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二十四节气志》是中国气象先生宋英杰潜心之作。凭借多年强大的专业积累和知识功底,他从气象大数据的角度,为我们解读二十四节气的文、理、古、今。读者不仅能看到传统节气知识,更能了解节气随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几千年的节气文化,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为什么 熬过了冬天,却差点儿冻死在春天 ? 大寒、小寒谁更寒?大暑、小暑谁更热? 50年来,中国人名的变化竟然跟天气息息相关? 为什么实际温度是30摄氏度,体感温度却超过40摄氏度? 冯骥才为何说 女人的孩提记忆散布在四季,男人的童年往事大多在夏天 ? 时光律动,草木枯荣,《二十四节气志》,为你讲述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 未完待续 。 二十四节气是 未完待续 的文化。我们的传承,不是只从古籍中寻章摘句,还要留下这个时代对她的独特贡献。使她,充盈着科学
四季轮回,可口食材数不尽。一年终始,应景美味吃不腻。江南的福气在此,江南的日常如此。作者勤挖史料、巧运笔触,真切而细腻地再现了百年前江南民间饮食的状貌与流变。本书是洞察近代江南民风民俗的 饮食方志 ,是亲近百年前水乡日常生活的 访古指南 。
本书主要介绍民俗学学科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类型及其研究理论和方法。在运用先进的理论重点阐述神话、故事、传说、谚语、民歌、民谣、史诗、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建筑与服饰等民俗事项中,不乏新的内容和体系。通过学习本教材,学生可以掌握民俗学的基本知识,了解民俗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形态,具备从事民俗学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心地段,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城风貌核心。三坊七巷起源于晋代,历经千年变化,遂成著名历史街区。三坊七巷建筑格局规整,经纬分明,许多古民居保存良好,素称 明清建筑博物馆 。街区中二百余座古建筑,包括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它们是城市历史为鲜活的记忆。这里聚居了许多文人学士、名宦显贵,尽多钟鸣鼎食之家。坊内文人多以读书为业,所以科举事业极盛,据统计坊巷中共有一百五十多名进士,三百六十多名举人,几百位历史名人。这里的文化氛围成就了街区博大的气象, 人被诗书之泽,家传弦诵之声 ,这些人物,亦为三坊七巷书写了一段宏大历史。
汉画像是汉代一种独特的艺术,它以图像的形式,生动具体地记录了汉代的民俗生活,为我们形象直观地了解汉民俗提供了不同于文字记载的资料。汉代许多独特的民俗,以其绣像百科全书的形式得以保存。本书以大量的图片与考古资料,对两汉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如诸神崇拜、生产生活、交往娱乐、衣食住行、饮酒文化等做了细致研究和探索。汉代是中国民族统一性精神的形成期,汉代的风俗已经彰显了汉民族文化的深沉雄大与强悍有力。
四时烟火,陶染成俗,从历史深处,听到今天的故事。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炎黄子孙,为何要怀疑伏羲女娲的神话?天圆地方的天坛地坛,建在北京城的哪里?今日香港铜锣湾大坑中秋节的舞火龙,为何有东汉大傩驱疫的遗意? 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我们华人的生活里代代相传。口头传说的神话历史,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都在今天的日常里活色生香。
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兴起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 眼光向下 的学术革命。1949年之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民间文学作为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民众智慧的思想结晶,在人民概念的形成、集体与传统的界定、民族精神的提炼等基本问题上贡献卓著,对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1978年以来,民俗学的复兴进一步加快了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理论建构,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文化复兴、村落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均有杰出贡献。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二十四节气的物候特征与民俗特点都不尽相同。本书田野调查以辽西医巫闾山地区为主,文献资料与田野调查资料相结合,主要记述了东北地区二十四节气的物候、农事生产以及围绕二十四节气所派生出的谚语、俗语、节庆等民俗文化生活。配以66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使得本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文化论”着眼于民俗文化研究的整体性和综合 性。既然十九世纪的西方民俗学是从研究古老风情的 学问中脱颖而出、日益分化,从而发展成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时至今日,这门学科则变现为与社会科学的 许多学科交融汇合。要拓展民俗学的广阔空间,再也 不能仅仅局限在民间文学的狭小天地里,尽快使这门 学问社会科学化。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 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 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 科玄论战 中 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 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 科玄论战 ,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
本書藝舟雙楫,兼收作者琴史與琴器方面的研究成果,互為映襯。琴史集中在南宋至元至明前期,先是董理宋元江浙兩操之對峙消長。繼而話分兩頭,考證元明時期 浙操徐門 和 江操劉門 兩個最具勢力的琴族。二文彙集散碎資料,各橫跨數百年,涉及家族七八代人,最大程度還原歷史情境。琴器部分所論八床唐宋元明古琴,既有王世襄、鄭珉中先生已有結論的高古器,亦有作者新近發現並獨立斷代的重器。論元代的古琴一文,是繼鄭珉中《論唐琴的特點及其真僞問題》《兩宋古琴淺析》之後的綱領性論文,對古琴器鑒定具有指導意義。而為鄭珉中先生藏琴手記所作長篇 箋釋 ,娓娓而談,存前朝掌故,成一代信史。
本书作者遴选了同安有影响的文化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三十一个,介绍其简要履历,展示其在文化传承上的成就,展示同安文化的整体面貌。其中有著名的颜立水和蒋大营等资深的文史工作者,也有吴招治等非遗传承人。
《中国民俗学通论》是作者仲富兰多年来潜心专 研中国民俗学的一部全面、系统、创新的力作。本卷 “民俗传播论”认为文化人类学、民族语言学、文化 史学都或多或少地触及民俗的问题、要“打通”民俗 学与传播学的通道、民俗传播——作为一个民俗文化 学与传播学相交叉的边缘课题、应当被提上科学研究 的日程。解决民俗传播的任务,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 人们的重视。
常言道, 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如何一窥文学的门道?如何欣赏文学的热闹?又如何从文学的门道中看出更多的热闹?本书为王鼎钧先生自编随笔集,三十余篇文字分作两个板块:一部分偏重文学与艺术欣赏,既分门别类又融会贯通,是作者九十高龄仍不辍笔耕的新篇;另一部分也谈文学与艺术,乃是自旧作中更有针对性地甄选而出,与新篇彼此生发,互为补益,拼合出阅读与写作的独家心得。 文学的欣赏与创作,都既离不开先贤引领启发,也需要自家思考实践。 滴青蓝 就是滴墨水,青与蓝,既指代不同颜色的钢笔墨水,又有 青出于蓝 之意。以此统摄全书,其深意在此。