论述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56个民族婚礼习俗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中国婚礼习俗规模*、涉及面*广、内容*丰富的一部民俗学著作。西南卷以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等西南各地的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婚俗为主。主要记述明清、民国以及现当代西南地区婚礼中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以及少数民族婚礼等各项婚俗。各章分为概述、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